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来源:哗拓教育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预学单和课堂作业,会写指定的生字新词。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梳理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感受“我”发现过程的意义。

4.借助具体事例评析探究过程,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流预习收获

1.单元主题回响:“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 2.回顾前几篇课文,导入新课。 3.预习反馈: (1)检查词语。

(2)联系课题,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二、研读故事,和冯至一起去发现

任务一:提出猜想,发现声音和生物的秘密 读:默读课文1-9自然段。 思:小冯至猜想的依据。 画:用横线画出猜想的依据。

写:在共学单上进行简单的梳理,将自己的思考体会写一写。 1.学生根据共学单自读思考。 2.集体交流。

(1)小冯至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2)有哪些事例能说明小冯至小时候的这个观点:我那时以为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任务二:提出猜想,发现声音和表的秘密 读:默读课文10-19自然段。

思:围绕这个猜想,小冯至是怎样求证的? 画:画出相关语句。

写:尝试用关键词概括小冯至求证的过程。 1.学生根据共学单自读思考。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小冯至是怎样一步步求证的?

(2)走进小冯至的内心,经历探索的过程。 (3)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冯至?

任务三:得出结论,感悟父亲和我的秘密 1.冯至小时候的探索有没有意义? 2.简单填写《观点陈述卡》。 3.集体交流。 4.补充作者资料。

三、拓展阅读,制作班级周报 1.推荐阅读。

2.课下继续编写班级周刊《科学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