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每道题包含一段话或一个句子,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注意:答案可能是完成对所给文字主要意思的提要,也可能是满足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1.理查德•比特纳把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描述为“信用状况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时有时无,没有租房史,也没有储蓄维持生活”。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但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或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 以上文字的主旨最可能是:
A.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是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B.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由银行的次贷危机引起的
C.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银行把钱借给了大量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 D.美国政府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监管不够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先是用理查德•比特纳的话对美国次贷危机中的借款人做了一个描述,然后作者简单地评论,“银行把钱贷给这样一些人显然是不可行的,政府监管也是不得力的”,作者紧接着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个“但”字,强调了作者的真正想法,那就是: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穷人。作者最想表达的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因此A是正确选项。
2.其实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提出问题的冲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这种历史需求的,便是所谓的“恰当学术”。你可以嘲笑胡适浅薄,称其提倡的实验主义颇为浅陋,甚至不如学衡派所推销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精细,但没用,后者就是不如前者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 以上文字是在阐述:
A.现实与理论的关系 B.实验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关系 C.时代与学术的关系 D.人生、道德、审美与社会的关系
2.【答案】C。解析:材料首先指出,对于人生、道德、审美以及社会的解释,并无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那么哪种答案才能被人接受呢?那就是适合中国人的趣味的才是正确的,这个“趣味”由谁决定呢?那就是由时代和民族决定,具体到中国的学术,那就是由不同的时代决定,由下文所举的胡适和学衡派的例子可知。因此,该文段是在阐述时代与学术的关系。正确答案是C。
3.卡尔•波兰尼说,如果听任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及其自然环境乃至购买力的数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导者,那将导致对社会的破坏。就以商品而言,劳动力不可能被任意驱使、利用甚或舍弃而不影响刚好是这一特殊商品承担者的个人。也就是说,在处置一个人的劳动力时,制度总是面对着“人”那个称号下身体、心理和道德的统一体。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无管制的市场会破坏社会 B.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 C.无管制的市场缺乏道德属性 D.劳动力不能被商品化
3. 【答案】A。解析:材料中首先提出一个论点,那就是如果市场机制成为唯一的指导者,那将破坏社会。意思就是说,市场需要有管制才能正常运作,而不能不加管制,否则会破坏社会。正确答案是A。
4.社会冲突扮演了一个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此外,冲突重新肯定了潜伏着的规范,从而强化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作为规范改进和形成的激发器,冲突使得调整已经发生变化了的社会关系成为可能。但是,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社会冲突有助于社会整合 B.社会冲突的整合功能是需要条件的 C.社会冲突是社会化不充分的表现 D.社会冲突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之一 4.【答案】B。解析:材料谈论了社会冲突的作用以及条件。首先说社会冲突的作用是激发,改进和调整,然后笔锋一转,“但是”,引出了作者谈论的重点,那就是“社会冲突是否有利于
内部适应,取决于是在什么样的问题上发生冲突,以及冲突发生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社会冲突是否能起到有利的作用,是有条件限制的,B选项的表述正合题意。A论述了社会冲突有利的一个方面,不够全面。C选项,文中没有提到社会化充分不充分,属于无中生有。D选项,文中也没有提到社会冲突与“参与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5.香格里拉,本是佛陀的理想王国。其魅力在于那是一个可以贮放人类梦幻但又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我们既然将一种美妙的梦幻当作了实有的存在,并将神性的香格里拉,变成了世俗的香格里拉,还认定了它的所在地,那么,我们就应该以藏胞对大自然那种宗教般的意志、虔诚和敬畏,殚精竭虑地去维护它的高洁与神圣。 以上文字最有可能出现在一篇散文中的哪个部分,起什么作用? A.文头埋下伏笔 B.文中浓墨渲染 C.文中扩展联想 D.文末咏叹收笔
5.【答案】D。解析:本段材料主要意思是:香格里拉曾经是人类梦幻中的天堂的,既然被人们发现了,那么我们就应该还把它当做理想一样,虔诚地保护起来,不让它受到污染。由此引出结论:我们要保护我们开发出来的净土,保护我们理想的家园。再结合文段的语气,有些高屋建瓴,气势不凡,由此我们推测是文末的收尾,而且是高昂的咏叹调。因此正确答案是D。
6.不抵抗主义我向来很赞成,不过因为有些偏于消极,不敢实行。现在一想,这个见解实在是大谬。为什么?因为不抵抗主义面子上是消极,骨底里有最经济的积极。我们要办事有成效,假使不实行这主义,就不免消费精神于无用之地。我们要保存精神,在正当的地方用,就不得不在可以不必的地方节省些。这就是以消极为积极:没有消极,就没有积极。 以上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A.我赞成不抵抗主义的理由 B.不抵抗主义貌似消极,实则积极
