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说:“只有⼉童会把他的激情、全部的⼈格⼒量完全地投⼊到⾃我建构中去。如果⼉童不能把他全部的⼈格⼒量投⼊到⾃我建构中的话,⼉童的成长就会受到巨⼤的影响。”
蒙特梭利认为,使幼⼉⾝⼼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作”。⼉童在专⼼地做完⾃⼰所选择的⼯作后,表现出极度的愉悦、平静与宁静。
蒙⽒教育为幼⼉提供了⼤量完整的、系统性的⼯作材料及教具,但并不是指幼⼉只在操作教具时才叫⼯作。教具只是幼⼉⼯作的⼀种⼯具材料⽽已。凡是以智⼒为⽬的的活动都称为⼯作,如玩沙、玩⽔、搭积⽊、绘画、参与家务等⼀系列活动,都是⼉童在通过⼯作建构⾃⼰的过程。如频繁吸吮母乳的新⽣⼉,⼿舞⾜蹈的两三个⽉⼤的婴⼉,不断爬来爬去的爬⾏⼉,想到处⾛动的学步⼉,想⾃⼰取⽔、倒⽔、穿脱鞋袜的幼⼉,这些都是努⼒争取⼯作机会、喜爱⼯作的孩⼦⾃我建构的积极表现。 所以,成⼈⼀定要为孩⼦创造合适的⼯作机会,让他们在⽇常⽣活的锻炼中吸收成长所需的养分,以此促进孩⼦健全⼈格的建构。 2.秩序法则
蒙特梭利博⼠认为:“⼤⾃然中的⼀切事物,包括教育在内,唯有在秩序中,才能顺利地发展。”
热爱秩序是幼⼉的⼀个特点。对于幼⼉来讲,秩序是⽣命的⼀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样,当它得到满⾜时,就产⽣了⼀种⾃然的快乐。
蒙特梭利曾遇到这样的孩⼦:“有⼀个出⽣⼤约6个⽉的⼩⼥孩。⼀天,她在⼀个房间⾥玩耍。这时,⼀位妇⼥⾛了进来,这位妇⼥把她的阳伞放在了桌⼦上。于是,这个孩⼦变得不安起来。这并不是由于这位妇⼥,⽽是由于她的那把阳伞,因为⼩⼥孩对那把阳伞看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哭泣起来。这位妇⼥以为孩⼦想要那把伞,就拿起它并微笑着送到她⾯前。但这个⼩⼥孩推开它,继续尖叫。这位妇⼥尽⼒安抚她,但毫⽆⽤处,⼩⼥孩反⽽变得更加焦躁。怎样才能平息这个⼩⼥孩的脾⽓呢?富有⼼理洞察⼒的妈妈突然从桌⼦上拿起那把伞,并把它放到另⼀个房间去。这时,⼩⼥孩⽴即安静下来了。可见,使她不安的原因是伞放在桌⼦上。⼀件东西放错了地⽅,就严重打乱了这个⼩⼥孩关于⼀些东西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
幼⼉的秩序感以2岁为⾼峰,其后的⼏年⾥持续发展。这个时期,幼⼉会以秩序感为中⼼运⽤智慧,进⾏区分、类⽐的操作,因此,如果没有秩序,幼⼉会没有⽅向感和安全感。所以,秩序必须体现在预备好的环境中的每⼀个环节。 3.独⽴法则
“独⽴”是⼉童成长的⽬的之⼀,也是成长的必要条件。孩⼦们潜意识当中渴望摆脱⼤⼈的摆布和⼲涉,⾃⼰发展他的⽣命,成为⼀个⾃信⽽有⼒量的⼈。
蒙特梭利博⼠认为,除⾮有退化的倾向,否则孩⼦的本性对⾃⼰机能上的独⽴有直接且热切的要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越来越强烈。蒙特梭利⼗分重视培养幼⼉的独⽴性与⾃主性。她指出:“谁若不能独⽴,就谈不上⾃由。因此,必须引导幼⼉个体⾃由的最初积极表现,使幼⼉能通过这种活动⾛向独⽴。”这个时期,如果对⼉童过于溺爱,什么事都替他做,反⽽会造成⼉童的依赖性。
