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花木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的环境和休憩境域。
园林工程设计:综合考虑艺术、生态、技术等各个层面,研究风景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和造景技艺的一门学科。
风玫瑰图:根据某一地区气象台观测的风的气象资料绘制出的图形。
竖向设计:在园林设计中为了满足地面排水、道路交通、建筑场地布置、植物生长和视觉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进行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规划设计。 高程:以大地水准面作为基础面,并作零点起算地面各测量点的垂直高度。 绝对高程/海拔:地面点高出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假定水准面:如果在某一局部地区,据国家统一的高程系统水准点较远,也可选定任意水准面作为高程起算的基准面。
相对高程/相对标高:地面任意测点与假定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高程系统:以某一地区选定的基准面所测出的地面点高程。
等高线:是一组垂直间距相等、平行于水平面的假象面与自然地貌相交切所得的交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相邻的两条等高线,两者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间距,两者和垂直距离称为等高距。 首曲线:按相应比例尺规定的等高距测绘的等高线,图上用细线表示。
计曲线:为了方便参看等高线的高程,规定从零米算起,每隔4条基本等高线加粗成粗实线。 间曲线:按等高距的1/2测绘的等高线,用与首曲线等宽的虚线表示,补充显示局部形态。
助曲线:按等高距的1/2测绘的等高线,用与首曲线等宽的虚线表示,补充显示间曲线无法表述清的局部形态。
坡度系数:坡的水平值与垂直高度值的比值。
插值法:通过已知点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原理,求出在他们之间的其他点的高程。 隆起的山脊为地表径流的分水线,凹陷的谷地为地表径流的汇水线。 坡级法:用坡度等级表示地形的陡缓和分布的方法。
安息角/自然倾斜角:松散状态下的土壤颗粒,自然滑落而形成的天然斜坡面,叫土壤自然倾斜面,该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土壤的自然倾斜角。
箭头法:利用场地四角标高,推算室外四角标高,应略高于相邻场地四角标高,并以入口为最高点。 对称等高线法:在推算出建筑室外四角标高后,增设四个红线标高点,使建筑南北场地单坡排水,分别从东西两边北段角排出。
平曲线:当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为了使车体顺利转弯,保证行车安全,要求弯道外侧部分应为圆弧曲线,该曲线称为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小于6.
曲线加宽:为了防止后轮驶出路外,弯道内测需要加宽。
1
弯道超高:为了平衡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所设置的弯道横向坡度所形成的高差。 结合层:采用块料铺筑面层时,在面层和基层之间,为了给结合和找平而设置的一层。 基层:在土基之上,起承重作用。
垫层:在路基排水不良或有冻胀、翻浆的路段上,为了排水、隔温、防冻的需要,用煤渣土、石灰土等筑成。
放线:按路面设计的中线,在地面上每20~25m放一中心桩,在弯道的曲线上应在曲头、曲中和曲尾各放一个中心桩,并在各中心桩上写明标号,在一中心桩为准,根据路面宽度定边桩,最后放出路面的平曲线。
水位:水体上表面的高程。 流速:水体流动速度。
流量:在一定水流断面间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水量。
落水:利用自然水或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从高处跌落而形成白色水带。 沉褥: 护坡:
三相四线制:从电厂的三相发电机发出的三相交流电源,采用三根火线一根地线组成一条电路,这种供电方式叫做三相四线制供电。
配光曲线:表示一个灯具或光源发射出的光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 轴向对称:又称旋转对称,指各个方向上的配光曲线都是基本对称的。 定向照明:光主要是从某一特定方向投射到工作面或目标上的照明。 漫射照明:光无特定方向投射到工作面和目标上的照明。 特置: 孤置: 对置: 散置: 群置: 抱角/镶隅: 蹲配: 涩浪: 山脚线: 布脚: 收头: 拉底: 满拉底:
2
周边拉底: 露脚: 埋脚: 起脚: 刹: 单刹: 重刹: 浮刹: 给水系统: 排水系统: 潜水: 承压水:
3
园林规划设计名次解释
公园游客容量:游览旺季高峰期同时在公园内的游人数。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全年或间歇地被水淹没的土地,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
城市湿地:位于城市之中以及城市周边近郊区的湿地,或者纳入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以及城市近郊区的湿地,包括人工湿地,自然与人工复合体的湿地,自然湿地三大类。
城市湿地公园: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的公园。
环境容量:在不破坏城市湿地自然特性和自然演替条件下湿地公园可以容纳的人流量。
生态环境容量:在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活动量。 路侧休憩绿地:是开放式的路旁绿地,主要是指临街建筑与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 开放式绿地:街道休息绿地,俗称街道小游园。
街旁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 街旁小游园:紧邻城市道路、呈点状分布、面积较小的绿地,于其中安排简单的户外活动、休息设施,为周边居民和路人提供一出休憩和停留的场所。
边界效应:人们都比较倾向于在一个大空间的边界上逗留。
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耕作区:苗圃中进行育苗的基本单位,是指耕作方式相同的作业区。
城市防护绿地:城市中(建成区范围内)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等。
红线:在城市规划图纸上划分出的建筑用地与道路用地的界限,常以红色线条表示。 分车带:车行道上纵向分隔行驶车辆的设施,用以限定行车速度和车辆分形。 园林景观路: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
通透式配置:绿地上配置的数目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9~3.0m之间,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
道路绿带: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
安全视距:行车司机发觉对方来时立即刹车而恰好能停车的距离。
视距三角形:视距三角形是为保证行车安全,道路交叉口、转弯处必须空出一定的距离,便司机在这段距离内能看到对面或侧方来往的车辆,并有一定的刹车和停车的时间,而不致发生撞车事故。根据两条相交道路的两个最短视距,在交叉口平面图上绘出的三角形,叫“视距三角形”。 导向岛:用以指引行车方向,约束车道使行驶车辆减速转弯,保证行车安全。 路堑:道路经过高地,由自然地面向下开挖而成的路基。
