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册试题(一模)含答案

来源:哗拓教育
【高考历史】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试题(一模)

一、单选题

1、据学者研究,商代的祖先崇拜极为发达,祖先享有的祀典远比天帝与其他自然神丰盛,祖先神所辖范围也十分广泛。盘庚迁都后,因“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太甲则因不行汤政而遭到放逐。据此可知,商代统治者注重( )A. 维护神权B. 遵守祖制C. 频繁祭祀D. 推行德治

2、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汉代的盐铁制度( )A. 满足了汉代政府的经费需求B. 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C. 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D. 提供了物美价廉商品

3、北魏民歌《李波小妹歌》传唱甚广:“李波小妹字雍容,赛(撩起)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诗歌中的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军剿捕。据此可知当时北魏( )A. 门阀士族威胁统治B. 国家财政危机严重C. 存在一定社会危机D. 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 1 -

4、唐末杨绾认为因儒道不举,士人一味追求做官,礼义道德沦丧,才造成了安史的反叛和战乱的延伸。穆宗时,仍有“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的说法。这说明当时( )

A. 功利主义盛行导致社会失序B. 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被废弃C. 重建儒学信仰已成现实所需D. 佛道兴盛改变儒学正统地位

5、范仲淹认为商人“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喜身”;北宋纪传体史书《东都事略》载:“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这体现了宋代( )A.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B.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 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反思D.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6、戊戌变法期间,大批士人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因此,他们将矛头直指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身上,并且使出各种手段控制社会舆论,以此为先锋和利刃来讨伐维新派。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 科举制度遭到废除B. 遭到士人的全面反对C. 群众基础不够广泛D. 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

7、1866年主管总理衙门的奕䜣奏请派员赴英,写道:“查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即令其(斌椿)沿途留心,将该国一切山川形势,风土人情随时记载,带回中国,以资印证。”这说明( )A. 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共识B. 列强瓜分中国局面开始形成

- 2 -

C. 清政府外交情报意识增强D. 学习西方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8、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A. 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B. 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C.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 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9、1941年,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在延安出版,该书吸纳斯大林历史理论,对下层民众寄予深刻同情,对统治阶级则多冠以“腐朽、残暴、压迫”等词汇。毛泽东评价其让我党对中国历史“有了发言权”。这说明,该著作( )A. 配合了边区土地改革的进行B. 巩固了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局面C. 推动了我党文化战线的斗争D. 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

10、1980年,中国共有建制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7年底中国建制镇的数量达到16702个。该现象可作为史料直接用于证明中国( )A. 经济结构变化显著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D. 基层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 3 -

11、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在《贝希斯敦铭文》中宣称:

“我统治他们,他们向我交纳贡赋。凡我对他们所下的命令,他们都执行;凡我制定的法律,他们也都遵守。”然而,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这表明当时的波斯帝国( )A. 君主专制统治加强B. 官方文书适用范围广泛C. 中央集权程度有限D. 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12、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一般一个村庄为一个庄园,其所有者和统治者为领主。下图所示为中古西欧某庄园平面图,图中标注了“领主住所”“牧场”“林地”“领主的磨坊”“教堂”等区域。据此推断,西欧庄园( )

A.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B. 管辖区域与城市相当C. 具有自给自足性质D. 奴隶承担沉重的劳役

13、15世纪以后,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工商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一状况( )A. 推动了德意志的统一

- 4 -

B. 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C. 促使德意志信仰改革D. 阻碍了德意志对外经济往来

14、19世纪30、40年代,巴黎新闻记者路易·勃朗曾设想建立一种“社会工场”或由国家支持的工厂中心制度,在这些“工场”或工厂中心里,工人们自己安排工作并且是为自己劳动,而不受私人资本家的干预。这一设想( )A.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时代使命B.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C. 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D. 反映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

