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夜书所见

来源:哗拓教育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⑴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

  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

  ⑴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 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

  平湖市东湖小学   沈心蕾

  一天,叶绍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阵萧萧的秋风迎面吹过来,顿感阵阵寒意。

  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冠,沙沙作响。一张张树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悠荡荡飘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走了。代替它的是晚间篱笆下石板缝里的蟋蟀、蝈蝈、油葫芦的欢叫声。一点点,一阵阵,一大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响曲。

  忽然,远处篱笆下冒出一闪一闪的亮光。那是什么呢?原来是两个调皮的小孩子提着灯笼。一晃一晃地来到篱笆下。小男孩提灯笼,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捉到了。”只听见小女孩欢快地叫了起来,顿时小男孩也高兴地笑起来,充满胜利地笑声随着秋风越飘越远……

  我对《夜书所见》异见

  课本原文注释及相应理解: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我的理解

  “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不应理解为“挖、捉”,“挑”在本诗应为“挑拨、挑逗”解。

  理由一:诗人不是真正的“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而是穿越时空的意想所看到“一灯明”,它不受房屋、篱笆等事物隔挡,这“一灯明”可以在篱笆下、屋子边及房屋里。“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儿童更应在屋子里。

  理由二:“知有儿童挑促织”是由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难忘的趣事引出的,而斗蟋蟀比捉蟋蟀更有趣、更难忘,所以把“挑”理解为“挑拨、挑逗”更符合实际,使古诗更生动,更有价值。

  理由三:儿童捉蟋蟀是因为爱看斗蟋蟀。按大多儿童性情而论不会坚持“捉蟋蟀”到“夜深”,而会“斗蟋蟀”到“夜深”。

  我理解《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是: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 是指诗人在做什么 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 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 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靠自学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