隔离栏:位于高速公路边沟外侧,将高速公路与农田村庄城镇等隔离分开,并组织人畜、非机动车辆或
4
其他机动车辆进入高速公路界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侵略斗争时期
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1840.4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英 《望夏条约》中美 《黄埔条约》中法 ·主要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
·林则徐《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2.抵抗:三元里抗英 义和团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建立
1851金田起义~1856.9天京事变~1864.7失败 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 资政新篇(资本主义) 3.洋务运动(60年代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甲午海战后失败 《·
马关条约》中日 1895.4 4.戊戌维新(资产阶级性质政治改良运动)
1898.6.11百日维新~9.21失败 【康有为(公车上书) 谭嗣同 梁启超 严复《天演论》1895】二.辛亥革命时期
1.中兴会 孙中山 檀香山1894.11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警世钟》 《猛回头》 2.中国同盟会 1905.8.20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民报》(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标志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民族 民生 民权 3.武昌起义1911.10.10
4.临时政府1912.1.1~袁世凯临时大总统3.10~1915蔡锷护国军(护国运动) 三.民国时期 1.新文化运动
1915 陈独秀《青年》杂志(新青年) 2.十月革命
第一人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19.5(巴黎和会签字引起)
5
4.共产党的成立
1920.8 上海建立 书记陈独秀 1920.9 《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10 北京党支部 书记李大钊
1920.11 《共产党》月刊 第一个工会——上海机械工会 《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1.7.23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 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 1922.7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动群众) 5.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6 共产动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1924.1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6.北伐战争
直系吴佩孚:湖南 湖北 河南 保定 支系孙传芳: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奉系张作霖:东三省 热河 察哈尔 京津 山东
7.大革命
1925~1927 国共合作破裂 蒋介石“清党” 汪精卫“分共”后失败 8.土地革命兴起
1927.4.18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8.1 南昌起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1927.8.7 八七会议“枪杆子” 瞿秋白为首 1927.9.9 秋收起义 1927.10.7 井冈山根据地
1928.10.11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武装割据思想)193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1930.10 围剿与反围剿 1931.11 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1934.10 ~1936.10 长征 诱因: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反围剿失败 1935.1.15~17 遵义会议 四.抗日战争时期 1.侵略战争
6
1931.9.18 九一八事变~1932.2 东北陷落
1935.12.9 一二九运动 标志着中国人名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 1935.12.25 瓦窑堡会议 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12.12 西安事变 张学良 杨虎城 1937.7.7 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 1937.9.2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12 南京大屠杀
1937.9 平型关大捷 第一次重大胜利 1938.5~6 《论持久战》 1941.12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5.4~6 《联合国宪章》 1945.7 波兹坦公告 1945.8.15 日本投降 1945.9.2 签署投降书 2.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
三三制:工作人员分配共产党、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中间派各占1/3 1941.5《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1942.2 整风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1945.4 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确立
五.内战时期
1.重庆谈判 1945.8.20~1945.10.10 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 1946.6.26
辽沈 淮海 平津 1949.4.23 占领南京 3.共同纲领
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村 1949.6.30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9.2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自身建设 六.建国时期
1.建国 1949.10.1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最初三年:①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7
②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③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发展道路
