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民 陈 亮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 要: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看,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始终贯穿其中。产教融合推进工作的不易,它所体现出的多重困境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需要捋清政府、协会、学校、企业四方责任与目标,明晰各自的角色定位。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立足于产教融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 困境; 思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冀L 1500023 (2019) 03-0017-04
2019年,新春伊始,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俗称“职教20条”。文件明确了职教与普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探索新形势下产教融合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大,高职专业建设必须加快与企业深化合作的步伐。4.0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战略”、英国“2020低碳转型计划”无一不是依托其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之上。“为了契合<国制造2025>发展需要,应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为<国制造2025>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2]
一、产教融合的意义所在
历史上,全球制造业曾经历过四次大规模转移,最近的一次是80年代,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地区把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高耗能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下,随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口红利消失等多种因素叠加,国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指导方针,本质是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要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提供了巨大的原动力,“中国制造2025”需要高职,需要产教融合。“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一环,更事关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1]
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看,校企合作、协同发展、深度融合始终贯穿其中。德国“工业
二、实施深化产教融合的困境
多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要求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2014年后又相续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了全国上下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盼,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视。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产教融合推进工作的不易,它所体现出的多重困境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体制机制的创新不足
首先是政府主导的介入力度不强,没能够有效发挥主导作用。如“混合所有制”推行不易,它的实施是校企融合的最难之处,它涉及到产权归属、公(私)院校身份、人事制度管理等问题;其次是利益分配机制不明,如在“顶岗实习”上,
作者简介:任民(1973-),男,湖北房县人,硕士研究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设计艺术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GXHZJG2017B21)
18
任民等: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思路
公办高校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而企业是以逐利为目的,从本质上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现行国家虽然制定有相关文件,但约束性不强;再有是管理机制跟不上要求,如“董事会”等机构的运行,从每年学校的就业调研中企业信息填报的深度就有所表现,许多企业并不愿意透露太多企业的基本状况,以至于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受限。
在现有的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中,都建立有董事会等管理机构,对于人员安排、执行模式等多方面校企双方顾虑较多。
(二)企业的原动力不足
多年以来的办学经验表明,校企合作长期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企业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中必须要追求某一方面的回报,如“经济效益”,企业的生存只有靠利润的获得,脱离了经济基础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又如“社会效益”,现代企业已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然而,其更希望通过社会效益的获得去促进经济效益的产生。我国企业众多,但多数质量不高,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的产教融合是依托于中小微企业,它们的人才需求大,但更寄希望“挖”。对于需要企业在人才培养投入人财物,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或难以为续。
(三)校方的紧迫感不足
原因的提出似乎是悖论,然而它确实是普遍存在于国内不少高职院校中。首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教育需求旺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虽然多年来高校扩招,然而还是有很大一部份适龄学生由于受到招生人数的限制,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大多数公办高职校对生源并不迫切;其次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旺盛,不少企业非常欢迎吸纳职业院校的学生成为技术员工,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压力不凸显,据麦克思公司调查,2016届全国高职高专就业率达到91%以上,远高于本科院校;再有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各级财政对做事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校更热衷于对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的努力,把提升实训硬件水平作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的主方向。
(四)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多数企业与学校、专业的合作最终落脚点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岗位技能等方面。这些内容的合作常常会涉及企业机密,如企业订单、技术革新、财务状况、发展规划等,虽然校方能够按双方合同协议开展合作,但教育的开放性又使得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顾虑,此类问题多出现在竞争激烈大的行业或规模小的企业。
三、国外实施产教融合典型做法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建立时间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西方国家,特别是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工业国家的职业教育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理念先进,经验丰富,对我们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们在实施产教融合方面都具有很鲜明的特征,强化了协会、学校、政府之间的纽带作用。
(一)德国的双元制
谈到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是绝对的典型案例。“德国人把教育看作是对下一代的投资,对未来的投资,将教育比喻成强国的天梯。” [3]德国的年轻人在中学时期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了清晰的目标,接近一半的学生接受双元制教育,每周有近一半的时间进入到企业实践,一半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在企业实践时,企业向学生支付报酬。从德国政府《2018年职业教育报告》显示,企业接受双元制学生的比例较上年增加了0.9%,达到50.74万人。[4]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起到了教学、经费、法律三个主体作用,全面参与校方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在此过程中“行业协会”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它独立于政府、学校、企业之外。“只有那些通过相关行业协会的资格审查并获得认定的企业才有资格承担职业教育的办学任务” [5]
(二)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
与我国最大的区别在与,澳大利亚的主要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是劳动部门负责,它实施的是现代学徒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约为20%。举办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有三类:公办、行业、企业内部。职业教育把职业资格证书直接融入课程,企业根据岗位技能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实现了岗位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对接。TAFE学院则成立有董事会,企业直接参与管理。为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企业对教师的引入有很高的发言权,专职教师每年必须安排专门的企业锻炼时间,“保持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6]。政府官方的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
(三)美国的社区学院“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社区学校”( community school)。美
任民等: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思路
19