⼀般⽗母对⼦⼥呵护得很仔细,倾向于把⼉童当成⽊偶,总是认为⼉童什么都不会做,不知道怎样做,喂他们吃饭,给他们洗⾐服……看起来是⽗母的爱⼼,实际上对孩⼦是有害的。因为这很容易限制孩⼦独⽴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剥夺孩⼦⾃我成长的机会。
其实,孩⼦在开始学习⾛路时,就是尝试独⽴的开始。我们对他们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去完成他们应该做的有益活动,使孩⼦能够做到⾃我指导、⾃我校正,并获得对⾃⾝成就的满⾜。成⼈需要谨记的是:对于孩⼦,不必要的帮助会成为孩⼦成长的障碍,甚⾄使他们产⽣⾃卑感。 4.⾃由法则
蒙特梭利博⼠认为,⾃由是⼉童成长的⾃然法则,是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要建⽴⼀种科学的教育,⾸先必须使⼉童获得⾃由,使⼉童的天性得到⾃然表现。
这种⾃由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也不是散漫。在跨世纪蒙特梭利教室中,孩⼦不仅可以做他喜欢的事,⽽且要做正确且有益的事情。给予孩⼦充分的⾃由选择权。但是⾃由需要建⽴在纪律与秩序的基础上。蒙特梭利认为,幼⼉必须在⾃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
在传统教育中,学⽣必须服从⽼师,⽼师不允许做的孩⼦就不敢做,这看起来好像是很有“纪律”。蒙特梭利认为这叫“他
律”,这样的“他律”是不会持久的。在跨世纪蒙特梭利教室中,孩⼦们虽然是⾃由的,但教具的选择、⼯作的过程都是为了培养孩⼦的⾃律性。⽐如,每个孩⼦都在⾃⼰的⼯作毯上⼯作,⽽不能去打扰别⼈;学会等待,不和别⼈抢教具;有秩序,⼯作结束后主动把教具放回原来的位置等,相⽐传统教育的“他律性”培养,蒙⽒更加注重孩⼦“⾃律性”的培养。 5.专⼼法则
专注⼒对于孩⼦来说是⾮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专注就没有学习效果。蒙特梭利博⼠认为,深层的专注对孩⼦的⾃我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旦幼⼉对某事物产⽣兴趣,便产⽣了注意⼒,进⽽呈现出专注状态。
有⼀天,蒙特梭利看到⼀个3岁的⼩⼥孩正在进⾏插座圆柱体的操作。她被这个⼩⼥孩吸引住了,于是便仔细加以观察。她发现,圆柱体是适合这个⼩⼥孩发展的教具,这个孩⼦的操作⽐其他孩⼦更为专注。
她请⼀位⽼师带着其他的⼩朋友在这个⼩⼥孩⾝边唱歌,围着她打转。这个⼩⼥孩对周围的吵闹声却⽆动于衷,⽽且继续不断地反复她的练习。蒙特梭利也试着去⼲扰她,但⼩⼥孩依然不为所动,在反复⼏次练习之后才停⽌⼯作。虽然经过那么长时间的集中精神,却看不出她有⼀点疲惫的神情。
上述的情形便是发⽣在⼉童之家的某种现象。这种精神上的⾃然称为“专注⼒”。蒙特梭利后来发现,这种现象经常发⽣在⼀些⼩朋友⾝上。 6.重复练习法则
如果孩⼦做的事情是他喜欢的、感兴趣的,他就会重复去做。这是其内在发展的需要,因此,即使重复很多遍还是乐此不疲,并在不断的重复⼯作中发展他的能⼒。如同成⼈对⾃⼰感兴趣的事情会很认真地去做,并且不断地超越⾃我。
蒙特梭利博⼠说:“完美的秘诀在于重复练习。”如果孩⼦已经进⼊专⼼的⼯作状态,成⼈就应该⿎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作周期,在不断的反复操作中,提⾼孩⼦的专⼼和耐⼒。⼀个⼉童未来⽣命发展的精准度与其专⼼和耐⼒的程度成正⽐。