工业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三大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对资产阶级进行赎买4.探索
《论十大关系》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1956.9中共八大 第二个五年计划“三个主题,三个补充” 1957.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6.8 反右派运动 1985 大跃进
198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5~1976.10 文化大革命 1971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4 粉碎四人帮
198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七.新时代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十二大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十二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 南方谈话
中共十四大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五大 跨世纪发展战略
8
十五届三中全会 三农问题 国企改革 2001 加入世贸 2001 三个代表
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 2003 科学发展观 2004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和谐社会
9
园林名词解释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类型1. 园林建筑(garden building):园林中供人游览、观赏、休憩并构成景观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统
称。
2. 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
的灵囿。
3. 圃:中国古代由菜园、果园发展而来,逐渐成为植物栽培、观赏为目的的与园并称的形式之一,
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以外的第三个源头。
4. 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
林类型。又称宫苑。
5. 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
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6. 沼:园林中的水池,一般与池连用,称池沼。
7. 舫: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园林水面上的建筑物。供游玩宴饮、观赏水景之用。 8. 榭:供游人休息、观赏风景的临水园林建筑。
9. 阁:多为两层,特征为四周开窗,造型较楼轻巧,平面常呈四方形或多边形。
10. 厅(堂):“堂者,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以取堂堂高显之义”。厅堂相似,用扁方料者曰厅,
用圆料者曰堂。
11. 观:是汉代对体量比较高大的非宫殿建筑物的统称。
12. 斋:处于幽深僻静处之学舍书屋建筑,凡藏而不露较为封闭的进修场所,任何式样的建筑皆为
斋。
13. 轩:“车前高曰轩”。在建筑中,厅堂的前卷棚顶部分为轩,园林中指较高敞安静的园林建筑。 14. 塔:佛教与中国特色结合的产物,具有宗教色彩,后逐渐发展成为名山大川、寺院、园林的重
要标志性建筑。
15. 亭:“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是园林中最常见的眺览、休息、遮阳、避雨的点景建筑。 16. 廊:有顶的过道为廊。房屋前檐伸出的可避风雨太阳的部分亦为廊。 17. 复廊:在双面空廊的中间夹一道墙,就成了复廊,又称“里外廊”。 18. 复道(飞阁):上下两层的廊,一般上层封闭下层开敞。
19. 尺幅画: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框景的别称,即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
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20. 岭南园林:岭南泛指我国南方的五岭以南的地区,古称南越。清初,岭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比较发达,文化相应繁荣,私家造园活动开始兴盛,逐渐影响潮汕、福建和台湾等地。到中叶日益兴旺,在园林的布局,空间的组合、水石的运用和花木的配置上有自己的特点,形成
10
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三足鼎立的三大地方风格之一。岭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有,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东宛的可园,粤中四大名园。
中国古典园林名例
21. 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
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不存,上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22. 建章宫:
23. 西苑():隋炀帝在洛阳西侧兴建的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
大皇家园林。是一座以人工开凿的大水域“北海”为中心的人工山水园,唐代改名东都苑。 24. 艮岳(北宋):宋徽宗赵结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于宫城东北建造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
原名万岁山,后按八卦方位,改名艮岳。艮岳的建园工作宋徽宗亲自参与,先有周详的设计图纸后事建造,为经营此园,宋徽宗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广搜江南奇花异木和石料,还为此专门设立了应奉局和“花石纲”。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
25. “三山五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宜园、圆明园 、畅春园。 26. 艮岳:宋徽宗赵结在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于宫城东北建造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原名万
岁山,后按八卦方位,改名艮岳。艮岳的建园工作宋徽宗亲自参与,先有周详的设计图纸后事建造,为经营此园,宋徽宗不惜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广搜江南奇花异木和石料,还为此专门设立了应奉局和“花石纲”。是一座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
27. 颐和园:在北京的西北郊,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