C.积极与消极其实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哲学词汇而已 D.要成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最重要的事情
6. 【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谈论不抵抗主义与抵抗主义。首先是否定了不抵抗主义,是
因为它有些消极,然后用“这个见解实在是大谬”否定了这一说法,接着肯定了不抵抗主义实际上是最经济的积极,然后是对这一看法的解释,没有消极就没有积极。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的就是B不抵抗主义貌似消极,实则积极。B是正确答案。A,作者没有一开始就赞成不抵抗主义,而是进行了反复的论证,最后得出“不抵抗主义实际上就是积极”结论,因此A不正确。C积极与消极其实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哲学词汇而已,作者没有谈到二者的相对意义,也不涉及哲学词汇,因此C不正确。D要成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最重要的事情,这句话是上述世界观指导下的方法论,文中没有提及方法论的层面,也不选。本题正确答案是B。
7.“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辩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全球的与地方的不再是作为文化的两极而存在,而是作为并联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原则而存在。这些过程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加以转化。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全球化”是一种非线性的、辩证的过程
B.世界化意味着内在的全球化,意味着发自民族国家社会内部的全球化 C.“全球化”过程中的世界的和地方的文化是相互关联的 D.世界化包括跨边界的联系和民族国家内部的联系
7.【答案】B。解析:在文段中,作者是先谈到了“全球化”这一概念,然后引出作者所理解的“世界化”的概念。作者要谈的主要观点是关于“世界化的”,从最后一句话“这就是我所界定的‘世界化’”可以得知。再看世界化的定义,“不仅仅包括跨边界的相互联系,而且还要将内在于民族国家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加以转化”,B选项是最合适的。AC是关于“全球化”的叙述,不选。D不是“世界化”的本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8.在一个成熟的经济政策制定和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但是,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学理论不面对现实,就不能制定出积极的经济政策
B.作为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相结合的经济政策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角色而制定 C.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的结合要以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为基础 D.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
8. 【答案】D。解析:材料中给定了一些预设:“经济学理论必须更面对现实,经济政策也必须以理论逻辑为依归”,“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应该靠学科疆域的拓展和理论的进步,靠科学的学科分工和职业定位,而不是靠个人的能力或者角色转变”,选项ABC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依据,D“能否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要看经济学家的能力如何”和文中论点不一致。因此正确答案是D。
9.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类的行为不仅被先天的生物本能所决定,而且也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往往很难听。浏览网页,你可能被华丽的页面吸引。如果从浏览器的菜单中查看源代码,你会发现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人类的行为受到后天的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B.人类是一种文化动物
C.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 D.美丽往往是谎言,而实话谢谢很难听
9. 【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首先说人作为一种文化动物,有爱美之心,然后,一个“然而”,引出了作者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那就是“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下面是举了谎言和实话,页面和源代码的例子来论证这一点,因此这段话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C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AB谈论的关于人的行为或者人是一种文化动物只是一个引子,D只是一个具体的例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10.赶路的人,为了远方的目标,无意留心沿路的风光。许多其实并不比你追寻的东西逊色的路边风物,被你轻易地忽略过去了,待我们多年后明白过来时,已追悔莫及。而当你把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你就会发觉,得到有味,失去也有味;富有有味,清贫也自有味;成功有味,失败也有味;热恋有味,失恋也有味;青春有味,衰老也有味……这时候,
你才会恍然明白,你梦想中的东西其实就藏在路上;路途上的遭遇正有你所寻觅的东西。舍此之外,你还要寻求什么呢? 对这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赶路的人是指那些为成功而舍弃沿途风景的人 B.我们不应该为远方的目标而苦苦追寻 C.也许梦想就藏在你匆匆赶路时的沿途风景中 D.给人生留一些空闲的时间,而不是匆匆赶路
10. 【答案】B。解析:材料说的是“赶路的心态转换成散步的心态”,文中侧重心态转变,而非放弃目标。选项AC都能在文中找到依据,D是换一种表达方式,只有B的观点在文中没有提到。因此正确答案是B。
