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9年第6卷第16期2019Vol.6No.16
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牟 磊
(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摘要】目的 比较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后循环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9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成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结论 后循环梗死治疗中,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的疗效更加显著。
【关键词】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支架取栓;后循环梗死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16.58.02DOI:10.16281/j.cnki.jocml.2019.16.049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脑梗死疾病,后循环梗死具有典型的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征[1]。后循环梗死发生后,如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面临威胁。为了对比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的价值,本研究将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分析如下:
观察组接受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后循环梗死患者入院后,常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患者血管闭塞处所在位置及责任血管。于造影引导下,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微导丝置入后循环梗死患者闭塞责任血管近端位置,操纵微导管、微导丝重复通过闭塞血栓,直至非机化性血栓完成碎裂时停止。经造影检查,评估患者责任血管远端是否通畅。如责任血管远端通畅状况欠佳,经微导管置入10 mg rt-PA。如造影检查可见患者局部血管内可见明显斑块或血栓,于血管远端处以Solitaire AB支架按照释放、回拉顺序,重复操作,以便将血管内血栓分块或整块完全取出,同步缓推适量rt-PA,注意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经血管造影确认血管远端闭塞完全开通后停止。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结束后,给予后循环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1.3 观察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5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9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成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8.2±1.4)岁。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8.0±1.5)岁。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药物选用rtpa,给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复发率。药剂量按照0.9 mg/kg体质量确定。其中,药物剂量中10%以1.4 统计学方法静脉注射法注入患者体内,注药时间控制在1 min以上。其选用SPSS 20.0软件为统计工具。P<0.05为差异有统计余剂量经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滴注时间控制于1 h以内。静学意义。脉溶栓治疗24小时后,给予后循环梗死患者影像学检查。
2 结 果经检查确认未见出血,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口服拜阿
司匹林。用药频率为每日1次,每次100 mg。加用波立维,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P<0.05)。见表1。给药剂量为75 mg/天。
表1 患者的临床疗效 [n/%]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x
2
n3755--
显效24(64.86)45(81.82)
7.63<0.05
有效7(18.92)9(16.36)0.37>0.05
无效6(16.22)1(1.82)7.05<0.05
总有效率31(83.78)54(98.18)
7.05<0.05
P
3 讨 论
本研将92例后循环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分别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8.18%,高于对照组83.78%(P<0.05)。上述结果充分验证了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的价值。其数据差异可能与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在获取血管造影支持、适用性广泛等方面的优势有关。因此,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可于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行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疗效,减轻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痛苦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亮,史万超,苏治国,等.动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临床效果[J].天津医药,2013,41(09):913-914.
本文编辑:李 星
作者简介:牟磊(1979-),男,汉族,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神经介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