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28. 避暑山庄: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区北部,建于清代,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离宫别苑,清
康熙帝对北方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为每年北巡去木兰围场而始建的行宫,后经乾隆等继续完善,成为著名的皇家避暑胜地。
29. 独乐园:北宋司马光位于洛阳的私园,是一座游憩园。 30. 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锡山和惠山山麓的一座中型别墅园林,
31. 谐趣园: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颐和园中摹仿无锡寄畅园修建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
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
11
柳修竹。
32.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为明代王献臣的私园,主人因厌恶朝政,用晋代潘岳《闲居赋》
中“拙者之为政”句意为园名,由明代文人文征明设计。 33. 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
34. 影园:是明代郑元勋在扬州的一座私园,由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设计,是一座水景园,因“水
影、柳影、山影”而得名。 35. 个园: 36. 瞻园:
中国园林艺术
37. 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38. 借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
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造园者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分俯借、仰借、远借、邻借、应时而借。
39. 点景:如抓住园林绿地中每一景观的特点及空间环境的景象,再结合文化艺术要求,进行高度
概括,点出景色的精华,点出景色的境界,使游人有更深的感受,谓之点景。如景色的命名,园林题咏,导游说明等。
40. 框景(尺幅画、无心画):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
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41. 对景:凡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为对景。对景有正对互对之分。
42. 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
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43. 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
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44. 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
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
12
处理叫做山抑。
45. 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
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46. 假山:在园林中以造景和登高为目的,用土、石等材料人工构筑的模拟自然山景的构筑物。 47. 置石:用石材或仿石材料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
48. 园中园:园林中景观较幽闭的景区、景点,它们自成单元,各具不同景观主题和建筑形象,功
能也不尽相同,既是大园林的不同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而自成完整小园林的园中园格局。 49. “魏晋风流”:知识分子出于愤世嫉俗,常常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
寻求个性的解放,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流”。
50. 城市山林:在城市中追求与大自然相似的人居环境,通过对山水的经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即天人合一,手法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51. 文人园林:是士流园林之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不仅是文人经
营或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渊源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呈兴起状,到了宋代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一股巨大的潮流,占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52. “一池三山”:以汉代建章宫中太液池,蓬莱、嬴洲、方丈三山为开始,成为中国造园山水格
局的典范。
53. “曲水流觞”:弯弯曲曲的溪水,人们列坐溪旁,永羽觞盛酒自上游流下,羽觞停留在谁的身
旁,谁就把觞中之酒饮尽,这就叫做“曲水流觞”。 54. “天人合一”: 55. “君子比德”: 中国古典园林名人 56. 计成:明末著名造园家,字无否,号否道人,苏州吴江人,于1634年写成中国最早的和最系
统的造园著作——《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学的最早的名著,扬州影园是他的设计作品。 57. 戈裕良:乾隆间江南著名的叠山名家,苏州环秀山庄、扬州小盘谷的叠石均出自他之手。 58. 张南垣:名涟,原籍江苏华亭,生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晚岁徙居嘉兴,毕生从事叠山
造园,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 59. 文震亨:《长物志》的作者,
60. 李渔:字笠翁,钱塘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李渔是以为兼擅绘画、词曲、小说、
戏剧、造园的多才多艺的文人。著有《一家言》。 日本园林相关概念
13
61. 枯山水:日本禅宗园林的具体形式之一,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
使用一些如常绿树、苔藓、沙、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以期达到自我修行的目的。在园林中没有水的情况下,通过石的组合和沙达到模拟水的感觉(也有用植物代沙的,如植物枯山水),其中石象征海岛,沙象征海水。著名的代表是西芳寺庭院、天龙寺庭院,均为禅师梦窗国师设计造。
62. “真、行、草”:是日本庭园的一种风格,真-是对自然的写实,直接的模仿;草-是对自然
的写意,如枯山水;行-介于写意与写实之间,既有写意又有写实,在日本造园中常常同时运用。
63. 日本苔园:枯山水的一种,用绿苔代替沙象征海水的一种做法。代表作品:“圆通寺”。 64. 日本塔园: 65. 筑山庭: 66. 平庭: 67. 茶庭: 68. 回游式: 69. 池泉式: 70. 舟游式: 71. 寝殿造园林:
西方园林名人 72. 勒.诺特尔:
73. 布朗(Lancelot Brown):
74. 肯特(William Kent):美国园林的的先驱人物
75. 奥姆斯特德(Olmsted Junior):美国园林之父,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 76. 道宁(Dowing Andrew Jackson): 77. 钱伯斯:
78. 帕克斯:第一届世界博览园-水晶宫的设计者, 79. 格罗皮乌兹:包豪斯风格的创始人, 西方园林形式 80. 古埃及宅院(园圃): 81. 巴比伦猎苑:
82. 悬空园:公元前7世纪,依附在巴比伦城墙之上,为世界7大奇观之一,该园由金字塔型数层
露台所组成,露台由厚墙支撑,此露台并非全由墙体构成,其外部是拱廊,内有大小不等房屋、
14
洞室、浴室等,其四周堆土成丘,种植大小各种树木,层层叠叠,整体外观像森林覆盖的小山耸立在巴比伦平原中央,如高悬于天空中一样。 83. 阿多尼斯园: 84. 古罗马列柱中庭: 85. 波斯春之园:
86. 伊斯兰地毯式园林(波斯庭院): 87. 回廊式中庭: 88. 修道院庭院: 89. 城堡庭院: 90. 英国花结花坛: 91. 英国自然式园林: 92. 法国绣边(刺绣)花坛: 93. 法国古典园林: 94. 英华庭院(英中式园林): 95. 意大利台地园: 96. 隐垣(ha-ha): 97. 日晷(Sundial): 98. 花格墙(Treillage): 99. 格构凉亭(Trellis Arboue): 100. 101.
秘园(Giardino Segreto):
迷园(Labyrinth):流行于欧洲园林中,由绿篱灌木栽植成纵横曲折的夹道,人行其中往
往迷失方向,以来回冲撞取乐。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柑桔园(Orangery):
惊愕喷水(Surprise Fountain): 秘密喷水(Secret Fountain): 水魔术(Magic): 水剧场((Theatre): 阶式瀑布(Cascade): 水扶梯:
兰特别墅(Villa Lante):
西方相关风格、思潮 110.
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
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
15
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111.
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
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112.
洛可可风格: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18世纪20年代产生
于法国,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也非常精致而偏于繁琐,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德国南部和奥地利洛可可建筑的内部空间非常复杂。 113.
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英国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后来发展为一场国际运动。
英国设计先驱、诗人和社会主义者威廉.莫里斯对由于机械化、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造成的设计水平下降感到痛恨,他认为速成的工业产品外形简陋,做工粗糙,跟传统的美的原则背道而驰。当他看到1851年伦敦水晶宫世界博览会粗制滥造的建筑和工业产品时,他对工业化造成的丑陋结果感到震惊和极其厌恶,竟然放声大哭!他身受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刺激,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设计的颓败状况。他主张恢复中世纪设计传统中构思考究,做工精致的手工艺传统,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精华产品(the work of a few for the few)。他开设了世界第一家设计事务所,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设计实践,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 114.
后现代主义: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
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抬头,这种趋势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16
115. 116. 117.
城市集中主义(勒.柯布西耶):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
新城市主义: 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新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
对地方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新经济”时代的理解,以及对必要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原则的尊重,但它对具体设计风格不抱有任何的偏见,只是寻找一条走向21世纪的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道路, 它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 118. 119. 120.
广亩城市(赖特): 光辉城(勒.柯布西耶):
包豪斯风格: 1919年,一战刚刚结束,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德
国魏玛建立魏玛建筑学校(Das Staatlich Bauhaus Weimar)这是由原来一所工艺学校和一所艺术学校合并而成的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学校,简称包豪斯。它的风格是摒弃附加的装饰,注意发挥结构本身的形式美,讲求材料自身的质地和色彩的搭配效果,发展了灵活多样的非对称构图手法。 121. 122.
城市美化运动:
田园城市(Garden City):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
日的田园城市》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123.
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于雅典,居住、工作、游息与
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 124.
邻里单位:美国社会学家佩里通过研究邻里社区问题,在20年代提出居住区
内要有绿地、小学、公共中心和商店,并应安排好区内的交通系统,是他最先提出“邻里单位”概念,被称为社区规划理论的先驱。它是社会学和建筑学结合的产物。从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它不尽符合现实社会生活的要求,因为城市生活是多样化的,人们的活动不限于邻里,后邻里单位理论又逐渐发展成为社区规划理论。
17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