15、20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动世界的黑人种族主义案—

斯科茨伯勒案,但美国并不特别在意国际社会对其种族问题的批评。战后,美国司法部在一系列涉及黑人民权的诉讼中反复强调,除非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否则会重创美国的国家形象。对这一重大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民权法规定禁止实行种族隔离制度B. 冷战影响了美国的民权运动C. 美国黑人掀起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D. 美国旨在改善与亚非拉关系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A. 使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B. 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C. 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的斗争模式D. 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 5 -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 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 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 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 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 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 陀之教极千古之盛 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 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 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明王国维所谓“能动时代”与“受动时代”的含义及表现。(2)你是否同意自宋至晚清中国“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18、城市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政治环境宽松,是欧洲信仰异端人士的重要避难所,也成为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当地的经济环境优越,对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等城镇,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艺术品集市。市镇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所及,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信仰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

——摘编自朱平《文化传播视角下荷兰艺术商业的影响力及其启示》等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

沙龙。贵族与富有市民、艺术家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的新的公共空间。19世纪后,随着沙龙主人政治文化影响力的日渐缩小,沙龙日趋衰败。19世纪40年代以后,中产阶层群体日益壮大,一种更开放、更大众的生活方式来到人们身边。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此外,各种音乐团体、俱乐部、文学阅读室层出不穷。

——摘编自汤晓燕《十九世纪巴黎社交生活的演变》等

- 6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阿姆斯特丹文化艺术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中后期巴黎社交方式的转变。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对华地图盗绘一览表(部分)

——

整理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等

提取材料信息,得出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提取至少2条信息,推论合理,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人类政治演化划分为四个时代(如图)。

- 7 -

——包刚升《抵达:一部政治演化史(上)》

围绕“人类政治演化”这一主题,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进行说明。(要求:明确提出看法,对材料观点赞成、质疑、修改皆可;观点清晰、史实明确、史论结合)

- 8 -

1 、【正确答案】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商代时期,祖先崇拜极为发达,祖先享有的祀典远比天帝与其他自然神丰盛,祖先神所辖范围也十分广泛,盘庚迁都后因为“行汤之政”,才有了社会安定、诸侯来朝的局面,太甲因不行汤政而遭到放逐,这些都说明商代统治者十分注重对祖制的恪守,B项正确;材料所突出的是祖先神和祖制的重要地位,维护神权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目第二段材料,盘庚行汤之政使诸侯来朝,未涉及祭祀,排除C项;题目中的“遵成汤之德”是指盘庚对成汤祖制度的延续,而不是推行德治,排除D项,故选B项。2 、【正确答案】 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类、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全国27郡有盐官共36处,铁官在40郡中有48处。其分布范围在东北远至辽宁的盖县,西南至云南的安宁,西北达内蒙古的河套西北,南抵广州,东南到浙江的海盐”可知汉代盐铁官设置分布广,有利于控制地方盐铁官营的利润,因此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代盐铁官营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但达不到满足经费需求的作用,排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就属于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排除C项;盐铁官营只是经营盐铁,无法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排除D项。故选B项。3 、【正确答案】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李波所率宗族强盛,……大量收容因抗租拒税逃亡的百姓,并武力对抗官军剿捕”可知李波宗族实力强盛,无视封建社会秩序,直接和政府军队对抗,同时也存在着百姓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现象,反映了北魏存在一定社会危机,C项正确;门阀士族威胁统治只是其中一项,概括不完整,同时还存在着百姓抗租拒税而逃亡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家税收入不敷出,无法反映国家财政危机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女性的政治权力,无法得知女性政治地位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4 、【正确答案】 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末以来,士大夫认为儒学没落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提倡重振儒学,导之以德,重建社会秩序,即重建儒学信仰已经是现实所需,C项正确;唐末士人认为是儒学没落导致社会失序,而非

