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3期 重庆与世界 2013年3月 【经济与管理】 “村改居"社区:变迁中的文化冲突与治理 赵燕华,焦爱英,王 潇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300384) 摘要: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村改居”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的新探索。“村改居”社区居民在生存空间转换、 生计模式改变、规则意识重建等因素带来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明的碰撞中会遭遇到一系列文化冲突问题,冲突 的消极后果将会阻碍新社区健康、和谐有序发展。依据冲突的四个控制变量,建立“村改居”社区文化冲突治理 模型,从提高社区认同、建立冲突治理组织网络、打造学习型社区、提炼社区精神四个方面提出治理的具体措施。 最终使得文化冲突负面影响在社区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熏陶中得以消除。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文化冲突;治理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O07—7111(2013)03—0015—03 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村改居”作为消除 变动的这样一类社区…,也有学者称之为转制社区。这种 城乡二元体制的新探索正悄然出现在城市周边。它是实 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兼有城乡生活方式的特征,因而不 现变革的一种新尝试,在一些有条件的区域通过土地、户 同于一般概念中的郊区或农村(周大鸣等,2001),林新伟 口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让农民一起分享城市文明带来的先 (2007)认为它既有农村社区治理的痕迹,又以城市社区为 进成果。在“村改居”过程中,虽然这些区域城镇化前期基 模版,管理体制基本上按照城市社区的方式进行,社区出 础较好,但原村民离开祖辈生活的村庄成为新市民后,其 现了多元化治理主体。另外,一些学者对“村改社区”实践 生存及生活方式发生的变革,伴随着乡土性向现代性的转 进行了深人的研究,探讨了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 换,使他们在思想上经历着传统价值体系不断被冲击,而 了解决方案与对策(万厦、海平,2005;王志荣,2007等),还 新的价值元素不断融入却又尚未建立的混沌变化。他们 有一些学者从社区组织建设的角度进行了探讨。 一方面对未来有所期待,另一方面又因身份变动带来忧虑 “村改居”是一个过程,而“村改居”社区是变革的结果 和新角色适应引致紧张。这种因变迁引发的文化冲突影 之一。在社区转换中除了政府主导下的农民变居民、村委 响着他们新生活的质量和社区的和谐。如何让村改居后 会变居委会等这些身份、生活方式、管理方式的变化外,还 的农民消除新旧生活方式碰撞下的文化冲突的负面后果, 需要农民从认知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调整 重建与新生活相适应的自我价值与生活质量的评判标准, 来适应新环境,才能真正赢得新型社区的安全、稳定与 更快地适应生产、生活环境,并对新社区形成归属和认同, 和谐。 从而构建和谐的社区秩序,是当前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社区变迁与文化冲突 一、“村改居”文献回顾 (一)社区变迁 “村改居”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下产生的一 社区结构局部或全部地因时间或相关要素的改变而 种新型社区,它是兼有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两者特点的 发生质或量的变化,称为社区变迁 。Peter B.Nels(2002) “过渡性社区”。杨贵华认为“村改社区”是指由政府主导 提出美国西部乡村社会变迁的“三力作用模型” 。陈美 和推动而成建制实施的土地城市化和人口户籍“非农化” 招提出我国农村社区历史演变的纵向顺序:散村社区——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村改居’社区文化转型与创新性建设研究”(C12024);天津市2012年 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研究”(TJYY12—134);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因子生态分析的乡村空间结构理论研究”(51178288)资助。 作者简介:赵燕华(1975一),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区管理、低碳消费;焦爱英(1969一),女,博士,教授,研究 方向:营销管理、系统分析;王潇(1980一),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营销、组织管理。 16 重庆与世界 集村社区——集镇社区 。John Cater,Trevor Jones(1989) 从社区变迁导致的社会问题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带来的 主要社会问题:一是社会冲突,包括社区要素或社区主体 的变化导致的内部冲突问题,以及社区与外界的冲突,如 同 与城市的冲突、与外来者的冲突等;二是乡村贫困问题和 乡村发展问题等 。 农村社区变迁动力可以来自外部——社会环境的压 化 力,也可以来自内部——社区内环境的改变或互动。随着 图1 “村改居”社区文化冲突的治理模型 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对经济、居住环境、交通条件、生活 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需求在一定的宏观环境下就 在社区组织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物质关照与精神关怀 会产生由下而上的意愿性变迁。另外,为了推动国家经济 社会不断发展,各地政府探索各种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的 措施与途径,其中将社区建设纳入小城镇的建设范畴,通 过完善配套与服务设施,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集中居住 区,这种社区变迁是在政府供给主导下实现的。目前,我 国大部分“村改居”社区是以这种方式产生。 (二)文化冲突 一般社会学理论认为,社区在其变迁过程中最容易发 生冲突。社区文化变迁是社区变迁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既 包含社区自身因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而需要进 行调适,也包含外来文化入侵带来的挑战,这种文化的交 织与更替在新文化标准未建立之前常常引发矛盾与冲突。 政府主导下的“村改居”社区是农村城镇化中乡村社 区变迁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包含农民非农化,生活在农村 的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 业,其身份、地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 这种转换从实体形式上或许只需很短时间,但转换后的居 民面临的文化改变在他们的意识领域和内心世界产生的 冲击与压力却是持续的。变迁前农村还保留着浓郁的乡 土气息,变迁后遭遇到城市先进文明与俗气冷漠正负两方 面的夹击,在以往的社会规则、行为标准、道德观念、社交 网络都在悄然发生显性或隐性变化的时候,圈圈圈 文化冲突自然 在城乡转换点的“村改居”社区展露无疑。 既然无法回避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在“村改居”社区 的碰撞,那么为了使社区居民更好更快地融人新生活,需 要各相关方创新思路解决社区文化冲突的消极影响,从而 更好地促进“村改居”社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三、“村改居”社区文化冲突的治理模型 文化冲突的消极后果是明显的,它破坏社区的文明秩 序,造成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对抗,使 社区生活失去了和谐有序而深受损害。西方社会学家提 出消弱冲突的控制变量有四个:认同,社区组织与团体,参 与者在居民中分布,组织成员的团结。本研究据此进行深 入探讨,提出“村改居”社区文化冲突治理模型,如图1 所示 下,改居后的农民对社区逐渐产生认同感;在信任的基础 上参与到社区冲突治理组织网络中,这种信任与社区事务 的参与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基础与保障;通过共同学习, 打造出与新社区生产、生活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与精神文化,最终冲突在正向文化的熏陶中被同化。 四、“村改居”社区文化冲突治理对策 (一)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社区认同,一般是指社区居民在主观上对自己、他人 及这个社区的感觉。