11.官员这种人从早到晚都在解决有答案的问题,头脑已经被训练成这样,因此不是当政治人物的料。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去应付很有可能无解的问题。然而,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优异的官员,就越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一定可以解决,因此一遇到可能无解的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拍拍屁投一走之了之。所以,一个人越是被训练成官员,就越会变成不称职的政治人物。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 A.一个优异的官员总以为问题都是有答案的 B.政治人物的任务是处理没有答案的问题 C.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成为政治人物 D.最优异的官员是差劲的政治人物
11.【答案】D。解析:材料论述了这样的观点:训练有素的官员头脑已经格式化了,不是当政治人物的料。原因在于官员都是在处理有问题的答案,越是训练的优异,越认为问题都有答案,遇到难题就束手无策了,而政治任务则是在处理各种问题。A,B选项都不是文段的主旨。作者的语气是比较坚决的,他在支持一种观点,那就是D最优异的官员是差劲的政治人物。C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正确答案是D。
12.建筑同样是有生命,有它的生命史。它不仅发生、成长,而且会成熟、转换、兴亡。生命是灵动的,建筑也同样是灵动的,是一个活体,所以它才倾注有那么多人类的情感。情
感是生命的确证。生命需要空间,建筑与空间更是无法割裂,空间是它生命的舞台。同样,生命拥有历史,建筑也是活在时间中的,离开了时空,无论生命还是建筑都不存在了。但托庇于时空,生命与建筑却可以超越出来,进入无限与永恒——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 对以上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推测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旨在论证建筑生命史 B.这段文字作为后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 C.为接下来介绍建筑美学的历史渊源埋下伏笔 D.对前文关于建筑美学的论述进行总结
12.【答案】B。解析:这段文字是围绕建筑的特点来谈的,先是谈到了建筑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托庇于时间空间的,并由此进入无限与永恒,然后是一个破折号,引出“这就是建筑美学所追求”,那么下文肯定是阐述建筑美学及相关的话题,因此这段文字的作用就是作为下文阐述建筑美学的引子,正确答案是B。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金融危机,某市政府为当地的出口企业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大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B.如果你没亲身参加过蹦极运动,那么它给人带来的巨大刺激你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C.易中天《品三国》一书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D.考虑问题时没有大局意识,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就是他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13.【答案】C。解析: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适用于人,不适用句中实际情况;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这一成语在使用时极容易出错,往往误用为“如同自身感受到的一样”。洛阳纸贵,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用法正确。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用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1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校运动会将在下月中旬前后举行,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准备了。
B.已经推出并投入使用的杭州“市民卡”,除了包含“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保险功能外,还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
C.广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复原后的距今100万年前的“郧县人”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壮、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的远古人形象。
14.【答案】D。解析:A选项,“下月中旬”本身就是一个表示时间段的词,“前后”也是一个表示模糊时间的词,二者不能同时用。B选项结构混乱,中途易主,前面说的是“市民卡”包含各种功能,后面成了“市民”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C选项,结构杂糅,“从……出发”,“以……为出发点”两种结构杂糅。D选项正确,除去枝叶,这句话就是:“郧县人”是一个远古人形象,搭配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15.黄昏后,你穿过__________的树影,踏着铺石板小径,进入这家老店。在后院的葡萄架下,寻一个好座位。长条的木板桌椅都漆成淡绿色,带着此地农舍由来已久的风格。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将密密实实的巴掌似的葡萄叶照得_________,饶有画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斑斑驳驳 深深浅浅 B.重重叠叠 深深浅浅 C.斑斑驳驳 零零碎碎 D.重重叠叠 零零碎碎
15.【答案】B。解析:由原文“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以及“将……照得……”可知是表现葡萄叶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的样子,在光照下物体会有明暗深浅的不同,光照不能使物体变得零零碎碎,所以应选“深深浅浅”。由原文“密密实实的巴掌似的葡萄叶”可知葡萄叶多而密,所以第一空应选“重重叠叠”。所以答案为B。
16.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______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那应是黄昏时分吧,离开广武山之后,阮籍的木车在_________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种沉郁的气流涌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闪电 夕阳衰草 B.雷击 夕阳衰草 C.闪电 长亭古道 D.雷击 长亭古道
