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情感艺术

来源:哗拓教育
浅谈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艺术

——南宁电台彭翘

引子:2006年6月的27日凌晨的世界杯比赛中,在中国球迷面前听到这样的一个主持人的声音,他声嘶力竭地表达了自己在看球过程中作为一个意大利球迷的心声,可事后却没完没了地扯出了无数的争议,这究竟是一个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表达还是一个非专业上的错误?笔者将对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情感艺术做一些分析。

心理学把“情感”一词定义为需要为中介的,因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以某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也就是客观事物和个体需要之间所存在的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多元观念交融的时代。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更需要情感,爱情的甜蜜感,家庭的温馨感,事业的成就感,地位的荣誉感等,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是说情感的产生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意义重大,如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之即为消极的情感。情感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波动性和感染性。波动性是指对情感起伏变化,与认知不同,人对客观的认识相对比较稳定,而人的情感随着需要的满足程度不断变化。感染性是指情感对人感染,包括对自己,对他人,经常以同情、共鸣的形式体现出来。艺术创作贵在感情,节目主持人是与受众面对面地直接交流的,是心与心的真实碰撞,所以感情的作用更为显著。

一, 情感的生成

在播音学里,在主持人的艺术创作中,将心里情感作为一项基础研究,是因为情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新闻传媒中富有色彩的纽带,是主持艺术中一项主要表现行为。播音员播出的每一篇稿件,主持人所主持的每一档节目等,都在浓浓的感情色彩中进行和完成的。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性主要的表现形态。作为节目主持人要善于挖掘心灵,满足人们心灵深处的渴求与期盼。对人的价值肯定,对和平安宁和幸福美满的憧憬等都是情感的引发触媒。因为它所显示的是人们自身价值的一种最基本诉求,爱与恨,生与死始终都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如此种种都是我们情感沟通的纽带,要善于寻求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出发点,使节目在动情中运行。一般来说,情感活动越强烈节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当然这种情感是建立在自然流畅的基础之上的。

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表现上,人们很容易感觉到他们情绪的高低起伏,比如会说某某特有感情,某某特木讷;某某从小就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某某从小就那么冷漠等等。心理学通常认为,“情绪状态在力量上随着年龄而提高,并且这种力量极大地应归因于肾上腺素的影响。”

在传统的播音教学中,要求播音员在播读稿件时要学会演员的“内心视象”的情感调动,要会把文字中描绘的场景,通过联系和想像在自己心中形成图像感。

因此,播音主持艺术需要内心体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需要凭借着经历、知识、修养等来调动想像、联想等内心活动来丰富充实自己的感受,并且还要将这种感受在理解、思索体验的深度上去提炼、凝聚,由此构成我们追寻的感情色彩。

许多主持人爱用“煽情”一词,其实事先把自己要“煽情”的意念用这一口头禅表示出来后,就缺少隐蔽性了,情感的生成也会概念化,虚拟化。许多电台、电视台都有爱心大救助之类的节目,开始时,主持人痛说苦难;中间段,捐款助物;结束段,主持人和当事人一片感激。至于广播电视节目该不该炒作这类的新闻事件,我们姑且不论。从主持人调动自己和受众的情绪中,从主持人就其事情的情感生成中,我们可以做些理论上的探讨。

有位主持人被感动,坚持要连续做几期节目,帮一个贫困学生募捐。女学生写的一封信让这位主持人在话筒前竟泣不成声。事后她解释到,我没办法不流泪,我当年和这女学生一样,为了把高中读完,为了交付昂贵的学费,什么苦都受过了,什么气都受了,她如今的感觉我最能理解,我知道怎么样把牙膏挤尽了再剪开,用得一丝不剩,我知道用不起卫生巾„„最受不了的是老爸老妈为了我付出那苦、那难。一想起这些我的心就酸楚楚的,我不是想故作同情状,我不过是想到了我自己。

还有倪萍的眼泪,那双曾经多次潮湿的大眼睛留给电视观众多少难忘的记忆。主持人的这种动情,是来自生活的感受和快速的丰富的联想。那位主持人自身经历让她从心灵深处感触到了那女学生信中的渴求,她的联想会使她那段苦涩的故事直接移位到了这位女大学生的信中。她可以很真实地想像出这位女学生自身的环境,女学生的种种想法和祈望。这种联想和想像是她情真意切的“源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使受众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节目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二, 情感的焕发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显示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接受客观事物刺激后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与人的活动、需要、要求以至理想,也就是说“它要针对对象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所以它表现为对待客观对象的一定的主观态度。”所以,这种情感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都存在着差异。

在主持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表现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持人节目的成败。表现力的强和弱尽管是在节目语境中表现的,但其个性的情感焕发程度还是最终体现着个性的情感素质,展示着情感风采。

我们常听到有的主持人怨恨自己,怎么感情就出不来呢,按照想像、联想的说法,按照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可以把这篇文章怎么播,这档节目怎么主持,甚至将感情如何分配、调度、使用说得头头是道,但一经自己“上口”,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其中的因素是很多的,情感的生成和存在不过是主持人情感表现的一个基础,只有将它焕发出来并深化下去,才能解决出不来的问题,才是真的情感表达。在这里,情感的经历和积累是关键。这种积累也许是自身经历,也许被

