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名家作品精练:江子专练

来源:哗拓教育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名家作品精练:江子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丰城的窑 江子

(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2)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3)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4)看窑去。

(5)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6)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7)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滨……

(8)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9)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

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10)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11)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12)“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13)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14)看窑去。

(15)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16)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土堆边两条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

(17)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处……

(18)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 要让位给五百里之外的景德镇。

(19)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20)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3月9日第12版,有删节)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境遇是作者“爱看瓷”的原因。

B. 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和精神密码是作者“也看窑”的原因。 C. “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

D. 第十四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 2. 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曲线的段落。(6分)

3. 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6分) 答案: 1. C

解析: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此类题目,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品味语意是否改变,推理判断是否合理。本题是选出“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表述有误。“看窑去”二次出现,是本文的线索。第(4)节写到“看窑去”,上承作为文化遗存的“窑”的价值,下引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所见,为下文写丰城窑遗址蓄势;第(14)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看窑去”作为本文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丰富了

文章的文化内涵, 没有“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的用意,选项认为“……同时呼吁读者要热爱文化”曲解文意。故选C。

2. (1)采用拟人(“待了很久”、“身上”“族徽”、“脚步”等)、比喻(“瀑布”等)等修辞手法,赋予瓷器生命的活力;(2)虚实结合,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文章意蕴;(3)动词(“涌”、“刹”等)的运用,增添瓷器的动感;整句(“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两两相对的句子,强化了语言的韵律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不同语体的语言特点,认真审读所给文段,把握关键词语,分析语句所用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内容的理解明确效果。“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指的是瓷,“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久”,“待了很久”用的是拟人手法,赋予瓷以生命的活力。体现这一手法的还有“身上”“族徽”“脚步”等词语。从选用词语上看,作者特别选用了一系列动词,增添生动性,如“涌向瓷底”中的“涌”把从瓷首到瓷底的釉色写得很有动感,“猛地刹住了脚步”中的“刹”,让人联想到急促停步的状态,形象地写出了釉不及底的特征。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这是用的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写,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文章意蕴。在词语结构上看,“动与静,儒与道,喧囂与沉默,绚烂与平滨”,运用的是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子工整,读来很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3. (1)“精神芯片”是对丰城窑的“瓷器碎片”价值的比喻说法;(2)在它身上,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3)“瓷器碎片”的背后,可以读出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4)窑址作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文章结尾提出“精神芯片”,这

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在丰城瓷器的身上,可以看出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例如:从“瓷器碎片”的背后,可以读出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从窑址遗迹可以看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这些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4——6题。

青花远行 江子

①这些光彩照人的家伙,这些花团锦簇的漂亮孩儿们,谁都看得出,它们从小就有一颗闯荡江湖的不安分的心!当装载着它们的船奋力从拥挤的、船只众多的昌江河面挤出一条路,它们也许有过些许的对故乡景德镇的不舍,眼前也许飘荡过一两朵故乡窑火的魅影,但更多的是对未世界的好奇、憧憬。它们当然会有一丝丝的紧张、担心。那画着潮水纹的,拼命地按住自己怦怦跳动的心,以免画面上的潮水因激动会溢出画外。那画着缠枝莲的,恨不得每一朵莲花的卷须都缠在一起。当船开出景德镇很远了,进入了鄱阳湖然后转入了宽阔长江,它们才好歹平静了一些。

②它们抵达上海吴淞口,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旅行。那腥味儿浓的海风让自中国南方的它们多少有些不习惯,海浪的拍打让它们陷入翻江倒海般的眩晕,那画上的花朵会有一些脱水般的憔悴感,不过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舒展了开。四个月七个月或者更久,它们就会抵达于它们完全陌生的地方,如东南亚,欧洲等世界各地。

③在那些黑皮肤或者黄头发的人群中间,在热切的眼神打量之下,它们怀着古老东方文化惯有的谦逊、含蓄和羞涩。有一朵原本盛开的花,竟然害羞得重新合上了花瓣。另一朵由于紧张,伸出了缠枝紧紧牵住身边伙伴的衣襟。可是在异域的土地上。它们都是漂亮的玩偶,上帝的创意才能造出的圣器,是遥远的、连想象力都难以企及的东方的象征和索引。人们不惜代价把它们请回家中,让它们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④它们被整齐摆放在靠近天花板的架子上,那是他们能想得到的最为崇高的