16.【答案】B。解析:“闪电”般的生命感悟是强调没有外来刺激的自身的顿悟,而“雷击”般的生命感悟更强调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顿悟,由原文可知,“雷击”更符合语境。“长亭古道”是与送别的场景相关,而“夕阳衰草”表现的是一种衰败的景象,与文中的语境相
符,所以答案为B。
17.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_________,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_________,何如不为以养吾生。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强弩之末 为而无效 B.强弩之末 苦心孤诣 C.聪明之害 苦心孤诣 D.聪明之害 为而无效
17.【答案】D。解析:由原文“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可知是强调“聪明达到极顶处”的害处,所以应选“聪明之害”。由原文“知‘为’与‘不为’无别”可知应选“为而无效”。
18.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这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酿成乃是中国农耕文明¬¬¬¬¬¬¬¬¬____与西方工业文明____的双重结果。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式微 侵凌 B.消亡 侵略 C.衰落 熏陶 D.变革 影响
18.【答案】A。解析:由常识可知,近代中国农耕文明不是“消亡”,也不是发生“变革”,所以排除BD。“熏陶”是褒义词,与语境不符,应选有贬义色彩的“侵凌”,“式微”,原来指国家或世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符合语境,所以答案为A。
19.中国人的历史知识,多半儿是从“讲史”中得来,有本事、有耐心抱着二十四史读下来的,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寥若晨星 B.历历可数 C.孤鸾寡鹤 D.光前绝后
19.【答案】A。解析:寥若晨星:稀疏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孤鸾寡鹤,指失偶的男女。光前绝后,比喻事情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根据成语的含义和语境,答案为A。
20.在《士兵突击》这个没有坏人的世界和极端____的情景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却那么热烈、那么戏剧性,它把观众卷入其中并____他们沉睡的正义感、神圣性,通过理想化的存在体验催生道德的价值观念。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纯净 诱导 B.纯粹 诱发 C.干净 诱导 D.纯洁 诱发
20.【答案】B。解析:根据原文,应该是唤醒“沉睡”的正义感、神圣性,所以应选“诱发”。所以排除AC。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纯洁:纯厚清白,纯正洁净。由“极端”和“没有坏人的世界”可知选“纯粹”合适。所以答案为B。 21.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结构定型的成语被滥用谐音篡改得面目全非;任意生造的各种时髦语言花样别出,让人摸不着头脑;错字、别字屡屡见诸书籍、报刊和电视……此种情形令人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悚然 B.惘然 C.悻然 D.愕然
21.【答案】D。解析:悚然:害怕的样子。惘然:失意,忧思,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悻然:怨恨愤怒的样子。愕然:形容吃惊。根据词义和语境,答案为D。
22.一个思想家或艺术家,没有比把作品写到生命上更令人____。本雅明是这种人如其文的思想家,文字与生命贯彻着忧郁的气质。忧郁性格的人,建立的同时永远潜藏一股自我毁灭力,以否定来肯定一如从忧郁撷取力量。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惊心动魄 B 动人心魄 C.胆战心惊 D.触目惊心
22.【答案】A。解析: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胆战心惊:形容非常害怕。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由原文“更令人”,所以不能选“动人心魄”,否则语意上重复。根据成语的含义和语境,答案为A。
23.社会生活的变化多样,使得任何一种规则体系都不能够不加变化地________;反过来文明社会的错综复杂,也不能仅靠抽象原则与模糊观念来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实施 维护 B.调试 继续 C.应用 维持 D.适用 维系
23.【答案】D。解析:由原文“靠……来……”可知应选“维系”,此处为固定搭配,“适用”
也符合语境,所以答案为D。
24.文明的发展就像一场梦 ,虽然醒来觉得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时是认真而严肃的。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剥去梦的果实,留下梦的种子——本能的种子,就是宗教的起源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乎其神 身临其境 B.不可思议 身临其境 C.神乎其神 引人入胜 D.不可思议 引人入胜
24.【答案】B。解析:由原文“虽然……觉得……”以及“而……时是认真而严肃的”可知应选“不可思议”,第二空应为动词,“引人入胜”不符合,所以答案为B。
25.真正友谊的产物,只是一种_________了你身心的愉快。没有这种愉快,随你如何直谅多闻,也不会有友谊。接触着你真正的朋友,感觉到这种愉快,你内心的鄙吝残忍,自然会消失,无需说教式的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贯穿 指导 B.贯穿 劝说 C.渗透 诱导 D.渗透 劝导
25.【答案】D。解析:“说教式的”不能和“指导”搭配,朋友也不可能是“诱导”,所以排除AC。贯穿:贯串,穿过,连通。“渗透”比“贯穿”更能表现全身心都充满了这种愉快的感觉,所以答案为D。
26.那时候,老是慎重其事地把左掌右掌看了又看,或者,从一条曲曲折折的感情线,估计着感情的河道是否_________。有时,又正经的把一张脸交给一个人,从鼻山眼水中,去____一生的风光。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决堤 窥探 B.崩溃 领略 C.崩溃 窥视 D.决堤 预测
26.【答案】A。解析:“河道”与“决堤”是常用搭配,所以排除BC。“一生的风光”不能是“预测”,而可以是“窥探”,所以答案为A。
27.不可以想象,没有以学术作为内容的思想,将成为怎样一种思想,而没有思想的学术,这种学术还有什么价值?思想和学术它们之间没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那种________的关系。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非此即彼 B.针锋相对 C.势不两立 D.此消彼长
27.【答案】C。解析:这句话前面讲的是学术和思想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表示的是一种势不两立的关系,所以答案为C。
