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04 河北医药2007年_4月第29卷第4期Hebei MedicatJoumal,Aor 2007。V ol 28.No.4 ・病例报告・ CT诊断巨大甲状腺腺瘤1例 张朝珍赵民建 组织,边界更加清楚。故我们认为甲状腺CI1检查应选择增强 患者,男,72岁,已婚。7个月前,无意中发现颈部有一肿 物,不痛不痒,渐增大,遂来我院就诊 门诊B超显示甲状腺右 扫描,增强扫描既可以提高甲状腺内小病灶局部淋巴结显示 率,又可以清晰显示甲状腺肿瘤供血情况,以提高定性诊断的 准确率。CI1也有一定局限性,如不能确定甲状腺腺瘤的功能, 若辅之以核素显像检查,观察病变的生物恬性及其是否具有甲 状腺功能,以此推断病变性质,则更能提高诊断正确率。 不典型甲状腺腺瘤需与甲状腺癌及结节性甲状腺相鉴别。 叶1.6 cmX 2.0.cm,左叶可见7.6 elTlX 5.8 cm混合性包块,内可 见液性暗区,峡部厚0.5 cm,边界欠清。高频彩色多普勒周边 可见血流信号。x线摄胸大片显示气管右侧移位,左下肺炎性 改变。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饮食均正常,否认心慌,但有胸 闷、多汗、易怒、腹泻、体重减轻。CI1示:甲状腺左叶有一7.7 cm X 5.9 cm肿物,强化后边缘密度高,中心密度低。临床诊断:甲 状腺左叶腺瘤囊性变,予以手术治疗。术中见甲状腺肿物11 cmX 8 cmX6 cm,表面光滑,灰褐色,囊状;内有褐色液体及凝固 的块样物;囊壁厚0.2 cm。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可 见乳头状结构)。 甲状腺癌典型表现为甲状腺内形态不规则、低密度实质性肿 块,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可见小点状或斑块状钙化、囊变区, 边缘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病变与腺外肌肉、血管分界不清楚, 可侵犯邻近组织结构,易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甲 状腺癌与腺瘤主要区别在于病灶边界清晰、边缘光整与否,病 变区甲状腺与腺外肌肉、血管分界是否清楚以及颈部有无肿大 讨论 甲状腺腺瘤大致分为非毒性腺瘤和毒性腺瘤(高功能性 腺瘤)。前者较多见,约占甲状腺腺瘤的80%。病理组织学分 淋巴结。早期边界清晰的甲状腺癌与腺瘤鉴别较难,可在B超 或cr引导下穿刺活检。结节性甲状腺肿典型表现是:甲状腺 为滤泡型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其中滤泡型腺瘤占绝大多数。 根据有关文献_l“ 报道,本病CI1检查有以下特点:(1)发病 弥漫性肿大,且形态不规则、密度普遍降低,其内可见多个、大 率女性高于男性,约(4—5):1,50岁以下为本病的高峰年龄。 (2)甲状腺大小正常(瘤体小)或有不同程度增大。(3)颈部淋巴 结无肿大,诸组织结构间脂肪层清楚。病变较大时,颈部血管 可有不同程度移位,但边界清晰,病灶之外甲状腺密度正常。 (4)确定病变范围,如观察气管、食管可有不同程度推压、移位, 以及甲状腺下极肿瘤有无向纵隔内延伸。(5)典型腺瘤Cr平 扫表现为甲状腺实质内单发低密度结节或肿块影,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呈圆形或卵圆形,可有钙化灶;增强扫描病灶可环形 强化、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均低于正常甲状腺 项目来源: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编号:052761773) 作者单位:050011石家庄市,河北省老年病医院Cr室 小不等低密度结节影,超声和CT检查多呈混合性密度,结合甲 状腺长期肿大及实验室检查,鉴别不难。总之,CI1对甲状腺腺 瘤定位、定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及局限性,如果能做到综合运 用、综合分析,互补优势,可提高甲状腺腺瘤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潘文玲,杨磊.Cr及超声检查对甲状腺腺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基层医 药,2005,12:213-214. 2黄参南,黄松,李烨,等.增强Cr扫描在甲状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 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OOl,17:598-600. 3田春艳,谢敬霞.结节性甲状腺肿的Cr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OOl,17:964-966. 4杨亚英,包颜明,陈连友,等.甲状腺病与甲状腺癌的Cr表现对比分 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209.211. (收稿日期:2006一lO一11) ・短篇报道・ 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张淑芳 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应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 疗急性脑梗死4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龄、性别比、既往病史、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发病和开始 给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 1.1病例选择与分组92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 聚集、脉络宁注射液改善循环,伴有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静脉 滴注。治疗组采用脑苷肌肽注射液10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 头颅CI1或MRI证实,初次发病。所有患者按人院先后随机、单 盲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6~72岁。 对照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45~71岁。2组病例的年 作者单位:071200河北省安国市医院神经内科 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0.5 g加人生理盐水250 ml 中静脉滴注。14 d为一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 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评定。 