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志伟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7期
钱志伟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 200093)
摘 要:笔者通过对印刷业校企合作的“厂中校”高职教育运行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了目前印刷业校企合作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就如何有效的实施校企合作的“厂中校”高职教育运行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厂中校;高职教育;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1-0155-01
校企合作模式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的为校企合作的“厂中校”高职教育运行模式提出更好的建议。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印刷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企业对于新工艺、新技术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够并且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并且企业的生产率也无法提高。但是我国教育对印刷行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不能满足目前印刷实际发展的需要。印刷业所需的人才主要分为三大类:核心管理层,生产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印刷业能够给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具有其专业性,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综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
二、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合作只是形式,缺乏国家政策引导
国家虽然已经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但这也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并没有真正的法律保障措施,并且法律上并没有明确规定企业要在学生的职业培训过程中承担任何的责任和义务。这就需要当地的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合理的方案和措施,以此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三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意义的做到校企合作。但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停留在口头上,这就导致企业不愿与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或者出现校方积极主动的寻求合作、而企业交差应付的局面,使得校企合作成为形式。
2.教学体制有待改革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只是与企业进行了浅层面的合作,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去顶岗或是实习,尤其是“厂中校”这种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学校注意的问题就更多。比如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要进行合理分配,如果学校和企业的距离比较远,
那学生的交通问题也应考虑在内,还有教学的课程选择上,很多学校只是按照往年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而忽略了企业和社会的真正需要。
三、对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提出的建议
1.政府的推动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外力
政府要对校企合作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明确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责任和义务,对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对于学校方面,政府要建立相应的指导部门,对学校的专业方向以及课程选择的调整进行指导,确定学校培养培训人才的规模,要指导学校培养培训方案的开发、设计灵活实施,从而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做好。对于企业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校方进行校企合作。
2.学校要积极进行教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大力发展职工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句话指出要想更好的发展职工教育,学校就要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
3.要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
因为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企业都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长远性的投资,这就使地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敷衍了事、积极性不高,最多也就是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浅层面上的校企合作带来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已迫在眉睫。企业应转变观念,应正确的认识人才的作用,加大与校方的合作,在厂中校模式下,当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时候,可以组织一些培训,培训的内容不止要包括基本技能的培训还要进行企业文化的培训,让企业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中,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
四、结语
校企合作的方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是今后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对于校企合作目前有两种模式,一是引进来的“校中厂”模式,另一种是走出去的“厂中校”模式,学校都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笔者对“厂中校”高职教育这一运行模式的分析,发现校企合作模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分析总结,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23(03):12-13.
(责任编辑:陈丽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