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尝试

来源:哗拓教育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尝试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搜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迫切需要通过有机渗透,不断增强学生搜集、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不仅速度快、渠道多,而且面广量大、更新变化快,稍不留神,有用的信息就会悄悄地从身边溜走,原有的信息也会变得过时、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得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时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生活情境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信息。初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日常生活经验,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信息存在好奇心。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结合有关知识、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感悟和关注情境。如,在学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有关“商品利润率”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题:张师傅下岗后再就业,做起小商品生意,准备到某地去进一批市场上热销的商品回来销售,为了确保赚钱,请同学们帮张师傅想一想,他应该通过哪些渠道预先了解哪几方面的信息,为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讨论:可以看电视,可以通电话,可以实地调查,也可以网上搜寻……通过讨论和总结,同学们

归纳出:“(1)要了解张师傅商店里预计的售价是多少?(2)要了解该地该商品的进价是多少,质量如何?(3)批发量达到多少,可以享受优惠?(4)运费是多少?(5)要缴纳多少税费,本地的销售前景怎么样……如果不考虑以上因素,他不但不会赚钱,甚至还会赔钱。”由此,学生便会感觉到信息就在我们生活中,意识到搜集信息在现实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问题情境

目前,数学教学中所给的问题大多条件充分,答案唯一,学生寻求答案成了解答问题的唯一目的。因此,无法引起学生对搜寻信息的重视。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一些信息不全,甚至条件不符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利用这些残缺问题千方百计去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如,在初一代数中讲到有关“面积问题”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我校校园内有一圆形空地,想在周围铺满草坪,中间铺一同心圆形花坪,问:铺满这个空地要准备多少钱?这道题可以得到一些确定信息:(1)测量内外圆直径。(2)计算内外圆面积。也有一些不确定信息:(1)草坪、花坪材料各异,价格各异。(2)师傅的工钱各不相同。(3)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有的学生从经济实惠的角度考虑,有的学生从审美的角度考虑,有的学生从绿化环保的角度考虑……)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考方式,就会搜集到各自不同的信息,然后计算出各自的价钱。这样,可以使学生由消极的等待信息发展为主动搜集信息,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兴趣。

3.学科情境

现在大多数的数学问题并非只涉及数学知识,解决过程中可能涉及其他邻近学科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上课时适当渗透以本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为辅的知识,创造学科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学到“数据的表示”中有这样的问题: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中国体育健儿在该届奥运会上共夺得多少枚奖牌?其获得的金牌数在总金牌数中占多大的比例?(2)从所获得的奖牌总数情况看,和最近几届奥运会相比,中国体育健儿在本届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上面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给出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搜集这届以及最近几届奥运会上各个代表队取得奖牌的数据,可以搜集报纸、杂志上的相关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信息技术时代,教给学生如何上网搜寻相关信息并下载是很有必要的。

二、激活信息源,培养学生主动搜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有了搜集信息的意识后,还应有主动搜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有关内容,从不同渠道、不同角度,用不同形式主动地搜集有关信息,丰富自己的信息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激活信息源。如,在学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有关“行程问题”时,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小青同学家离学校5公里,如果他准备在半小时内赶到学校,请同学们帮小青同学想

想办法,他应该了解哪些信息?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首先,小青同学来校时所选择的交通工具是公交车还是自行车?其次,若他乘公交车,半小时之内有没有公交车,公交车能不能直接到校?若他骑自行车的话,今天的风向如何,是不是会一路顺风?若有风的话,风速会有怎样的影响?……若不考虑这些因素的话,他就可能不会按时到达。”通过充分的讨论,学生就会搜集到不同的信息。这样不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求实务真的科学精神。

三、设计信息复杂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大量复杂多样的信息,而完成某一个任务可选择的信息一般不是唯一的,处理信息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学生去判断,选择有用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材料,让他们自主选择信息,培养他们多角度,灵活、合理地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有这样一题:某服装厂生产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200元,领带每条定价40元,厂方在开展促销活动期间,向客户提供两种优惠方案:(1)买一套西装送一条领带;(2)西装和领带均按定价的90%付款,若我们欲购西装x套,领带y条需要多少钱?现派一学生代表去厂家购买,他应了解哪几方面的信息,为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首先,应了解,x与y的大小关系;其次,学生代表是按方案一购买,还是按方案二购买,如果买20套西装,那

么怎样按领带的条数确定方案……”这些问题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可以使本题的答案异彩纷呈,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所提供的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而不是简单的模仿。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布置有关搜集、处理信息的作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和巩固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布置有关搜集、处理信息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参加图标的搜集与探讨活动,尽可能多的搜集各种图标,这就要求学生搜集、交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再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内在含义与所包含的图形,对搜集到的图标进行整理与归类,看看哪些图形出现较多,为学校设计一个图标(校标),充分反映学校的特色,显示学校的形象,然后将学生设计的校标与其他同学比一比,看看谁设计的好。也可以让学生合作编小报、出试卷,版面既要灵活美观,又要内容丰富多彩,绘制美观的图案。时间安排在双休日,让学生2~3人一组,自愿结合,回去编一份数学手抄小报或一份数学小试卷。每次对手抄小报的第一版内容的编辑有明确的要求,如,介绍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或介绍一位古今中外的数学家,编辑一些不同类型的涉及当前课堂教学的数学习题等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交流、选择信息。对第二版就不作明确要求,让学生根据各自

的特长与爱好去编辑。这样既可搜集信息也可将自身储存的信息输出利用。每次编完后让学生自己评比,优秀的在全班传阅,并贴到黑板报上。这样既设计、编排又评比,激发了学生设计图标、编报与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和审美编辑的能力。

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教学不能再局限于单一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搜集、交流和应用信息,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 常熟市实验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