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一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河北医药2007年4月第29卷第4期Hebei Medical Journal,Apr 2007,V ol 2 'NO.4 405 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改变不 足18%;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8%以上。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系统的特效物质,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脑功能 的恢复;还能通过恢复、活跃细胞膜Na ,K .ATP酶和c , M .A11P酶的活性,把细胞内大量的Na 和ca2 逆浓度差转 运出细胞膜外,减少细胞内Na 的含量和c 的积聚,维持细 胞内外离子平衡,有效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J。小分子多 肽为脑细胞赋活剂,极易透过血脑屏障,能有效的营养脑内神 经,促进脑内能量代谢,调节神经递质,提高蛋白酶的活性等, 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修复作用 J。本结果显示脑苷肌肽注射液 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379.380.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为差异有 治疗组46例,基本治愈15例(32.6%),显著进步18例 (39.1%),进步5例(10.9%),无变化7例(15.2%),恶化1例 (2.2%);总有效率82.6%。对照组46例,基本治愈8例 (17.4%),显著进步10例(21.7%),进步7例(15.2%),无变化 19例(41.3%),恶化2例(4.4%),总有效率54.3%。治疗组总 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治疗后未发生不 良反应。 3讨论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3.286. 脑苷肌肽注射液是一种以神经节苷脂及小分子多肽组成 的复方制剂。神经节苷脂是一种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中枢神经 3周柏玉.脑多肽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脑与神经疾病杂 志,1997,4:237.238. (收稿日期:2007—01—07) ・短篇报道・ 多维乳酸菌散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8O例分析 李知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症状之一,分为高结合胆红素 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症和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其中以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占绝 大多数。未结合胆红素对脑细胞有毒性作用,若胆红素>342 tmaol/L(20 mg/d1),易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必须及时治疗。 治疗第3,5、7日测定的胆红素水平如表1所示。 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核黄疸,治疗组无1例异常反应及 胃肠道疾患。 表1治疗第3,5、7日胆红素水平比较/maol/L, ±s 为观察多维乳酸菌散(吗咪爱)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作用,本文 对4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维乳 酸菌散口服,血胆红素浓度下降较为显著,效果良好,报道如 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均为我院2002年至2003年住院的高胆红素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血症新生儿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日龄5~27 d;总胆红 素220~307 tmaol/L.胎龄均为37~41周;全部实行母乳喂养,体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许多因素有关,其中之一包括肝肠 循环特殊性。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无细菌,因此没有尿胆原的 形成,新生JL4,肠腔内的 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偏碱性的情况 重2 800—3 700 g,均无窒息史,均已排除了阻塞性黄疸、溶血性 黄疸及感染等其他病理因素,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 氨酶(A )全部正常。其高胆红素血症原因考虑与胆红素代谢 特点、母乳喂养等因素有关。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每组患儿40例,2组间患儿性别、Ft龄、病情等差异无显 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常规静脉滴注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 下,可很快使结合胆红素分解,脱去葡萄糖醛酸基重新转变成 脂溶性的未结合胆红素,迅速从肠道吸收,造成高胆红素血 症 。因此促进胆红素排泄,减少其重吸收就成为有效治疗高 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之一。多维乳酸菌散内含枯草杆菌、肠球 菌,能促进肠道菌群的正常建立,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元 排出体外,减少了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从而可以减少高胆红素 血症甚至核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97.214. C、肌苷及中药茵栀黄注射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多维 乳酸菌散0.3 g口服,每日3次,喂前用40℃以下的水溶解。治 疗期间分别于治疗第3、5、7日测定胆红素水平。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贾4-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 (收稿日期:2006—11—14) 作者单位: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