地方,适宜于仰望。它们或端放在铺着雪白桌布的长条饭桌上,窗子里探进的阳光搂着它们的肩膀。它们被摆放在壁炉上,整个原本黑色的壁炉一下子就亮堂了。它们也有可能被精心摆放在能照得着人影的钢琴的旁边,每当钢琴的乐声终了,它的叶脉深处将会回荡钢琴曲最后的尾声。那些黑色的白色的手在喝茶和咖啡时握着它们,其精心呵护的样子仿佛它们是温顺的宠儿,或者是隐藏着神迹的生命。 ⑤这些从小就向往着远走高飞并且梦想成真的家伙,它们在不同的世界里各有着不同的奇遇,说出都会让人觉得稀奇!在东非埃塞俄比亚,一个叫塔纳湖的湖中的马里岛上的一座古老教堂里,有一个明代的青花瓷坛,保存着16世纪后期埃塞俄比亚国民心中的万王之王察丹格尔的心。那君临天下的王者,他的那一颗不可一世的心,似乎唯有在中国的青花瓷器中才能获得他生前需要的永恒的平静。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收藏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了许多玻璃橱陈列各种瓷器,好像她不满足于仅仅是英国的女王,还乐意做这些飘扬过海的中国孩子们的母亲。有一个名叫约翰·盖伊的西方诗人写下了《致一位迷恋古中国的女士》:“是什么激起她心中的热情?/她的眼睛因欲火而憔悴!/她缠绵的目光如果落在我的身上,/我会多么幸福快乐!/我心中掀起新的疑虑和恐惧:/是哪个情敌近在眼前?/原是一个中国花瓶。”是的,这些从小就向往着远走高飞并且梦想成真的家伙,从就是懂得博取美人芳心的、让人妒忌的情种!

⑥在人类历史上,从景德镇出发的青花永恒绽放。它们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让人品味不尽的温润、静谧。在他人的国土上,那瓷壁上的青花,仿佛是带着神秘使命的使者,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向着人们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

⑦可并不是每一只青花都能平安地抵达异乡。海上的战争与风雨都可能使一场具有明确目标的旅途中断。那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有一只青花瓷,被自己的青花化作的海浪打翻,永远地留在了海底。它的内心深藏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可是它从就不死心。它渴望着有一天能有谁发现从海底打捞起它,让它或者回到家乡,或者继续奔向四方。它就这么一直等着,等着。无聊的时候,它会唱上一两句景德镇流行的赣剧唱腔,给自己解闷。每当它唱起歌谣,海面上就会有一两朵不知名的浪花,以青花的体态,为它踮起脚尖,翩翩起舞。

(摘编自2013年l2月11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花本是静态的物品,可是在第①段中,它不仅“光彩照人”“花团锦簇”,外表美丽、而且心情激动,活泼可爱,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B.作者认为青花并非是仅仅可供玩赏的物品,所以第④段用“原本黑色的壁炉一下子就亮堂了”“它的叶脉深处将会回荡钢琴曲最后的尾声”赞叹青花摆放产生的奇妙效果。

C.第⑤段作者叙述了三个具体而典型事例,意在强调:中国青花抵达之地,都受到高度的礼遇;无论何种人士都对中国青花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赞赏,甚至到了迷恋和崇拜的地步。

D.第⑥段“永恒绽放”写出了青花魅力的长久性,而透着“温润、静谧”“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则又表现了青花特有的品位。

5、文章第③段划线句是从哪几个角度赞美青花的。(6分)

6、有人说文章前⑦段即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第⑧段?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4、C

5、可从这几个角度:(1)青花的精美无与伦比(2)是异域人士争相把玩的珍品(3)造型高贵而神圣(4)创意非凡,表现了令人无法企及的想象力(5)是解读中国文化的索引(钥匙)(6)是东方文明的象征(答对一点得一分) 6、①深化了主题,通过对这一段青花的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文章更进一步表现了青花的优秀品质,丰富了它的情感:②尽管它有时会遇到暂时的挫折,但不灰心失望,一直坚守,充满期待,乐观向上;③有了这一段,青花的形象更生

动、鲜明、丰满,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