28.司马迁心胸开阔,不带成见,是个严格的史学家,而不是儒教的提倡者,在议题上他采取________的态度。他极度崇敬孔子,但他不是个________的孔门信徒。他所描绘的孔子是个人,而不是个圣人。
A.客观 虔诚 B.开放 盲从 C.中立 狭隘 D.宽容 狂热
28.【答案】C。解析:“心胸开阔,不带成见,是个严格的史学家”说的是司马迁在写史时不偏不倚,忠于史实的态度。故第一空填“客观”或“中立”比较合适,排除B、D。“虔诚”指恭敬而有诚意。前文说“他极度崇敬孔子”,故此处填“虔诚”不合文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 29.俄国的两位大作家,都情不自禁地对莎士比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屠格涅夫借批评哈姆雷特,对莎剧________,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托尔斯泰就比较厉害,他对莎士比亚进行了最猛烈的攻击,口诛笔伐,几乎把伟大的莎士比亚说得________。
A.不屑一顾 一无是处 B.颇有微词 一无是处 C.心怀不敬 体无完肤 D.嗤之以鼻 一塌糊涂
29.【答案】B。解析:从语境看俄国两位大作家都是对莎士比亚及其剧作持批评否定的态度,但是程度有轻有重。根据“他的态度倒还像个绅士,总的来说还算温和”,可以排除不屑一顾、心怀不敬、嗤之以鼻,因为这三个词的感情色彩要比“颇有微词”强烈,所以选择“颇有微词”。可知屠格涅夫批评莎士比亚态度温和,托尔斯泰则是猛烈攻击、口诛笔伐,可知托尔斯泰是把莎剧说的“一无是处”。
30.张恨水《春明外史》里的杨杏园是________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轻度的精神分裂者,他白天的身份是________于北京大街小巷的现代记者,晚上则是安居租赁而来的小四合院的古典诗人。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踟躇 游走 B.彷徨 奔走 C.犹疑 奔跑 D.徘徊 穿梭
30.【答案】A。解析:踟躇:徘徊,心中犹豫,要走不走的样子。彷徨:徘徊,走来走去,不知往哪走好。犹疑:迟疑不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也指犹豫不决。杨杏园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移,是一种思想的游移,而不是因为不知如何选择而犹豫不决,根据情境可知第一个空应填踟躇,而彷徨、犹疑、徘徊都是有等待主体做选择的意思。奔跑:快速地跑。游走:本指医学名词,指某一脏器或病痛位置不固定。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根据后面的“安居”,可知与其相对应的词应该是“游走”,指位置不固定,而穿梭、奔走、奔跑都是指运动的状态,而不是形容其位置不固定,不能与“安居”形成对应关系,所以A项正确。 第四部分 综合基础知识
(共20题,参考时限20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请开始答题:
9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 A.费尔巴哈 B.黑格尔 C.列宁 D.马克思 91.【答案】C。解析:列宁对物质的经典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2.资本的技术构成是:
A.生产资料数量与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B.可变资本/不变资本
C.可变资本与总资本的比例 D.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92.【答案】A。解析: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它是从资本的物质形态上来看的。
93.邓小平《 》的著名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3.【答案】B。解析:1978年12月13日下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94.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到 力争比2000年翻 。
A.2015年 两番 B.2015年 三番 C.2020年 两番 D.2020年 三番 94.【答案】C。
95.根据我国的法律效力层次,下列法律中效力最高的是( )
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政府规章 D.自治条例 95.【答案】A。解析: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 96.下列关于行政诉讼的被告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它只能是组织,而不能是个人
B.它是被诉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应诉
C.对共同行政行为不服的,作出共同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共同被告 D.在行政委托关系中,被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96.【答案】D。解析:在行政委托关系中,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97.根据《行政许可法》,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 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A.三日 B.七日 C.十日 D.二十日 97.【答案】D。解析:《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条规定,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98.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下列罪犯不得假释的是:
A.甲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 B.乙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C.丙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D.丁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98.【答案】A。解析: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故此题应选A。 99.行政监督可以分为政府自我监督和行政外部监督两大类,下列属于政府自我监督的是: A.立法监督 B.审计监督 C.司法监督 D.政党监督
99.【答案】B。解析:行政监督系统主要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运用行政监督权力对其自身的行政活动进行监督的行为。外部监督则主要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社会监督等。 100.《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
A.思想道德 B.廉洁自律 C.业务能力 D.工作实绩