- 9 -

功利主义,排除A项;“兵兴以来,人散久矣,始欲导之以德,不欲趋之以刑”意味着当时依然重视礼法结合,排除B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5 、【正确答案】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上以利吾国,下以藩喜身”“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可知宋代认识到商人和商业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这体现了宋朝时期对传统经济政策的反思,C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对商人和商业的态度,与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没有关系,排除A项;宋代认识到商人和商业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但未涉及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并且宋朝时期我国经济结构没有发生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6 、【正确答案】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因为维新派变法措施过于激进,导致知识分子走向对立的一面,说明的是变法群众基础不够广泛,C项正确;科举制废除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排除A项;全面反对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 、【正确答案】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66年中国。据材料,奕䜣奏请派员赴英,以了解外国的情况,说明外交情报意识增强,C项正确;当时还有不少中国人尚未觉醒,“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共识”“学习西方成为社会主流思潮”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D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B项。故选C项。

8 、【正确答案】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1年中国。1921年时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百姓困苦。《共产党》杂志批判当时的议会制度和各个党派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要求改革政治,寻求其他的救国道路,反映了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B项正确;“唯一的变革途径”说法绝对,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材

- 10 -

料提及“南北各派政党”,本意是全国各地的政党,当时国家名义上仍然是统一的,排除D项。故选B项。9 、【正确答案】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4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该书吸纳斯大林历史理论,对下层民众寄予深刻同情,对统治阶级则多冠以‘腐朽、残暴、压迫’……等词汇我党对中国历史‘有了发言权’”及所学可知,抗战时期,范文澜积极投身于抗战宣传和动员,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阅读毛泽东的文章,担任延安马列研究室主任,撰写了《中国通史简编》。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研究。他坚持用历史主义原则评价人物,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历史事件。他肯定劳动人民的作用,提出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有助于推动我党文化战线的斗争,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区土地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该著作与巩固全民族统一抗战局面无必然联系,排除B项;范文澜的史学思想和学术著作影响深远,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开创者”之称,并不是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排除D项。故选C项。10 、【正确答案】 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1980年,中国共有建制镇2600个,1985年增加到6600个,而到1997年底中国建制镇的数量达到16702个”可知,自1980年至1997年,中国建制镇的数量快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所以史料可以反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整体建制镇的数量,不能反映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乡镇政府属于基层政权建设,并非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A项。11 、【正确答案】 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信息“直到公元前4世纪,帝国的官方文书,仍需要以帝国境内多种文字发布”可知,当时中央集权程度有限,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政策在地方的实施,涉及的是中央集权问题,不是君主专制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的是官方文书仍需以多种文字发布,并没有体现适用范围是否广泛,排除B项; “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2 、【正确答案】 C;

- 11 -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古西欧的庄园内包括许多设施,可以满足日常需要,所以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庄园的区域,无法反映庄园内的生产水平较高,排除A项;庄园管辖区域与城市不同,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庄园的不同生产区域,而且庄园有农奴,并没有奴隶,排除D项。故选C项。13 、【正确答案】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以后德意志。根据材料“位其王前业中心一般都分布在边远地区,与外界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可知,德意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与外界联系较多,而与内部联系较少,这种状况会加深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B项正确;材料所述状况会加深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德意志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所述状况会加深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不利于德意志的统一,与德意志信仰改革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15世纪德意志工商业发展主要限于边远地区,这种工商业分布的状况与德意志对外往来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正确答案】 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世纪30、40年代,巴黎新闻记者路易·勃朗提出建立一种“社会工场”或由国家支持的工厂中心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工人们为自己劳动,不受私人资本家的干预,这一设想受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对社会的思考,D项正确;宣告了工人阶级的时代使命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排除A项;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生产力的发展,如工业革命,而不是路易·勃朗的设想,排除B项;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而不是路易·勃朗的设想,排除C项。故选D项。15 、【正确答案】 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据本题材料“但美国并不特别在意国际社会对其种族问题的批评”“除非消除种族歧视和隔离,否则会重创美国的国家形象”可知,美国在三十年代并不在意国际社会对其种族问题的批评,但是到了战后,美国人认为种族歧视和隔离会导致美国国家形象受到重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

