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来源:哗拓教育
15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祖国的壮美河山。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 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美景图片)

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多媒体课件出示诗人杨万里的生平介绍)

(4)理解诗题。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①学习“晓”。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 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课件出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

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课件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

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

(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

课件出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

(1)品荷之多。

①“接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能用几个词说一说荷叶的多吗? ②指导朗读:满湖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一眼望不到边,仿佛与天相连。远远望去,绿得让人心旷神怡,绿得让人陶醉。

③指名读、小组读。 (2)品花之艳。

①早晨的太阳是怎样的?在明媚的阳光下,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 ②指导朗读:读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的荷花的红艳。 (3)品人之情。

①诗中哪个词表达出诗人对六月西湖景色的情有独钟?

想一想“毕竟”这个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赞美、喜爱、愉快) ②指导朗读:读出心情的愉快与对美景的赞美之情。

2

四、入情入境,读中悟情

1.配乐诵读: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谁来试着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呢?

2.编写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了古时候,我,就是杨万里……(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我来到西子湖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美景)”

3.朗读背诵。

(1)指导朗读:读出美景,读出愉悦之情。 (2)朗读评价,让诗情融入学生的朗读中。 (3)引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绝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同学们,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黄鹂、白鹭、雪山、小船、柳树)

2.介绍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就在这里生活。

3.一天,诗人坐在家中向外望去,被外面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提笔写下了这首古诗。(板书课题,相机指导“绝”字的写法)

二、初读古诗,识字写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结合插图,学生认读生字和多音字。 (1)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黄鹂 鸣唱 一行 西岭 停泊

(2)结合图片,学生认读识记词语,读准多音字“行”,相机理解“泊”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3.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把每句诗读流利。

4.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3

5.指导写字。

分类比较,指导书写“吴、含、岭”。

(1)课件出示“吴、含”,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2)教师范写,相机指导。

(3)出示“岭”,将“岭”和“含”做比较,“含”字上边是“今”,“岭”字右边是“令”,分辨清楚有点和无点。另要强调“山”作偏旁时竖折要斜。

(4)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展示讲评。 三、图文结合,想象画面

1.出示诗句,指名找出前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课件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学生自读,试着动笔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师生交流,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理解诗意。

(1)通过“鸣”字启发学生想象黄鹂快乐鸣唱,歌声动听的情景。 (2)提问:天空中的白鹭是怎么飞翔的?

通过“上”字引导学生感受白鹭飞得高远,姿态优美的情景。 (3)学生带着体会读诗句。 3.感受诗中的色彩美。

(1)教师引导: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几种色彩。(教师相机板书,将表示色彩的词加上横线)

(2)教师引导:这么多色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感受朗读。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想象画面。

引语:诗句中藏着优美的图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5.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看到的画面。先同桌之间互相说,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

引语:诗中藏着的这幅色彩艳丽、充满活力的春天美景图,是多么美丽、自然的一幅画啊!诗人很喜欢这道风景,你们喜欢吗?用朗读表达自己的这种喜爱吧!

四、借助图片,突破难点

1.学生自读后两句诗,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读不懂?和同学交流。 课件出示: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全班交流,相机理解难点。

4

(1)西岭雪山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出示图片,看看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美景的?(诗人坐在屋内从窗户向外看)

(2)引导理解:西岭雪山被包含在窗框之中,像画框中镶嵌着一幅壮美雪山图。

(3)图文结合,提问:这些停泊着的船要到哪里去?相机讲解东吴离成都很远。

(4)理解“万里”和“千秋”。顺接上个环节,问:东吴离诗人居住的地方是不是真的有一万里远呢?

课件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回顾体会“三千尺”“落九天”夸张的写法。

②结合诗句理解“千秋”和“万里”: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从成都到东吴时间久、路途远。顺势引导学生了解夸张是古代诗人在写诗词时常用的手法,以后读古诗时会经常遇到。

3.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1)学生自读。引语:这首诗前两句相对,后两句相对,读起来可好听了。 (2)指名读,师生对读。 (3)引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背诵《绝句》 板书设计:

15古诗二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六月 风光:不同 莲叶:无穷碧 荷花:别样红

绝句 黄鹂鸣翠柳 白鹭上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5

16雷雨

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字,正确读写“雷雨、乌云”等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运用的妙处,并抄写句子。

4.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以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景象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能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词 1-3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出示视频,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刮风下雨、打雷闪电的视频)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雷雨》。(板书课题) 3.指导书写“雷”字。

(1)说说“雷”这个字该怎么写。

(2)教师范写并提示重点:“雷”是上下结构,上宽下窄;雨字头第三笔是横钩。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对照生字表圈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注自然段序号。

2.读准字音。

(1)同桌合作认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注意及时纠正错误。

6

(2)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蝉鸣 垂下 压下 迎面扑来 注意读准翘舌音“垂、蝉”。

3.巧记字形: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教师相机指导。 (1)熟字加偏旁:扌+卜=扑 (2)借助图片:蝉 (3)动作识记:压 三、朗读课文,梳理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哪些自然段写的是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学生交流后相机出示课件)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出了哪些不同的景象?