100.【答案】D。解析: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101.下列对公务员的处分的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处分种类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 B.处分决定应当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公务员本人
C.受处分期间,公务员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D.警告的受处分期间为六个月
101.【答案】C。解析:行政机关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102.制度经济学认为, 是同时包含“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
A.交易 B.价格 C.商品 D.风险
102.【答案】A。解析:制度的简单扼要的定义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人们的行动存在着利益的“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三种成分”。而交易是同时包含这三种成分的“最小的单位”。经济制度中集体对个体行动所进行的“抑制、解放和扩张”是通过对交易的规范而进行的。所以“交易”是分析经济制度的基本范畴,买卖交易、管理交易和限额交易的规范共同构成经济制度。
103.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高低决定着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的分配,竞争力强的企业获得的利润多,而竞争力弱的企业则获得的利润少。这是市场经济的: A.利益刺激功能 B.优胜劣汰功能
C.自动调节收入分配功能 D.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103.【答案】B。
104.“北美自由贸易区”是 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宣布成立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A.美国、加拿大、智利 B.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C.美国、智利、秘鲁 D.美国、阿根廷、巴西
104.【答案】B。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 105.艾滋病被称为“20世纪的瘟疫”,艾滋病病毒将人体内的 作为攻击目标。 A.红细胞 B.血红蛋白 C.淋巴细胞 D.神经系统
105.【答案】C。解析: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血液以后,首先侵入血液中的淋巴细胞。
10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国人口的8%左右。请问下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是:
A.高山族 B.苗族 C.回族 D.壮族
106.【答案】A。解析: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了布农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曹人、阿美人、赛夏人等十多个族群。 107.下列关于公文格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文机关标识一般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后加“文件”两字组成,套红印刷 B.主送机关又称抬头、上款,书写在标题之下靠左顶格位置 C.附件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附件名称一般需加书名号 D.印章是制发机关对公文生效负责的凭证。通常,联合上报的公文,由主办机关加盖印章;联合下发的公文,发文机关都应加盖印章
107.【答案】C。解析:附件名称不需要加书名号。
108. 被人们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他是 国人。 A.阿尔维尔 法 B.顾拜旦 英 C.阿尔维尔 美 D.顾拜旦 法
108.【答案】D。解析: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起人,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1863年1月1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96年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也是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的设计者。
109.民谚有“础润而雨”的说法,作为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宝贵劳作经验的总结,它的主要科学依据体现在 的变化通过“础润”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向 109.【答案】B。
110.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
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 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A.晋文公 B.楚庄王 C.齐桓公 D.秦穆公 110.【答案】C。
第五部分 资格分析
(共20题,参考时限25分钟)
针对下列文字、图或表回答问题。你应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处理。 请开始答题:
一、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11——115题。
2007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1055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59万公顷,增加7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094万公顷,减少60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67万公顷,增加10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50150万吨,比上年增加350万吨,增产0.7%,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增产1.3%;早稻产量3196万吨,增产0.3%;秋粮产量35420万吨,增产0.6%。 2003——2007年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统计图
全年棉花产量760万吨,比上年增产1.3%。油料产量2461万吨,减产4.2%;糖料产量11110万吨,增产11.4%。烤烟产量239万吨,减产3.9%。茶叶产量114万吨,增产10.9%。 全年肉类总产量6800万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猪肉减少9.2%;牛、羊肉分别增长6.1%和5.8%。全年水产品产量4737万吨,增长3.3%。全年木材产量6974万立方米,增长5.5%。
