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J u a n S hou Y U 谈读书(节选) 老舍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从前看过的书,十之八九都不记得。我每每归过于记忆力不强,其实是 因为阅读时马马虎虎,自然随看随忘。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 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 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 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矫正之法有二,一是随读随作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 考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这么做过,确有好处。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 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 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可 惜,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有许多读过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当 然说不上什么心得与收获,浪费了时间! 第二个办法是读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 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这能 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 兴趣。有了这点兴趣,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吸 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部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好恶去评断,自己 所喜则捧人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 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 人云亦云的态度,不便自作主张,而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会重新想一 想,这便大有好处。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减少了偏见。去掉 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个人感情上所喜爱的那些未必不 正是糟粕。 此外,我想因地制宜,各处都成立几个人的读书小组,约定时间举行座 谈,交换意见,必有好处。我们必须多读书,可是工作又很忙,不易博览群书。 假若有读书小组呢,就可以各将所得告诉别人:或同读一书,各抒己见;或一 人读《红楼梦》,另一人读《曹雪芹传》,还有一人读《红楼梦研究》,而后座谈, 献宝取经。我想这该是个不错的方法,何妨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