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募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八穴 、十六郄穴 、下合穴 、五输穴 、背俞穴歌 、 连载6

来源:哗拓教育
募穴、 八会穴 、八脉交会八穴 、十六郄穴 、下合穴 、五输穴 、背俞穴

歌 、 连载6

/

10.募穴↑①歌

【出处】本歌是在五脏六腑之募穴歌基础上,又加心包经之募穴,故成为\"十二经募穴歌\"。募穴始见于《素部·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上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难经·六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而俞皆在阳者。\"均无具体穴名。至《脉经》才明确地指出10个募穴,《甲乙经》又补充了二焦之募穴石门,后人又补充了心包之募膻中穴,始臻完备。临床上脏腑有病可取其所属的募穴,尤其腑病多取募穴,或俞募相配治疗,效果较显著。募穴应熟记。 【歌诀】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②是妙决。 【注释】

①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因此,它全部分散在胸腹部,其位置与脏腑位置高低基本一致,但本脏腑募穴不一定在本经脉上,如胃之募穴中脘在任脉上等。

②从阴引阳: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在胸腹部的穴位,胸腹属阴;阳病,是按邪气的阴阳属性和病证的寒热虚实而言的,阳病可针刺募穴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临床上如果六腑发生病变,每每在相关的募穴处出现压痛或敏感等现象。六腑之病,取本腑募穴,治疗效果就好。如大肠病取天枢穴治之,胃脘痛取中脘穴等,即是\"从阴引阳\"。此外,李果在《脾胃论》中说:\"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这里的\"从阴引阳\",指从腹部的募穴中引阳气上行,以达到抑阴扶阳的目的。

【白话解】大肠的募穴是天枢,肺的募穴是中府,小肠的募穴是关元,心的募穴是巨阙,中极是膀胱的募穴,京门是肾的募穴。肝的募穴是期门,胆的募穴是日月,胃的募穴是中脘,脾的募穴是章门,石门是三焦的募穴,膻中是心包的募穴。使用募穴治病,能够从阴引阳,祛除病邪。 ---

11.八会穴↑①歌

【出处】本歌选自《针灸聚英》,其他书籍只列八会穴,未列歌诀。八会穴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八会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擅长治疗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分别相关的疾病,如腑病取中脘,气病取膻中等。另外,在《难经·四十五难》中指出:\"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说明八会穴还治疗脏器组织的热病。临床常与郄穴配合应用。 【歌诀】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 骨会大杼脉太渊,血会膈俞气膻中。 【注释】

①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之处,共八穴。 【白话解】五脏之会为章门穴,六腑之会为中脘穴,髓之会为绝骨(即悬钟)穴,筋之会为阳陵泉,骨之会为大杼穴,脉之会为太渊穴,血之会为膈俞,气之会为膻中。 --

12.八脉交会八穴歌

2008-08-2012:49:30.012.八脉交会八穴歌12.八脉交会八穴歌141300183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enpproperty--【出处】本歌最早见于《医经小学》卷三,题目为\"经脉交会八穴一首\",其后在《针灸大全》和《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记载。本歌诀将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在四肢相通的八个腧穴及其主治病症编成歌诀,便于诵读和应用。此八穴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临床上常采用上下相应的配穴法,如公孙配内关等。熟记本歌诀对临床及研究灵龟八法均有帮助。 【歌诀】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白话解】将公孙(属脾经而通冲脉)与内关(属心包经而通阴维脉)二穴相配,能治疗心、胸、胃三个部位的病症。

足临泣(属胆经而通于带脉)与外关(属三焦经而通于阳维脉)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等部位的病症。

将后溪(属小肠经而通督脉)与申脉(属膀胱经而通阳跷脉)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内眦、颈项、耳、肩、小肠、膀胱等部位的病症。

将列缺(属肺经与任脉相通)和照海(属肾经与阴跷脉相通)穴相眦,主要能治肺系、喉咙和胸膈三个部位的病症。 --

13.十六郄(xì))穴歌

【出处】郄穴首见于《甲乙经》,历代对郄穴无歌诀,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腧穴教研室编撰的\"十六郄穴歌\",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且指明了郄穴的功能、主治,便于学习与应用。十六郄穴多在四肢肘膝以下筋骨间隙中,十二经脉及阴阳跷、阴阳维脉各有一穴,总为十六郄穴。临床上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疼痛,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证。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又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以协助诊断。 【歌诀】