111、2002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约为:
A、45722万吨 B、44965万吨 C、44761吨 D、40709万吨 【答案】A
【解析】由图表数据可知,2003年的粮食产量是负增长,即2002年粮食产量=2003年粮食产量/[1+(-0.058)]=43070/0.942≈45722万吨。
112.2007年我国粮食的平均亩产量约为(1公顷=15亩); A.475公斤 B.416公斤 C.368公斤 D.317公斤 【答案】D 【解析】由图表数据可知,2007年粮食平均亩产量=2007年粮食总产量/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50150万吨/(10553万顷*15)亩≈317公斤。
113.下列阴影部分最能体现2006年秋粮产量占当年粮食产量比重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由题数据可知,
2006年秋粮产量占当年粮食产量比重
=(2007年秋粮产量/1+0.006)/2006年粮总产量 =35420/(1.006*49800)≈0.71
即体现到圆的阴影部分为C。
114.能够从上述资料中推出的是:
A.2005年我国粮食的种植面积 B.2005年我国早稻的产量 C.2006年我国茶叶的产量 D.2006年我国猪肉的产量 【答案】C
【解析】2007年“茶叶产量114万吨,增产10.9%”,即可知2006年茶叶产量为
114/1.109≈102.8万吨。A、C明显不能推出,而D因为未知2007年的具体猪肉产量,仅知“猪肉减少9.2%”也不能推出。 11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Ⅰ.2003-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是逐年增长的 Ⅱ.2006年我国的棉花产量不足750万吨 Ⅲ.2006年我国的油料产量超过2500万吨 Ⅳ.2006年我国的水产品产量不足4500万吨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解析】Ⅰ:直接可从图表的粮食产量增长图可以得出是正确的。Ⅱ:2006年棉花产量=760/(1+0.013)≈750.2(万吨),即Ⅱ错。Ⅲ:2006年油产量=2461/(1-0.042)≈2569(万吨),即Ⅲ正确。Ⅳ:2006年水产品产量=4737/(1+0.033)≈4586(万吨),即Ⅳ错。
二、根据以下资料,回答116-120题:
2006年末,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数379.5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每万人中拥有人才资源数达820人,比2005年增长18%,人才资源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204.3万人,比2005年增长26%;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3.7万人,比2005年增长23.9%。 2006年,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为44.6亿元,比2005年增长31%;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4.19%,比2005年提高0.42个百分点。财政科普活动经费拨款为6632万元,比2005年增长23.2%,人均科普活动经费达1.43元,比2005年提高0.25元。
2006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407.8亿元,比2005年增长26.9%,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59%,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24亿元,比2005年增长37.2%,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大1.42%,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技术开发经费支出328.1亿元,比2005年增长26.7%,企业就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由2005年的1.14%提高到2006年的1.15%。企业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的比例也由2005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46.7%。
116.2006年浙江省人才资源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约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的: A.56.5% B.55.3% C.53.8% D.52.8% 【答案】C
【解析】06年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204.3/379.5*100%≈53.8%。 117.2005年,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约为: A.34.81亿元 B.34.63亿元 C.34.35亿元 D.34.05亿元 【答案】D
【解析】05年浙江省各市、县(市、区)本级财政科技拨款=44.6/(1+31%)≈34.05亿元。
118.从上述资料可以推出2006年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约为: A.1.64万亿 B.1.58万亿 C.1.41万亿 D.1.32万亿 【答案】B
【解析】2006年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06年全年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59%=407.8/0.0259≈1.58(万亿)。
119.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约为: A.2.85万亿 B.2.98万亿 C.3.12万亿 D.3.18万亿 【答案】A
【解析】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企业技术开发经费/1.15%=328.1/0.0115≈2.85(万亿)。 12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2005年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数不足325万人
B.2006年浙江省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的比例超过3% C.2005年浙江省每万人口中有人才资源数超过685人
D.2005年浙江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不足150亿元 【答案】D 【解析】2005年浙江省拥有人才资源数=379.5/(1+18.7%)≈319.7万人,不足325万人,故A正确;2006年浙江省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全省人才资源总数的比例=