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从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寻求企业合作办学转变为了基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需求而劳动力短缺从而寻求社区学院提供人力资源,从个别议题转变为社会议题,从而满足了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愿景”[7]。社区学院的培训项目主要受到地方社区的需求所引导,产权制度明晰为抓手,引导高职院校分类型改革,谋求改革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9]。教学计划的执行与管理上应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特点,避免干扰。对于参与到生产型实践环节的学生安全、薪资等问题,政府应给予统筹考虑,明确这部分学生的权益与责任,既要保障学生的安全,也要减轻学提供终身学习的理念,社区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是学校的课程教学重点。社区学院成立管委会,由企业代表、政府官员、社会名流、校方代表、技术专家等组成。“他们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学院教学任务、办学方向,保证社区学院日常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学院工作进行评价,加强学院与社会各界的联系”[8]。主要模式有三种:学校主导、企业主导、自主联盟。不管何种模式,都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融合,与市场化目标相一致,具有开放性、灵活性。
四、实施产教融合的思路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政府出台的文件表明,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正不断地往深层次发展,从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的设立,体现出的是国家层面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断重视,对我国从农业化国家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转变的紧迫意识。纵观世界的职业教育唯有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办学基础,所有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都依托于紧密的产、教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更多的是合作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松散性,“产教融合”体现的是“利益共同体”,是深度融合的关系。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实施产教融合必须多维度进行,职业教育必须回归到企业。我国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需要进一步修订,通过20多年的执行,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上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需要政府在职教热点问题上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制度,缕清政府、协会、学校、企业四方责任与目标,明晰各自的角色定位。
(一)应倾力激发社会办学力量
过往推行的“订单班”等协同育人机制,由于受到企业规模、管理部门分散等实际影响,近些年来热度已消退。政府从参与者向监督者的身份转变,在教师聘用与管理、编制规划、职称评定的方面给予联合体更多的自主权。建立独立的办学体。政府在制度的顶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参与的动力,在税收或利润分配上给予企业优惠,推行基于股份制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以
校的实际压力,既要落实劳动薪酬给付,也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二)应着力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
设置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主体包括有专业的评价机构、行业及企业组织、媒体、家长等” [10]。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是国内目前认可度较高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之一,该公司的评价涉及就业、教学质量与改进、毕业生培养质量、教师发展、企业评价等多方面。但评价机构的企业属性使得公信力略显欠缺。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建立的独立行业协会是很好的借鉴方式,该协会独立于政府、办学机构之外,没有经营需求。它对当地的职业教育机构实行年度评价,评价结果对外公布,得到各方的高度认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影响。对于第三方评价机构也要进行规范与引导,实行等级制。
(三)应鼓励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行“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融合的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校企融合的最佳体现是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宏观上看,双方应依托行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利益联盟,实现成果共享、互利互惠、文化协同发展;从微观上看,双方应实现专业对接岗位、实操对接技能,实现教师互聘、课程共商、基地共建。同时,对于学生的成绩考评结果应更多地采用企业教师的考评结果,学校建立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成立人才培训部门;可以建立校企联盟机制,联盟内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使竞赛更能契合企业的需要,双方共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力。
五、结语
产教融合是今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然之路,是为我国强国梦所需人才的有力支撑。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产教融合方式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乃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高职教育工作者只有立足于产教融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0
参考文献:
任民等:高校产教融合的困境与思路
[1]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227/09/915114_356051182.shtml[2]高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6).
[3]李英英,张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德国双元制[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2011.5.
[4]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发布的《德国教育动态信息》[EB/OL].2018(4).
[5]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4(8).[6]王诺.国外职业教育面面观[J].教育,2013(3).
[7]汤霓,石伟平.新职业主义视角下美国社区学院产教合作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5(5).[8]邢栋.美国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4)
[9]潘锡泉.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基础、悖论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18(4).
[10]张宏亮,杨理连.国外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第三方参与状况对我国的启示—-以美、英、德、澳四国为例[J].职教论坛,2016(18).
The Dilemma and Think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Ren Min Chen Liang
(Guangxi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ity , Nanning 530007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in-depth integration have always run through it. It is not eas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he multiple difficulties it embodie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needs to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goals of the government, associations,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clarify their respective roles. Onl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ors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ilemma ; thinking
(责任编辑:赵永红)
(上接第8页)
student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ctively integrating new thinking mode, new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new information platform of new media that the high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hance the sense of time and appeal, the rational use of new technical mean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real and virtual dual spiritual home that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nurture virtue and nurture heart, both in and out of class, online and offline, we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open up a new real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Keywords: new media; college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赵永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