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影响隐喻理解的几种因素

来源:哗拓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l6卷增刊 2002年5月 株洲工学院学 报 Mav2002 .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ie of Technology 论影响隐喻理解的几种因素 刘 曼 (株洲工学院外语系,湖南株洲412008) 摘要:主要讨论了影响隐喻理解的几种因素。认为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思维现象,隐喻构成基础同时 也是影响隐喻理解的首要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隐喻使用的语境都是理解隐喻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隐喻;因素;理解 从语言的角度讲,隐喻是一种修辞方法;从认知角度讲,它 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 十年代,隐喻的研究开始涉及到了多学科的相关研究。特别是 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1982)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 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打开了现代隐喻研究的 新篇章。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隐喻概念,即隐喻不再被视为 一认识世界的结果。隐喻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和思维现象,它是 如何被理解的?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对隐喻的理解?笔者在学 习各种隐喻理论,参考各家研究的基础上,拟对隐喻的理解提出 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 些看法。 了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认识、思维、经历、言行和行为的基 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手 段。 关于隐喻研究的几种理论 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 2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 2.1隐喻中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也是隐喻 理解的基础 德(Aristotle)。在他的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 德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他认为隐喻是用一 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一种语言使用手段,两者 属于对比关系,即隐喻“对比论”,其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亚氏 对隐喻定义和功能的论述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 一隐喻表达方式的典型结构为“A是B”,即隐喻表达中出现 了A和B两个双重影象(double image);A作为本体B作为喻体 二者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resemblance or similarity)。这种相似 性是隐喻理解的基础。如“浪花”,水浪的形状与花本来十分相 语言现象的解释。其问尽管在公元一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 提良(Ouintillian)认为,隐喻实际上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 的修辞现象,即隐喻“替代论”。无论是隐喻“对比论”还是“替代 论”都认为隐喻是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语言运用现象,其应用主 似,人们便想到用“花”来称呼某一形状的水浪。再如: 2)I have a butterly in my stomach.f 要是修辞的需要,是一种华丽的修辞手法,是附加的,可有可无 的。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语言学的迅速发展,理查兹 (I.A.Richards)提出了隐喻互动(interaction)理论,随后布莱克 (Black)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隐喻互动理论认为每一个隐喻 都含有两个主词,即一个主要主词和一个次要主词,二者都属于 一这一隐喻句利用“蝴蝶的上下翻飞”和自己“心情紧张不已. 忐忑不安”的相似性。一般来说,本体和喻体的这种相似性越 强,隐喻的理解就越容易。但实际上,在隐喻的使用中,本体和 喻体的这种相似性有时很小,甚至没有。这是不是对隐喻的理 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呢?答案是否定的。如前所述,隐喻的使用 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方式,是 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人们大量地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 个系统,隐喻句主要通过将次要主词的“相关隐含…‘映射”到 主要主词上,于是就产生了隐喻意义。如: ’1)John has a heart of stone 情感与思想,也即在有些隐喻使用前,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喻体和 话题之间存在什么相似性,而是人们在表述的需要时,有意无意 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再认识,于是便“创造”出了隐喻中的“相似 性”,如: 3)The atom is like a solar system. 在这一隐喻句中,次要主词stone冰冷、坚硬的隐含意义被 “映射”到主要主词John上,于是就产生了“John是一个心肠坚 硬,冷漠无情的人”的隐喻含义。 理查兹和布莱克的隐喻互动论突破了把隐喻仅作为修辞现 象研究的传统惯例。人们开始提出了一系列隐喻研究的新理 论,对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语言修辞学研究。到二十世纪七 这二者的相似性如今已勿容置疑。但试想在对原子认识之 收稿日期:2002—04—09 作者简介:刘曼(1970一).女,陕西安康人.株洲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府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增刊 刘曼 论影响隐喻理解的几种因素 59 初,科学家发现它能量巨大,一时无法向普通人描述,便想到了 原子和浩瀚无际,能量极大的太阳系之间有某种相似性。通过 这一隐喻,人们用相对较为熟悉的太阳系的特点来了解了原子 的性能。因此,在这个隐喻的使用之初,人为的“创造”了喻体和 本体之间的“相似性”,帮助了人们对原子的认识。从认知角度 来看,这种“创造”相似性的隐喻比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更具 有认知价值。