- 12 -

及民权法的规定,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美国黑人的民权运动,强调的是美国在种族歧视问题上国际社会的看法,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美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6 、【正确答案】 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印度)。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可知,二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同时也弘扬印度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文化的交流交融,没有体现印度直接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信息,排除A项;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完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印度文化的多样性,没有体现非暴力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17 、【正确答案】

(1)含义:“能动时代”指的是通过本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受动时代”指的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表现:“能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政“百家争鸣”局

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 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受动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吸收佛教精神,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催生了向西

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2)同意。理由:从宋代至晚清,理学长期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主导,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君主专制高度发展,八股取士和文字狱使得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明清之际,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进步思想家黄

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但没有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改变宋明理学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的情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含义:“能动”是自觉主动的意思,“能动时代”指的是通过本土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受动”指的是受外来影响。“受动时代”指的是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时代。表现:“能动时代”:据材料“诸子九

- 13 -

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

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可知,王国维认为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代理学兴起,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能动时代”。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政“百家争鸣”局

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北宋时,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受动时代”:据材料“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 陀之教极千古之盛

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可知,王国维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融合、晚清对西方思想的吸收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受动时代”。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中国吸收佛教精神,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西学东渐,催生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2)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晚清中国。可选择赞同或不赞同,言之有理即可。选择赞同,主要从理学占据主导、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思想等方面论述文化发展的相对停滞。选择不赞同,主要从陆王心学形成,明朝中期起思想界出 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等方面论述文化创新发展。18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由;政治环境宽松;启蒙思想的影响;经济发达;艺术市场大;画家众多;绘画风格转变,符合市民需求。(2)从沙龙转变为舞会再转变为咖啡馆,体现了社交方式由贵族、资产阶级到普通民众,社交方式更加开放和生活化,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说明随着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适应普工民众需求的社交场所逐渐发展起来,是社会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依据材料“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信仰自由”,可得出崇尚自由;依据材料“政治环境宽松”,可得出政治环境宽松;依据材料“也成为启蒙运动书籍的出版中心”,可得出启蒙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当地的经济环境优越”,可得出经济发达;依据材料“对艺术的需求空前高涨”,可得出艺术市场大;依据材料“吸引了伦勃朗等众多画家来到这里”,可得出画家众多;依据材料“市镇居民选购艺术品的目光所及,也从过去比较流行的历史和信仰主题逐渐转向风景、风俗和静物题材”,可得出绘画风格转变,符合市民需求。(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世纪到19世

- 14 -

纪70年代。评析类题,要先概括转变,在从转变角度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依据材料“18世纪,法国巴黎流行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

沙龙、1866年,巴黎公共舞会达到1000多个、1870年前后,适应大众阅读与休闲的咖啡馆有2万多家”,可得出从沙龙转变为舞会再转变为咖啡馆,体现了社交方式由贵族、资产阶级到普通民众,社交方式更加开放和生活化,影响范围更加广泛,说明随着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适应普工民众需求的社交场所逐渐发展起来,是社会的缩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19 、【正确答案】