13.7/379.5+100%≈3.6%,超过3%,故B正确;C直接可以从题干中得到为820人,超过685人,故C也正确。得出D不正确。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224/(1+37.2%)≈163.3。
三、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21-125题:
2008年1—6月浙江省城乡居民收支数据表
城镇居民收支(元) 1—6月 同比±% 人均可支配收入 12425 10.6 人均消费性支出 7618 10.0 食品 2861 15.2 衣着 848 8.7 居住 647 22.8 家庭设备用品服务 379 16.1 医疗保健 489 14.9 交通和通讯 1228 0.6 娱乐教育文化 902 x 其他商品和服务 264 14.1
农村居民收支(元) 1—6月 同比±%
———————————————————————————————————————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6100 13.6 人均消费性支出 3451 16.5 食品 1327 18.3
衣着 266 8.6 居住 697 48.5 家庭设备用品 185 16.0 交通和通讯 386 -3.2 文化教育娱乐 274 0.2 医疗保健 239 8.3 其他商品和服务 77 2.9
121.2008年1-6月,城镇居民8类人均消费性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总支出的比重超出10%的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答案】C
【解析】分别为食品2861/7618*100%=37.6%,衣着848/7618*100%=11.1%,交通和通讯1228/7618*100%=16.1%,娱乐教育文化902/7618*100%=11.8%。 122.2007年1---6月,农村居民8类消费性支出中,第三高的是: A.居住 B.交通和通讯 C.文化教育、娱乐 D.衣着 【答案】B
【解析】第一高是食品1327/(1+18.3%)=1121.7,第二高是居住697/(1+48.5%)=469.4,第三高是交通和通讯386/(1-3.2%)=398.8。
123.已知2007年1---6月,城镇居民用于“娱乐教育文化”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为927元,则上表中“X”的值约为:
A.-2.7 B.2.7 C.-2.8 D.2.8 【答案】A
【解析】927×(1+x)=902,既得x=-2.7。
124.2007年1---6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 A.1.82倍 B.1.89倍 C.2.04倍 D.2.09倍 【答案】D
【解析】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425/(1+10.6%)=11234元,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6100/(1+13.6%)=5370,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11234/5370≈2.09倍。 12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1--6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倍还多 B.2007年1--6月,城镇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比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倍还多 C.2007年1---6月,农村居民用于“交通和通讯”及“医疗保健”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之和不足600元
D.2008年1---6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都超过各自人均消费性支出的三分之一 【答案】C 【解析】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618/3451≈2.2,故A正确;07年城镇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848/(1+8.7%)≈780.1,农村居民用于“衣着”的人均消费性支出=266/(1+8.6%)≈244.9,即两者之比为780.1/244.9≈3.2,故B正确;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2861/7618≈0.376,农村居民用于食品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消费性支出=1327/3451≈0.385,都超过三分之一,故D也正确。07年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人均消费性支出386/(1-3.2%)=398.8,“医疗保健”人均消费
性支出239/(1+8.3%)=220.7,两者之和为619.5,超过了600,故C不正确。 四.根据以下材料,回答126--130题:
我国某年度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分类失意图
126.按执行部门分,该年度我国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 A.567.6亿元 B.2135.2亿元 C.2075.1亿元 D.2353.2亿元 【答案】B
【解析】由图表可知,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3003.1×71.1%≈2135.2亿元。
127.按经费来源分,该年度我国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比政府部分: A.多44.4% B.少44.4% C.多1333.4亿元 D.多1567.6亿元 【答案】C 【解析】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比政府部分3003.1×(69.1%-24.7%)=1333.4亿元,多1333.4亿元。
128.该年度我国高等学校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 A.95.6亿元 B.137.0元 C.196.4亿元 D.1489.5亿元 【答案】B
【解析】3003.1×9.2%×49.6%≈137亿元。
129.该年度我国研究机构用了基础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企业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
A.1.6倍 B.1/30 C.13% D42% 【答案】D
【解析】3003.1×18×12/(3003.1×71.1×7.6)≈0.42。
130.该年度我国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用于应用研究的约比用于基础研究的多:
A.149.5亿元 B.210.2亿元 C.135.6亿元 D.242.1亿元 【答案】A
【解析】3003.1×71.1%×(7.6%-0.6%)≈149.5亿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