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2022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单元检测: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答案

来源:哗拓教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史学界一般把哪一件事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的标志( ) A.舜承尧位 B.禹建夏朝 C.禹死启继 D.盘庚传弟 2.《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3.据记载:西周“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里的“封建”的含义是( ) A.奴隶社会瓦解 B.封建制度 C.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D.分封诸侯国 4.

鼎(上图)是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毁灭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 B.当时人们更迷信 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5.《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 A.财产继承的原则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 D.兄终弟及的传统

6.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浩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依据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确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7.

上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进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C.作为惩处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消遣享受 8.《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期。”周朝统治长期的制度保障是( ) 题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郡县制度 ④中心集权制度 号 A.①②③ B.①②④ 答C.①② D.①②③④ 案 9.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位在历史上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为有效“制六合”而实行的措施是( )

A.推行郡县制 B.统一文字 C.统一货币 D.统一度量衡

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确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确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确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确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11.(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始终持续到1912年最终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依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职位由中心任命,不行以世袭 B.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

14.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经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心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削减决策失误 D.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 1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体系 ③有利于削减中心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制始终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6.从汉至元,中心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 )

A.中心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心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心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

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18.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了(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19.清代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赞扬的是( )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 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裁决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提高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20.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状况,能反映这一状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别,宋代中心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打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16分,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图 图二 秦朝疆域图

图三 西汉局部地方区域图

请回答:

(1)阅读图一,分封制对当时的周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图二表明秦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行政制度?有何深远影响?(6分)

(3)阅读图二和图三,分析西汉和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异同。(4分)

(4)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反复说明白什么?(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 ,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记事本末》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8分)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朝、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8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打算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材料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清·乾隆(1736~1796年)

(1)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皇帝”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假如欲下令治理黄河,最终负责实施的是哪个职能部门?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时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分?(8分)

(3)材料三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分)

答案

1.C 2.B 3.D

4.C [鼎在西周时期是王权的一种象征,春秋时期诸侯墓中九个鼎的现象反映了周王室走向衰弱,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严峻的破坏。]

5.B

6.C [本题考查嫡长子继承制这一宗法制的重要特点,②、③、④都是嫡长子,因此确定能成为大宗。] 7.B [礼乐制度是西周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周朝制定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

8.C [郡县制、中心集权制度在秦朝时在全国范围确立。]

9.A [秦朝以郡县制代替过去的分封制,实现了中心对地方的有效把握和管理,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安定。] 10.A [材料反映出秦朝废分封置郡县是“其所以为得也”,说明柳宗元确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11.A [“这种帝国结构”指的是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而三省六部制开头于隋唐时期,故排解含④的选项。]

12.D [秦朝郡尉是地方长官,与诸侯有明显的不同,没有封地,官位也不能世袭。]

13.A [关键是理解柳宗元的这句话。结合史实,我们可知周朝亡于分封制;秦之灭亡,因暴政,而不在其所开创的郡县制。] 14.B

15.A [三省六部制并非始终被后世历朝沿袭。在宋初,三省六部制已出名无实。明太祖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排解④。]

16.C 17.B 18.A 19.C 20.D

21.(1)影响: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2)郡县制度。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或促进了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进展。

(3)同:都实行郡县制。异:西汉时也实行分封制。

(4)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生疏总会有一个过程,一种新的制度的确立不会一帆风顺。

22.(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心的行政效率,可避开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终决断。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心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听从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政治的需要。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留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废除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确定权威。

23.(1)强调功绩,神化皇权。皇帝产生方式:世袭。

(2)工部。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掌政令的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

(3)关系: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基本特征:君主专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