2011年10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ugust 2011 第5期(总第37期) No.5(Oct No.37) 概述隐喻研究 乔娇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457) 摘要:隐喻研究兴起于国外,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隐喻研究已有十多年。本文 对隐喻研究的重要阶段和基本理论,以及隐喻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对运用隐喻 理论分析具体语料的研究方向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指出现阶段多数学者在此方面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隐喻研究;综述;语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77(201 1)05—38—02 隐喻研究是当今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早在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隐喻就是众多学 度到成熟的阶段。 2.理论介绍和引进。由于国外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历时已 者的研究对象,即使那时的研究大多建立在修辞角度,我们 仍可以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研究领域 中的一棵常青树。 从20世纪7O年代后期起,以欧美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为 首的学术界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上被视为一种辞格的 “隐喻”。这种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很快吸引了社会人文科学 乃至自然科学(如医学和物理学)等各学科专家学者们的兴 趣,从而在全球学术界掀起了一股“隐喻热”。相对而言,我国 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 久,并提出一些重要理论,对国外隐喻研究的经典著作和理 论的介绍和引进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在我国学者研究隐喻 的初期,大多是向国内学界输人隐喻理论,如:翻译国外著 作、对其进行评析等。除了介绍国外隐喻著作,还对国外隐喻 研究作了综述、介绍和评述各种隐喻理论。 二、概念隐喻理论研究 在隐喻研究的诸理论中,Lakof的概念隐喻理论独占鳌 头,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概念隐喻研究的主题极为广 泛,包括空间隐喻(如蓝纯,1999;吴云,2002)、时间隐喻(周 榕,2000;何向华2002)、情感隐喻(林书武,1998,张辉, 我国众多学者也展开了对西方隐喻理论的介绍和对隐喻的 研究工作。 一2000)、爱情隐喻(王勤玲,2002)、人体隐喻(范淑云,2002;齐 振海,2003)、动植物隐喻(任飞,2003;唐燕萍,2002)、战争隐 、隐喻学在我国的研究现状 1.对隐喻研究的逐步转向。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 中期,隐喻研究整体上属于传统修辞及文学赏析范畴,直到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零星出现了一些由传统修辞向认知方 向过渡的萌芽,他们尝试从修辞角度探讨隐喻与思维的关 系,并从语言层面分析比喻对人类思维的影响,从认知角度 对拟人比喻等辞格进行分析,试图探讨隐喻的心理基础。上 喻(袁影,2004)、政治经济隐喻(孙厌舒2001)、科技隐喻(沈 继荣,2001)、成语的隐喻结构(王文斌和姚俊,2004)等。这些 研究多是基于英汉或其它语言语料的实证性研究,基本上都 支持了Lakoff的体验哲学和概念隐喻理论。此外,周榕 (2003)和白丽芳(2004)分别研究-;Jl,童时间隐喻能力的发 展趋势和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笔者意在运用Lakoff的概 念隐喻理论对国际商务文本进行分析。 三、运用隐喻理论分析具体语料 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对国外隐喻认知研究介绍的逐步增 加,我国学者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隐喻研究的认 知转向也已有十多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学者从最初介绍 国外理论、编写文献综述开始,到提出自己的观点,把隐喻研 究渗透到客观世界中的各个领域,经历了一个从稚嫩逐步过 收稿日期:2011-07—02 语言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离不开对具体材料、现 象的分析,尤其像隐喻的研究更需要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材 料来不断印证理论。在现阶段评介、探讨理论的论文中大多 作者简介:乔38 娇(1983一),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英语系教师。 2011年10月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Manager College August 2011 第S期(总第37期) No.5(Oct No.37) 要涉及到语料分析,自觉运用理论进行语料分析可以更进一 步深化对理论的探究,在这方面研究隐喻主要有三种情况: 1.对特定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作概括分析,主要有汉语、 象等;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探讨词 汇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导人、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应 用到语言翻译中,一方面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 英语、俄语等,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反映出具体语言中隐喻现 象的总体轮廓。 2.对具体某个词或某类词进行分析,分析“空间”、“时 践,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 三种隐喻研究涵盖了隐喻理论应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 方面,说明我国的隐喻研究在对语料的分析上还是比较全面 间”隐喻,相关研究讨论分析了英、汉等语言中的时空隐喻, 如“上下”、“大小”、“前后”、“深浅”等。运用“空间隐喻”理论 对介词进行分析,相关研究对英语介词over,up,on,in,into, 的。但是,全面并不等于深入,所以目前这一研究仍较薄弱。 对于语料的分析多集中于外语语料,或者是汉语与外语的比 较,所涉及的内容也多围绕国外经典隐喻著作中所提到的例 beyond等做了详尽的考察,这实际上是隐喻理论在认知语法 子而进一步展开。很少有专门分析汉语中隐喻现象的研究, 研究中的体现。这两种分析也体现了林书武(2002.1)提到的 对有些隐喻现象的挖掘深度还很不够,如汉语中用来表达 当今隐喻研究的焦点。分析“人类情感”隐喻,主要集中在“愤 “情感范畴”、“感觉范畴”的话语大都是隐喻性的,这就值得 怒”和“爱情”两个方面比较汉语和英语的不同表达。分析 探讨分析。当然,有些学者的研究己经为进一步分析汉语语 “死”、“性”等带有禁忌色彩的隐喻,分析“计算机”、“法学”等 料做出了示范,这也是今后国内隐喻研究的一个着力点。口 科学隐喻,对科学术语进行隐喻透视。分析“颜色”隐喻,探讨 颜色词的人文特征。分析熟语、谚语、委婉语、习惯用语、城市 参考文献: 流行语等日常用语与隐喻概念的语义关联,从而探讨其中所 [1】胡壮麟.有关语用学隐喻观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 蕴含的丰富的习俗文化。 教学,1998,1. 3.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语言实践中,从而使隐喻研究 [2]匡文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 和应用语言学结合起来。庞继贤和丁展平指出“应用语言学 2002,4. 视角下的隐喻研究为研究隐喻提供了很有理论和实际价值 【3】李福印,秦进平.隐喻与认知研究25年(1980—2004) [J】.中国外语,2007,7. 的研究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应用到语篇话语分析中,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对诗歌隐喻进行解读,分析报刊语言尤其是报刊政论文(以 2000. 英语、法语、俄语为主)、经贸商务语篇、日常话语中的隐喻现 [5]田润民.隐喻的语用观[J]_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上接第37页)自己的培训长处,切勿贪多而降低培训质量, 以利于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融入职业环境,适应 影响自身的市场形象。 技术要求,安心工作。通过订单式培养,还能让学生有效地进 4.“学工交替”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其它发达 行设计与操练,充分的岗前训练,让毕业设计在企业实体中 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的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学工交替” 进行,既锻炼和提高了毕业生的实战水平,又进行了实际的 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第一、二、三、四学期由 上岗训练,让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 院校实施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等方面的教育并考取相应 收毕业生的考察过程。这样的双向互动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 的职业资格证书;第五学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在企业学 的就业率。口 习“项目”操作,接受产品生产、装配工艺、产品技术、现场管 参考文献: 理等课程教育,由企业实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知识等 【1]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 专业教育;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践。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标 [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准具体制定,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 【2】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 做,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确保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1.教育与职业,2009,3. 5.实行“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 【3】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院校在与企业合作中可以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主动根据 分析[J].职教论坛,2009,7. [4]武新胜.发达国家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的 市场的用人需要实施教学改革,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 探索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以期满足社会的 [5】胡萍.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 工作需要。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技能教育,2007,2.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