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讲义——考点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来源:哗拓教育
考点10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内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近五年来考查频率 2014(2),2015(3) 2014(3),2015(4),2016(2)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2014(4),2015(31),2016(6) 济政策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和灌溉工具

(1)耕作工具: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耜耕;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所以很少使用,仍处于耜耕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主要耕作方式)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汉代:铁犁牛耕逐渐普及——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西汉后期又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东汉出现一牛一人的犁耕法。 唐朝: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便于调 节耕土深浅,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三国时期,翻车;唐朝,筒车;

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都江堰(李冰父子主持,四川成都平原),郑国渠(郑国主持,关中地区);

秦朝:灵渠(沟通了湘江和丽江,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

(2)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不得买卖和转让。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

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原因及过程:铁犁牛耕(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 私田的开垦增加 →春秋战国的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如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土地私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威胁封建统治。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

(1)小农经济的基本含义(或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产生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产生的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3)发展:在整个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和支配地位;

中国近代,小农经济逐步缓慢地瓦解,但就全国来看,仍然居于主体地位;

1953~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小农经济消失在农业合作化的浪潮之中。

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 精耕细作是鲜明特色(体现在耕作、水利、农技、农时等方面)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了解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

(1)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垄断性、封闭性);产品供给官府、军队和贵族,不投放市场。(非商业性);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水平高)。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区别: 经营者 官营手工业 官府 民营手工业 私人 家庭手工业 农户 规模水规模大,水平高 规模较大,发展规模小,水平低 平 产品流族, 向 不投放市场 (3)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

夏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官营手工业垄断一切;

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西汉武帝以后:盐铁官营,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直至明朝前期; 明朝后期起: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江南的手工工场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家庭手工业始终处于附属和补充地位。 2.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冶金业主要成就: ①青铜铸造:

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小件青铜器。 夏商周时期(青铜时代)是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其中精品。

市场 主要投放市场 赋税,少量投放较快 官府、军队和贵 自家消费,交纳春秋战国到秦汉,青铜器造型趋于灵巧,纹饰趋于简单,采用了鎏金、镶嵌工艺。

②冶铁业: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春秋时期:出现炼铁和炼钢技术。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开始用煤做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

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两宋: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冶铁。 明朝:普遍用焦炭冶铁。 (2)制瓷业主要成就: 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越窑为代表)和北白(邢窑为代表)两大系统。 宋元:景德镇在宋代是制瓷中心之一,到元朝发展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朝时烧制出青花瓷 ,这标志者中国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明朝: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明中后期在青花瓷基础上,烧制出多种彩瓷,如五彩瓷;

清代发明了珐琅瓷和粉彩瓷,雍正时期粉彩瓷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外销:从唐朝起输往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1.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秦代:制订了管理“市”的法律;

汉代至唐代:设官员加强对“市”的管理,市坊分开(空间限制),按时开闭(时间限制)。

北宋:打破了市与坊的界限(打破空间限制),市的经营不再受时间的限制(打破时间限制)。

明清时期: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

草市(民间集市):南北朝时出现;唐代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宋代已经具备饮食服务设施。夜市:唐朝后期,夜市比较繁华。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商帮

(1)主要的商业城市:(特别注意历代都城)

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都是重要的城市,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如齐的临淄、 赵的邯郸、楚的郢等);西汉:著名的商业城市有洛阳、邯郸、临淄、宛(河南南阳)、成都,被称为“五都”;唐朝: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北方的洛阳,南方的扬州、益州等,广州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两宋:汴京(北宋都城,今开封)、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元朝:北京(都城)、杭州(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对外贸易港口);明清:商业城市有南京、苏州等;商业市镇兴起,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称为四大名镇。

(2)著名商帮:

含义: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馆、公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出现时间:明清时期。著名商帮:徽商(徽州、新安商人)和晋商(山西商人)。 3.理解“重农抑商”

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抑商”就是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目的:保护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

表现: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武帝起盐铁官营;明清:政府专卖制度,出台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

评价: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维护了封建统治;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含义: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表现:明朝:为了打击倭寇,明太祖下令海禁;倭患消除后,政府开放海禁;

清朝:为了打击反清势力、防范列强侵略,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雍正时期一度开放海禁,乾隆时期又恢复海禁,直到鸦片战争前。

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侵略;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