艺术作品所感染,都可能被作为情绪记忆储存起来。在相同相近情感突然被感动时,会使内心深处相对应的情感活跃起来,从而带动其他思维运动。无论是感知也好,体味也好,在这种心里活动的过程中,最先活跃的仍然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因素。美国长于对电视观众进行心里研究的白 曼丽博士说:“文字,抽象的术语是被人脑的左半部吸收的,而形象的信息却是右半脑来接受„„实验证明,形象的东西音乐、愤怒、微笑都比较直接的,更快的为人所接受。” 主持人情感的焕发过程往往并不完全凭借文字,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常常借助的是画面、现成观众、嘉宾等整体因素,主观意识,客观环境更为明显。在刺激点和情绪记忆的梳理中要比广播节目主持人有更强的干扰性,也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情感世界,这样把握起来应该说亦难亦易。难在情感的生成与焕发要全靠自己的调控,期间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可知因素;易在借助客观环境容易激发情感意识。

不管是情感的生成期,还是焕发期,是排列递进的,不是整体的爆发。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那种爱发脾气的人,那种遇事就火冒三丈急性子的人,他们情感的焕发过程虽然显得快捷,但也离不开生成期的酝酿过程,只不过酝酿的潜伏期比较短,加之长期失控,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演员的情感变化之快也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只不过他们能对环境的制约进行有机的调控。 三.情感的幽默与现实

情感,它之所以能够让你有感触,令你着迷,因为它的表现形态是感性的。这种”表现形态当然也包括着诙谐幽默的元素,幽默是生活艺术中一种特殊的喜剧因素,又是能在生活和艺术中表达再现喜剧元素的一种魅力,情感中的幽默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根源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它通过对美的肯定对丑的嘲讽两种不同质的情感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境地。促使受众直接的领悟到主持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概念和态度,从而产生一种会心微笑的特殊审美效果,使受众在欢笑中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某种政治理念与文化信息,减少了受众原来所持有的逆反心理,从而使节目的感染力得到增强。

情感艺术虽然具有极大的魅力和说服力,但它毕竟是基于人类的感情,而人的感情是最复杂而又最容易变化的,要想真正使感情诉求在节目中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就是客观的现实社会原则。感情的引发是以现实为基础以现实为参照的,但又不满足于现实而表达理想之情。同样,这种激情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受众不是一个任意施加影响的消极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要求、信念、定势和意向,有着判断是非标准的积极客体。他们的是非观完全是根据自己要求的价值标准加于摄取或排斥的。所以抒真情是节目主持人表达情感艺术的生命,是赢得受众的本质力量。特别是在中国这么一个“情为上”的国度里,这一点尤为重要。 四.情感的真伪

美国传播学研究者霍夫兰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组成。“认

知”是态度的基础,但在态度中起关键性、支配性作用的是“情感”成分,许多态度是感情用事的产物。同时传播学研究者在进行效果研究时发现,在对受众进行劝服,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远不及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动人的情绪来得快。正如施拉姆实验所证实的:“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好的播音主持人在心理情感运用上很有艺术性、感召力和魅力感。我国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在吉林台录制《把一切献给党》长篇报告文学时,他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将战争的硝烟、战士的热血、人生追求,——写真般地重新刻录出来。他播音创作的基本原则:要用情播。他很主张以情带声,没有情的声音是立不住的,是传不远,是打动不了人的。他十分注意分析理解稿件中先进人物的本质特性,说自己调动情绪的秘诀是播英雄,学英雄,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恨人物所恨,爱人物所爱,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些都是原生态人和事的情景再现。我们所讲的所谓生活的原生态,实际上是若干个生活细节的连续和相加。成功的人物或事件的刻画细节往往是一笔笔生动的线条。好的细节,成功的细节,不仅仅形象逼真更包含饱满的情感因素,使受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富有个性的张力,富有情感的细节,不仅存在于生活出现变化的那一时刻,更多的是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节目主持人只有深入到生活的长河中,才能够采撷到充满情感的浪花。齐越先生的播读情感是十分真挚的,所以他播读的许多人物通讯,堪称情景交融,情真意切的典范。 情感色彩虽富有时代性,但其演进的规律是相同的,老一代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主持感人至深者都是一个“情”字。我们常说的情绪要饱满,要积极等,都是意在情感心理的素质上。学习别人的情感表现,实则学的应是情感心理的良好素质及优秀技巧。有人觉得自己主持节目时不如人家热情,不够激情,于是就拼命地去激动,去热情,去学习人家的腔调,学习人家的一招一式。但由于没能挖掘出为什么热情,为什么激动,不少以学来的各式表情都不会自然美观,并且虚假的成分会占很大的比例。 主持人创作中的情感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创作主体的态度。只有真诚的,认真的、科学的、艺术创作,才能为情感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情感的行进铺设顺畅和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1.《主持人的创作艺术》景光,吉林大学出版社 2.《初识主持人》王维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节目主持人概论》李元授 廖声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基础心里学》 梁建宁,高等教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