郄是孔隙义,气血深藏聚, 病证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阳维郄阳交,阴维筑宾居。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毕。 肺郄孔最大温溜,脾郄地机胃梁丘。 心郄阴郄小养老,肝郄中都胆外丘。

心包郄门焦会宗,胱金门肾水泉求。

【白话解】郄是孔隙的意思,郄穴是经脉气血藏聚的地方,可以作为诊断病症的反应点,还能治疗急性病。

阳维脉的郄穴是阳交,阴维脉的郄穴是筑宾。跗阳是阳跷脉的郄穴,交信是阴跷脉的郄穴。肺经的郄穴是孔最,大肠经的郄穴是温溜,脾经的郄穴是地机,胃经的郄穴是梁丘,心经的郄穴是阴郄,小肠经的郄穴是养老,肝经的郄穴是中都,胆经的郄穴是外丘,心包经的郄穴是郄门,三焦经的郄穴是会宗,膀胱经的郄穴是金门,肾经的郄穴是水泉。 --

14.下合穴歌

【出处】本歌选白《针灸学》教材,是在《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中\"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人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人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的基础上编写的。阳经有下合穴,阴经无下合穴。\"下\"是指下肢而言。六个下合穴均在膝关节以下,是于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对本腑病的治疗有重要作用,可疏导经气,调整六腑。如阑尾炎属大肠病,取上巨虚;胆囊炎取阳陵泉。下合穴临床应用很广,应熟记。 【歌诀】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阳, 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白话解】胃经的下合穴是足三里,大肠经的下合穴是上巨虚,小肠经的下合穴是下巨虚,委中穴是膀胱经的下合穴,委阳是三焦经的下合穴,阳陵泉是胆经的下合穴。六腑的病症使用下合穴治疗效果很显著。 ---

15.井荥输原经合歌

【出处】本歌原载于《医经小学》,后《针灸大成》亦刊载。五输穴是临床常用的重要腧穴,十二经都有自己的井、荥、输、经、合穴,共60个腧穴。阴经第三穴为输,输、原同一穴,阳经每经多一个原穴,一般是第四个穴位,位于输之后,所以共66穴。古人把气血的流注以水流的从小到大作比喻,《灵枢经·九针十二

原》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五腧穴是十二经经气出入之所,其次序是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脏腑有病,都可用五输穴治疗。五输穴还是子午流注和子母补泻配穴法的选穴基础,应背诵熟记。 【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白话解】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大肠经的6个腧穴依次是商阳、二间、三间、合谷(原穴)、阳溪、曲池;厉兑、内庭、陷谷、冲阳(原穴)、解溪、足三里是胃经的6个腧穴;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是脾经的五输穴:心经的五输穴依次是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小肠经的6个腧穴依次是少泽、前谷、后溪、腕骨(原穴)、阳谷、小海;至阴、通谷、束骨、京骨(原穴)、昆仑、委中是膀胱经的6个腧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是肾经的五腧穴;心包经的五输穴依次是中冲、劳官、大陵、间使、曲泽;三焦经的6个腧穴依次是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原穴)、支沟、天井;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原穴)、阳辅、阳陵泉是胆经的6个腧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是肝经的五输穴。

(本歌穴位阴经按井、荥、输(即原)、经、合的顺序排列,阳经按井、荥、输、原、经、合的顺序排列)。 ---

16.十二经背俞穴歌

【出处】选自《针灸集锦》。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全部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距中线1.5寸。各脏腑背俞穴均以脏腑名命名由上而下,易记而常用,应该掌握。 【歌诀】

胸三肺俞四厥阴,心五肝九胆十临;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 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寻。

【白话解】在背部脊椎骨两侧距(督脉)中线1.5寸的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从上而下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肺俞,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缘的是厥阴俞,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缘的是心俞,而平第九和第十胸椎棘突下缘的则是肝俞和胆俞。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脾俞,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的是胃俞。平第一腰椎棘突(俗称十三椎)下缘者为三焦俞,平第二腰椎棘突(俗称十四椎)下缘者为肾俞。至于第四腰椎(俗称十六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则是大肠俞。平第一骶后孔,距中线旁开1.5寸的是小肠俞。平第二骶后孔,距中线旁开1.5寸的是膀胱俞。总之,十二背俞穴都在脊椎骨两侧,应仔细寻找才能取准穴。 ==

来源: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针灸经络腧穴歌诀白话解·谷世喆[等]编著》 2010年11月16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