这种感觉包括喜爱、依恋、归属等多 种情感,人们常称之为社区认同感 。“村改居”建设初期 面临着差序格局正在解体,新的秩序尚未形成,公共精神 缺失,居民缺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和积极性。在这 一阶段社区组织在政府引导下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文 化建设活动,增加社区治理主体间平等交流与沟通的机 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理解,增进社区认同。另外,社区认 同的构建离不开现实的利益基础,利益是形成认同的根源 所在 J。社区管理者要把利益关照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 居民就业能力,股份制财产的公平分享等经济利益延伸到 精神层面,如深入到老人赡养、子女教育、邻里关系等生活 的细枝末节,让大家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使社区真正成 为居民的情感归属地。 (二)构建“村改居”社区文化冲突治理组织网络 一般来说,社区的组织网络结构由四重组织网络构 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行政权力网络,以小区志愿 性组织、各种社团、居委会等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权力网络, 以集体经济组织、各类企业组织构成的经济组织网络,以 及对上述三重网络渗透而构成的党组织网络 。由于“村 改居”社区变迁中文化冲突具有复合性、多面性与综合性 的特点,再加上过渡中新成立的社区组织自治能力与经验 欠缺,常常引发组织之间、居民与组织之间的不理解、不配 合。因此,在相应的制度和规范尚未建立或形成的过渡时 期,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进行文化冲突整合,政府的介入 不可缺少。行政组织及党组织应该从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充分发挥引导及推动作用;同时,推动社区组织自治能力 建设;另外,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社区文化治 赵燕华,等:“村改居”社区:变迁中的文化冲突与治理 理的主要实施者、参与者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才是新 型社区的主人,创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区环境才能真正 17 发扬,要让居民充满作为社区成员的强烈自豪感。 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总之,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政府部 门、社区组织及居民共同承担的社区文化冲突治理组织 网络。 (三)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与认知,缩小冲突参与者的 分布 参考文献: [1] 杨贵华.我国城乡社区组织发展与“村转居”社区组织 建设[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3):25—32. [2]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 社.20o7. 从农村进入城镇,由农民成为市民,巨大的社会转型 引发村改居后居民在价值、信仰等文化问题上的辨识危 机。要想解决这些危机实现社会心理、文化理念的转变, 常规的、制度化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在文化教 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 [3]DANNY MacKinnon.Rurla governance and local involve— ment:assessing state community relations in the Scottish High-land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2(18): 307—324. 满足居民对新文化的需要,还要考虑居民的接受习惯,采 取多种形式吸引居民的文化参与,努力把社区建设成学习 型社区。另外,要吸引广大居民参与制定社区行为规范和 制度,增强社区的向心作用,从而减少社区的离心力。 [4] 陈美招.解读农村社区的历史演变——兼论“中国特 色的城镇化道路”[J].龙岩师专学报,2004(2):56 —58. [5] John Cater,Trevor Jones.Socila Geography,An introduc— tion to Contemporary Issues[M].London:Edward— Arnold,1989. (四)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提升居民的自豪感 解决好社区转型后的文化冲突问题,除了进行完善的 物质文化、常规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外,还要长时 期致力于社区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是社区的灵魂, [6]袁振龙.社区认同与社会治安[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6—39. 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 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社区居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 同追求。进行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提升居民的自豪感;也可以使少数逆向文化在熏陶中被同 [7] 王君培,张虎祥.在和谐生活中推进社会认同[N].解 放日报,2007—09—30. [8]黄恒振.非农化社区治理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 2011(2):77—8O. 化,冲突自然消失。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树立社区 精神,对它的提炼既要与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相结 [9] 周大鸣,高崇.城乡结合部社区的研究[J].社会学研 究,2001(4):99. 合,又要体现出现代城市文明与时代精神内涵,在具有文 化延续性的同时又具有时代烙印,使居民易于接受又乐于 (责任编辑张佑法)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flicts and Governance with Community Transition of“Country to Residence’’ ZHAO Yan—hua,JIAO Ai—ying,LI Wen—zho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Tianjin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turning to urban society,“country to residence’’is a new attempt in the fruition of rural and urban integration.Because life space and model of living have been changed,and dharma,consciousness need to be rebuilt in community transition.Therefore,resi- dents of“country to residence”community are experiencing a series of obsession from the collision be— tween rural cultural and urban civilization.The consequence of passive conflicts between these two cul- ture would hinder new communities keeping a healthy,harmonious and apple—pie order mode of devel— opment.According to four control variables of conflict,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govemance model of cultural conflicts in community transition。and indicated the passive influence would be eliminated in osmosis at last through developing the new common community spiirt. Key words:‘‘country to residence”community:cuhural conflict: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