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练笔

来源:哗拓教育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在文章开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

  生:洗澡水的漩涡方向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紫罗兰溅上盐酸的花瓣会变红;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更详细具体地说一下?

  生: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件事是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遇酸会变红、遇碱会变蓝;第三件事是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转动是正在做梦。

  师:大家仔细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读课文,思考。)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发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话。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换言之——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句子,想一想:这里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师:谁还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师: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

  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现在的高层建筑顶端都装有避雷针,它将电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功能电报机,一个偶然的故事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了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大开,成了电话的专利人。

  生: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师: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嘴和雷达,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前提条件是——?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也是说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你现在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吗?

  生: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师:对,只有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正像华罗庚说的:

  出示: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生:科学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要不断思索,才有可能找到灵感。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证明。

  师:这样的文章叫论说文,也叫议论文。我们曾经学习类似体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为人民服务》

  师:这两篇虽都是议论文,但写法也有不同。本课通过列举事例说明,以后我们写议论文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敞开心扉

  不要让你的心灵总是戒备森严,拆除墙壁迎接阳光,那就连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个人种了一棵桃树,果实成熟了,他摘了下来,把它送给邻居品尝。一个经商的邻居吃了,一定要付给他钱。妇女和孩子都不要,还用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着他。惟独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还感激地对他说:“谢谢”。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很可笑。可是再想想,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我们身边多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虽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许多时候,别人向你展现的是心灵的闪光,人性的善良,是爱的阳光。有这么一个故事:兄弟俩住在阁楼上,由于年深日久,阁楼十分阴暗。他们看见外面的阳光扫进来的“好主意”。虽然他们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阳光扫到簸箕里,可阳光一到阁楼上又消失了。他们没有放弃,可一切都是徒劳。这使他们困惑不已。正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母亲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永远难以获得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爱,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到了那一丝阳光。

  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在你抱怨这个世界如此冷漠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觉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是因为你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感受人间温情呢?

  师: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生: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师:我们已经学了两篇议论文,又听读了一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写一篇论说文。

  师:这次写作很简单,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写一段话,要求: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观点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善于思考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找到真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