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书中这样描述:“⼀个⼩⼥孩忙着把圆柱体从圆洞⾥拿出来再放回去……她不停地做同样的事情,⽽且表现得如此专⼼……这就像⼀个永不停⽌的动作……从开始计算起,她总共重复了四⼗⼆次。”
这些⾏为指出⼀个事实:孩⼦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有某件事情⼀再发⽣。在某个孩⼦⾝上,每当这个孩⼦重复练习这件⼯作后,都会流露出安详、满⾜的神情,就像是⼀个⼈做了⼀件⾮常快乐的事情⼀样。 7.意志⼒发展法则
要培养⼉童的意志⼒,成⼈必须⿎励他们针对⼀定的⽬标采取各种⾏动,并且努⼒达到⽬标。此时,成⼈应该只是在旁边监督,避免强制或者将⾃⼰的意志强加在⼉童⾝上。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孩⼦活泼好动,总是停不下来,看到什么都想摸⼀摸,碰⼀碰。他们喜欢去触摸事物、熟悉事物。这是⼉童意志发展的⼀种⾃发能⼒,成⼈应该根据孩⼦的需求诱发他的积极⾏为,更早地培养孩⼦意志⼒的形成。可是,有些成⼈对于⼉童的这种⾃发性的活动往往给予训斥和⼲涉。
例如,当孩⼦想触摸周围的事物时,成⼈则说:“别碰!”当孩⼦到处乱跑时,成⼈则说:“别跑,别摔倒了!”当孩⼦注意⼒集中在做某件事时,成⼈则不断地过来打扰。成⼈对孩⼦原始冲动的任意⼲扰,⽆疑把孩⼦即将发展的意志⼒扼杀在了摇篮⾥。
蒙特梭利博⼠认为,⽤成⼈的意志代替⼉童的意志,不让孩⼦动,即使让他动也是替孩⼦作主选择,使孩⼦失掉了意志锻炼的机会。可见,成⼈给⼉童的成长设置障碍物,阻碍了⼉童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培养⼉童意志⼒发展过程中,成⼈不要给予过多的⼲涉,⽽是要彻底地扫除这些障碍,把⼉童从成⼈的禁锢和⼲涉中真正解放出来。 8.智能发展法则
蒙特梭利博⼠认为,⼉童智⼒发展始于意识和实际环境的差异。幼⼉通过⾃⼰的感官来获得这些差异,并将差异在脑海中形成⼀个有次序的组合。例如,在智⼒萌芽阶段的婴⼉期,幼⼉开始发现环境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当第⼀次触摸到烫的东西,婴⼉感觉到烫,到第⼆次产⽣烫的知觉,这就在头脑中有了智能的发展。
在⼉童智能形成的过程中,感官教育是⼉童学习的渠道。⼉童通过感官获得直接经验,由经验的积累转化为知识,从概念(抽象)→半具体→半抽象→抽象,即先以抽象的概念为前提,再使之具体化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于是孩⼦就能由不断地接触“被具体化的抽象”⽽了解事物属性的本质,并对迅速辨别其属性感兴趣。
蒙特梭利博⼠认为“⼈类来⾃于智⼒的东西⽆⼀不是来⾃于感觉器官”。3—6岁的孩⼦正处于感官敏感期,在此期间,感官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刺激,智能就会快速发展。
所以,必须对幼⼉进⾏系统的和多⽅⾯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这是幼⼉⾼级的智⼒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