信息:日本1872年已经开始了盗编中国地图,侧重绘制中国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信息,说明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已经做了大量侵略中国的准备,揭露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评析:明治维新后,日军为获得中国军事地理情报,不断派员来华进行谍报活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趁机大规模测绘中国东北地区,揭开对华专业盗测的序幕。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又一次大规模测绘东北等地,并且确立实测中国兵要地图的具体目标。民国时期,日军成立专业测绘队,有计划、有步骤地秘密测绘长城以南地区。日本在割据中华台北、霸占东北、占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大片领土以后,根据日本的战略构想和战术需要在中国沦陷区的测绘工作实行不同的对策和方法:对中华台北实行“本土化”测绘,纳入日本本土测绘计划;对东北地区准备永久霸占,注重基础测绘,在优先满足军事需要的同时,注意测制经济用图;对其他占领区,则尽量利用旧图,快速编印,以供战争需要。由此可见,日本依靠这种精细盗测,绘制了大量军用地图,为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72年至1894年的中国、日本。根据材料“日本对华地图盗绘一览表(部分)”可知,日本1872年已经开始了盗编中国地图,侧重绘制中国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信息,说明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前已经做了大量侵略中国的准备,揭露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明治维新后,日军为获得中国军事地理情报,不断派员来华进行谍报活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趁机大规模测绘中国东北地区,揭开对华专业盗测的序幕;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又一次大规模测绘东北等地,并且确立实测中国兵要地图的具体目标;民国时期,日军成立专业测绘队,有计划、有步骤地秘密测绘长城以南地区;日本在割据中华台北、霸占东北、占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大片领土以后,根据日本的战略构想和战术需要在中国沦陷区的测绘工作实行不同的对策和方法:对中华台北实行“本土化”测绘,纳入日本本土测绘计划;对东北地区准备永久霸占,注重基础测绘,在优先满足军事需要的同时,注意测制经济用图;对其他占领区,则尽量利用旧图,快速编印,以供战争需要等方面分析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日本依靠这种精细盗测,绘制了大量军用地图,为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15 -

20 、【正确答案】

【示例】示例一人类政治演化可分为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王权时代:公元前3500年左右起,埃及、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逐步建立起王权。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权国家成为主要的国家政治形态。封建时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逐渐在西欧建立起以封君封臣为核心的封建制度。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印度、日本等地也逐渐进入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封建时代。立宪时代: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限制王权后,议会权力逐步增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宪法观念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民主时代:19世纪以后,英国等国先后通过改革,使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民主的范围扩大,民主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综上可知,各个国家不一定都沿着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的顺序迭代发展,但这一顺序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走向。示例二我认为,立宪指国家颁布宪法或相当于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立宪时代应改为“13世纪至当代社会”。13世纪,英国颁布《大宪章》,这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类文件的起源。17世纪,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之后,美国、法国等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均颁布了宪法,并在宪法体制下发展至今。苏联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颁布宪法确立国家的根本制度及根本任务,并通过修正宪法不断完善政治制度。总之,研究人类政治演化的分期首先应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立宪时代应以宪法或宪法类型的文件的制定为核心,因此立宪时代应从13世纪延续至今。;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范围为古代至现代(世界)。示例一:根据示意图可以得出看法:人类政治演化可分为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分别论述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王权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00年左右起,埃及、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逐步建立起王权。此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权国家成为主要的国家政治形态。封建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逐渐在西欧建立起以封君封臣为核心的封建制度。拜占庭、俄罗斯、阿拉伯、印度、日本等地也逐渐进入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限制王权后,议会权力逐步增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君主立宪制逐渐建立,宪法观念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民主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以后,英国等国先后通过改革,使更多的人获得选举权,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民主的范围扩大,民主时代不断向前发展。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综上可知,各个国家不一定都沿着王权时代、封建时代、立宪时代、民主时代的顺序迭代发展,但这一顺序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走向。示例二:首先表明立场,如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我认为,立宪指国家颁布宪法或相当于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立宪时代应改为“13世纪至当代社会”。根据所学知识,列

- 16 -

举从《大宪章》开始所颁布的不同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如:13世纪,英国颁布《大宪章》,这被认为是英国宪法类文件的起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之后,美国、法国等国相继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均颁布了宪法,并在宪法体制下发展至今。苏联及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也通过颁布宪法确立国家的根本制度及根本任务,并通过修正宪法不断完善政治制度。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总之,研究人类政治演化的分期首先应准确界定相关概念,立宪时代应以宪法或宪法类型的文件的制定为核心,因此立宪时代应从13世纪延续至今。

- 1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