总之,无论隐喻中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性是原有 的还是创造的,都是隐喻理解的基础。 2.2跨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对隐喻理解的影响 从亚氏的”对比论”,昆提良的”替代论”到理查兹的”互动 论”,人们对隐喻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狭到宽,从表层的修 辞现象到深层的认知现象的发展过程,认为它是能反映语言与 人类思维、认知关系的。因此和文化有着密不分切的、相互依赖 的关系。因为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即文化的差异性。这种文化差异性也表 现在对隐喻的理解上。也就是说隐喻常带有个人的想象、民族 文化、社会价值等诸方面的因素。如在中国人的传统看法中,狗 是一种贱物,于是产生了一系列以狗作为喻体具有极强贬义的 隐喻。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等。然而在英美文化中,dog 一词是作褒义词用的。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be top dog(身居要职),work like a dog(拼命工作)。即便是受中国文化 影响极深,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都属于东方文化,差异性不 大,但对某些隐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乌龟在中国文化中是贬 义词,如“缩头乌龟”、“乌龟王八”都是汉语中极不文雅的骂人 话。但乌龟在日本文化中却是长寿的象征。人们庆祝生日,可能 会用与乌龟有关的物品来作为做礼物。但在中国这却是万万不 可的。由此可见,在对隐喻的理解上,应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表 现出对隐喻理解的差异性。 但是,由于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了人类的 认识过程,而人类的认识机制是相同的。在隐喻结构中,两种似 无关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 产生了相似的联想,因而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评价、 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如:在东西方文化中, 蛇和狐狸被用来表达阴险恶毒、狡猾、奸诈之人。如英文中的 snaky(恶毒的,阴险的);foxy(狡猾的,奸诈的)。汉语中的表达如 “蛇蝎心肠”、“老狐狸”等等。再例如对于颜色,无论东西方文 化,红色(red)都代表喜庆,黑色(black)代表庄重,紫色(purple) 代表高贵等等。与此同时,周榕(2001)在《隐喻认知基础的心 理现实性》——对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的研究中,发 现了中英两种文化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也有研究 发现英汉文化的空间隐喻尽管有不同方面.但也有很多的相似 之处。因此我们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认知方式,不同 的文化中的隐喻也是有相似性特征的。这种相似性对人类对隐 喻的理解,认知世界,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3语境的作用 尽管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修辞研究,成为一种多学科的 研究。但隐喻终究是一种语言现象。其问题的理解是一种典型 的语言理解过程,语境对隐喻的理解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 要跟说话者使用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程度有关。相似性 越明显,对语境的要求就弱,相似性越薄弱,对语境的要求越强 烈。如: 4)Life is a journey. 在此隐喻句中,听话者立刻能联想起旅途中的坎坎坷坷,起 起落落,悲欢离合。这种隐喻意象很容易被“映射”到喻体“人 生”上。因为人生也同样充满了坎坷,起落和悲欢离合。象这种 隐喻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小,可以说几乎不需要语境的支持,除非 说者或作者有特别的用意。与此相反,在下面的例子中: 5)From the blaming look in his eye,I know he was angry. 在这一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程度较薄弱,对语境(I know he was angry.)的要求就较强。若没有此语境,听话者就会 产生不止一种联想(如仇恨、报复、愤怒等),无法准确地把愤怒 的意思“映射”到本体上。 有时说话者或作者会根据其新发现的或刻意想象的相似性 做为隐喻的基础,对这一种隐喻的理解更需语境的支持。例如: 6)君子之德,风也。(《孟子・腾文公上》) 其实“君子之德”与“风”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根本不 存在任何物质意义上的相似。在哲人作出这一表述以前,人们 或许没有想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但在哲人的启发 下,我们觉得它们之间确实有一种相似的地方。哲人的目的达 到了,他把他自己的一种独特的感受和观点传达给了读者,读者 也因之获得一种新的看问题方法和视角(转引束定芳1996)。 有时,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差别较大,相似性不太明显, 说者或作者为了帮助听者或读者理解其隐喻的含义,干脆在隐 喻句后加上喻底。如: 7)我们背后叫他“寒暑表”,因为他脸色忽升忽降,表示出他 跟女生距离的远近,真好玩儿。(钱钟书《围城》:54) 在此隐喻中,加上了喻底,即为什么这样说的理由。这主要 是交代语境,帮助和引导听话者或读者对隐喻的理解。由此可 见,语境是隐喻理解的重要因素。 3结论 综上所述,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 段。对其理解也应考虑诸多因素。笔者认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 性是理解隐喻的基础,由于跨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对隐喻的 理解表现出差异性,也有诸多相似性。同时,语境对隐喻的理解 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这只是影响隐喻理解的几种主要因 素。因为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对影响其理解的其他相 关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试论现代隐喻学的研究目标,方法和任务【J】.外 国语.1996,(2):9—16. 【2】 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其句法和语义特征….外 国语.2000,(1):20—28. 【3】 束定芳.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1.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0,32(4):253—259. 『4】 王广成,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的相似性 【J】.外语教学.2000,(1):3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