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录音机和课文朗诵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投影: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学生看过投影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1.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四、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纠正字词的错误读音
出示投影: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正确的项
答案:c
五、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停顿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六、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1.出示投影: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⑤⑦ b.①②④⑤ c.②④⑥⑧ d.③⑥⑦⑧
答案:b(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常,固定的;相,互相)
2.出示投影:
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答案:传:①动词,流传;②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师:①名词,老师;②动词,从师。从:①动词,跟随;②介词,自。
3.出示投影:
(1)下列句中“乃”字的义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其皆出于此乎
c.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d.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答案:(1)d(a中的意为“是”;b中的意为“才”,副词;c中的意为“只
是”;d中的意为“竟、竟然”)
(2)d(d中“于”意为“对”;a中的意为“在”,介词;b中的意为“从”,介词;c中的意为“在”)
4.出示投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试加以辨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1)古今用法不同。“学者”在这里是指“求学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则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古今用法不同。“从而”在这里是两个词,即动词“从”和连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连词,表示目的和结果。
(3)(4)(5)(6)古今用法相同,意思分别为“所说的”;“一样,差不多”;“先和后”;“赶不上”。
(7)古今用法有别。“不必”在这里是“不一定”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合成了一个副词,表示“不需要”的意思。
七、整体把握,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第三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第四段,说明写作缘起。
八、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内容层次。
2.试背诵全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