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WiFi技术

来源:哗拓教育
浅谈WiFi技术

发表时间:2011-07-29T09:58:22.68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上供稿 作者: 王志贺 马国旗 纪亿[导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人们开始对互联网有了依赖性。

王志贺 马国旗 纪亿 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09-15班, 江苏 徐州 221116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普及,人们开始对互联网有了依赖性。WiFi 已经从迅驰笔记本电脑、使用WiFi 无线上网的iPhone、中国电信CDMA+WiFi 业务等方面,越来越广泛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文章主要介绍了WiFi技术的原理,分别阐述了WiFi技术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与WiMax、3G的对比,进一步深入了解WiFi技术,最后又展望了WiFi技术发展的未来。 关键字:WiFi技术;无线局域;WiMAX技术;3G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1.W iFi技术概述

WiFi 是一种可以将个人电脑、手持设备(如PDA、手机)等终端以无线方式互相连接的技术。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IEEE802.11a 及IEEE 802.11g 等标准的出现,现在IEEE802.11 这个标准已被统称作WiFi。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同时,它也是在家里、办公室或在旅途中上网的快速、便捷的途径。WiFi 无线网络是由AP(Access Point)和无线网卡组成的无线网络。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 米;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 米到122 米,方便与现有的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的成本更低。WiFi 以其自身诸多优点,受到人们推崇。

2.WiFi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1)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

较广的局域网覆盖范围, WiFi 的覆盖半径可达100米左右, 相比于蓝牙技术覆盖范围较广; 传输速度快: WiFi 技术传输速度非常快,适合高速数据传输的业务; 无须布线: WiFi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布线, 因此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健康安全: IEEE802.11规定的发射功率不可超过100毫瓦, 实际发射功率约60~70毫瓦, 而手机的发射功率约200毫瓦~1瓦间, 手持式对讲机高达5瓦。与后者相比, WiFi产品的辐射更小。

(2)WiFi技术的不足之处

首先它的覆盖面积有限,其次它的移动性不佳,只有在静止或者步行的情况下使用才能保证其通信质量。为了改善WiFi网络覆盖面积有限和低移动性的缺点最近又提出了802.11n 协议草案。802.11n 相比前面的标准技术优势明显,在传输速率方面,802.11n 可以将WLAN的传输速率由目前802.11b/g提供的54Mbps提高到300Mbps甚至600Mbps。在覆盖范围方面,802.11n采用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动态调整波束,保证让WLAN 用户接收到稳定的信号,并可以减少其它信号的干扰,从而将获得更宽的覆盖范围。 3. WiFi、WiMax、3G之间差别与联系

WiFi、WiMax、3G都属于宽带无线技术, 由于各自的技术特点, 其技术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以下分别对WiFi 与WiMax的关系、WiFi与3G的关系进行比较说明。

WiFi与WiMax的关系: 两者不属于同一个范畴,WiFi是无线局域网的标准IEEE 802.11x相关的互操作性组织, 而WiMax则是无线城域网的标准IEEE802.16x相关的互操作性组织。WiFi主要作为无线局域网范畴使用, 而WiMax主要作为无线城域网范畴使用, 两者存在互补关系,不存在替代关系。可以认为WiFi更适合在城市室内使用, 而WiMax更适合在城市室外使用。

WiFi与3G的关系: 对于WiFi和3G的关系, 从覆盖区域、速率能力、基本业务类别、可移动速率、前向扩展演进走向等多方面综合分析,都可以得出3G与WiFi是一种优良的互补组合, 不是正面竞争关系。3G和WiFi的比较如表2所示。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WiFi技术更倾向于对有线局域网的替代, 同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对3G网络的补充, 承载低移动性的高速数据业务。

4.WiFi技术发展的未来

随着3G 时代的来临,WiFi 技术因其低成本、无线、高速的特征备受关注。在手机的3G 业务方面,目前支持WIFI 的智能手机可以轻松的通过AP 实现对互联网的浏览。随着VOIP 软件的发展,以Skype 为代表的VOIP 软件已经可以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在装有WIFI 模块的智能手机上装上相应的VOIP 软件后就可以通过WiFi网络来实现语音通话。所以3G 与WiFi 是不矛盾的,而WiFi 可以作为3G 的高效有利的补充。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尝到了WiFi 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孙利民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殊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 [3]于海斌等.智能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寿建琪.浅谈无线网络技术与无线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