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改点滴谈
我常常听到语文老师,尤其是中年语文老师这样抱怨:作文批改真是耗时费力,老师挑灯夜战,改了错字改病句,改了错误又写评语,结果学生根本不看批语,也不会看批语。其实不然,我在校内作了初步调查,然而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都很认真地看了批语,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能为他们的习作写恰如其分的批语。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一个好的素材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表达,并通过反复精心的修改,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一篇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因此作文的批语及时评改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尤为重要。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深刻反思,我认为我们应该改进和调整作文的评改方式,以教师评改为主,学生评改为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评改
1.1有选择地评改。传统的“精批细改”耗时费力效果又不明显。因此评改作文一定要打破传统,不必面面俱到,有时可只选一两个部分重点改,当堂交流。如某次作文可只评改或开头或结尾,或事情发展的经过,及时评改,当堂交流;某篇作文只评比谁的想像力丰富,修辞手法用得恰当;某篇作文只评比谁的句子最通顺,谁的书写最漂亮,文面整洁,或是谁的习作中某个句子精妙。有选择地重点地评改关键在鼓励。不断发现学生亮点,关注细微进步,真诚地激励学生,满怀爱心地唤醒学生的潜能。记得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的一句话:“人性中最本质的人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老师要不吝啬自己的笔,及时写上简单易懂又极富鼓励学生的评语。如:“你真棒!你的进步让大家骄傲。”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2避免评语艰涩难懂,应根据差异以鼓励表扬为主。传统的诸如有“中心层次分明”、“句子不通顺,描写不生动。”这些不具体的评语学生很难理解,往往是学生拿到作文本,比比等级,更正错别字一塞书包就万事大吉,这起不到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为此老师应根据班级的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批阅方法。对优等生,把重点放在词语句子的评价上,并抓住其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表扬。如:一位差生在他的作文中写道:“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温暖的春天随着春风姐姐来到了。”我就在“寒冷”、“温暖”下面画上波浪线,并在旁边写上:“你观察的很仔细,用词准确。”如一位学生的《我爱夏雨》的开头:“我爱夏雨,它来得快,去得也快。”这段话虽然紧扣文题,但为了让他写得更生动,更形象,我这样写的评语:“你开门见山的开头很好,如果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加上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更好了。”学生看后改为“我爱夏雨,夏雨可不像春雨婆婆妈妈的,它像一位威武的侠客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见批语点化了学生的灵感。
2.学生评改
2.1学习小组合作互改。这种方式是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相互合作,比较讨论进行评改。这种评改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评改方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修改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每个学生所评作文都要提出自己宝贵的修改意见,然后按修改意见进行评改,并推荐书写漂亮的学生写出评语,从而使学生取长补短,写作兴趣提高,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促使同学们相互启发。
2.2学生自改。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只给些引导的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改,学生不就处在主动的地位了吗?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指导学生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作文能力,小学生尤其是中年级小学生的认为水平以及分辨能力还没达到一定的高度,教师应该给他们正确的评改方法。
2.2.1采用边读边改和读后再改的方法。学生作文草稿打好后,不要急于誊写到作文本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读自己的作品,领会错误所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的修改的积极性。在读中调换意思表达不正确的词句。在读中重新排列前后紊乱的语序,在读中删除多余、重复的内容。这样在反复读中字斟句酌,达到对字词句的自改的目标。
2.2.2介绍常用的规范的修改符号。学生在修改字词句时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便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便于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便于修改文章,也可适当减轻教师的负担。
2.2.3强调标点符号的使用。教给了学生的修改方法,还必须强调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鼓励学生在反复读中体会标点符号的使用,在反复修改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学生的习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在评改上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强加个人情感,要逐步改进评改方法,要师生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写作和修改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反思,循序渐进,灵活运用,使作文教学变得栩栩如生,使作文评改早日打破传统的面面俱到,“循规蹈矩”,使学生尽快走出“作文难”的误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