3.梳理脉络: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这场雷雨的。你能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

先……接着……最后……

4.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有何不同?读读课文。 四、理解感受,雷雨前景象

1.默读第1~3自然段,作者在雷雨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师生交流:读读雷雨前的场景,圈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1)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件出示:

乌云 叶子 树枝 蜘蛛 闪电 雷声 (2)学生交流。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第1句话。

(2)正音:“压下来、垂下来”中的“来”读轻声。

(3)理解“压”:瞧,图片中的乌云很多,云层又厚又低,就叫“压”。 (课件出示乌云低压图片) (4)学生演示“压”的动作。

(5)指导朗读:看着这样的天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6)指名说,指导朗读。 4.指导书写“压”。

(1)书写“压”这个字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7

(2)指名说。“压”是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点写在“土”字里。 (3)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5.感受“闷热”。

(1)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雷雨前的闷热? (2)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3)理解“一动不动”“一声也不出”。 (4)指导朗读。 6.学习第2自然段。

(1)雷雨前没有风,没有声音,好安静呀!忽然…… (2)忽然发生了什么?我们来读课文了解。 课件出示: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3)指名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理解“摆”:“摆”字写出了风很大。 (5)想象补白。 课件出示: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指名朗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①提问:你从哪里体会到蜘蛛心里的害怕? ②课件出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图片。

③引导学生对比理解:把“垂”字换成“落”或“掉”字,行不行? ④根据图片及生活经验选字填空。

(课件出示:稻谷、苹果树、落叶、兔子图片和句子) ⑤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垂”。

⑥识记“垂”。(课件出示“垂”的甲骨文,说说怎样识记)

⑦指导书写“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均等。 7.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并积累“越来越……”。 (1)提问:闪电、雷声有什么变化?

(2)词语积累:“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3)指导读好“越来越亮”“越来越响”。

(4)语言积累:你能用上“越来越……”说话吗? 课件出示:

8

天气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树叶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8.朗读第1~3自然段。

(1)听朗读,想象画面。认真听老师朗读第1~3自然段,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3)借助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4-8段 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 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

压力 蝉鸣 窗户 垂下来 扑过来

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背一背。

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

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 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

(2)学生交流:连用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 课件出示: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

(3)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

9

雨)

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

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象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

②理解“挂”。

(2)感受空气的变化。

仔细闻一闻,你仿佛闻到了什么? (3)感受小动物的变化。 课件出示: 蜘蛛又坐在网上。

①体会蜘蛛的心情: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

②对比体会“坐”,与“垂下来,逃走了”作对比,从而体会到“坐”字表达出的蜘蛛的心情。

(4)和雷雨前的景象对比朗读。 (5)试背第7~8自然段。 四、迁移表达,整体提升 1.学生借助板书,说一说变化。

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指名说。

2.朗读全文。

3.联系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雨。

你见过的雨是怎样的?试着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10

16雷雨

雷雨前:乌云 大风 闪电、雷雨 雷雨中:雨下起来 越下越大 渐渐小了 雷雨后:太阳 彩虹 蝉、蜘蛛、青蛙 池塘满了

11

板书设计: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教学目标:

1.认识“慌、辨”等13个生字,会写“指、针”等9个字,正确读写“野外、大自然”等14个词语。能积累“慌、辨”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稀、稠”等字的意思。 3.能说出课文里介绍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是怎样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 4.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大自然的奥秘,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导入课题 1.故事引入。

一群小朋友到野外去郊游,他们玩得可高兴了,可是走着走着,树林里的树越来越密,渐渐地,他们找不到集合的地点了……他们迷路了,大家非常着急。你们能想办法帮助他们吗?(组织学生交流)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它告诉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景物来辨别方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小节序号,并想想:课文讲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 2.检查自学情况。 (1)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

慌张 辨别 忠实 向导 一盏灯 永远 乱闯 碰上 稠密 稀少 沟渠 积雪

①同桌互读,相互正音。

②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并正音)

12

③全班齐读。 (2)认识指南针。

①什么是“指南针”?正音。(课件出示图片)

②指导书写“针”:“十”字的横穿插到金字旁的第二横和第三横中间,最后一笔为悬针竖,收笔比金字旁下端低。

③什么是“天然的指南针”?(课件出示图片) ④理解“天然”:指的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制造的。 ⑤课文讲了哪几种天然的指南针?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太阳 北极星 大树 积雪 三、提问设疑,小组研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想想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并相互讨论。 3.想一想,怎样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和雪辨别方向? 4.小组合作,试填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5.小组选代表,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小组汇报交流。 (2)教师相机指导。

6.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大自然中的几种“天然的指南针”,想一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词 课文主要内容解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旧知 1.词语积累。 课件出示:

野外 大自然 天然 指南针 帮助 方向 向导 指点 北极星 永远 黑夜 帮忙 特别 积雪 2.默读课文,说说如何利用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来辨别方向。

13

二、精品细读,解决疑难 1.太阳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1)思考: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①理解“向导”:引路的人,指点方向的人。 ②“忠实的向导”:可靠的指点方向的人。 ③出示多媒体课件,看“中午阳光树影图”。 (2)指导朗读。

(3)小结:晴天的中午,可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2.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

(1)人们把北极星比作什么?我们怎样利用它辨别方向?(课件展示,指导看“星象图”)

(2)指导朗读。

(3)小结:在黑夜里迷失方向时,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3.利用大树辨别方向。

(1)大树怎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它为什么能给我们指示方向?(因为朝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多,朝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少,所以才造成了大树枝叶的南稠北稀)

(2)借助图片,相机理解“稠”“稀”两个字。 (3)指导朗读,突出“稠、稀”“南、北”的对比。 (4)小结:阴雨天,大树枝叶的稠密可以指示方向。 4.积雪指示方向。

(1)结合图片理解“沟渠”。

(2)严冬时,积雪怎么为我们指示方向?(沟渠南面因为有遮挡,阳光照射时间比北面少,所以沟渠南面的雪化得慢一些。因此,雪化得快的一面是北方,雪化得慢的一面是南方)

(3)指导朗读。

(4)小结:大雪天积雪融化得快与慢能指示方向。

5.总结:课文介绍了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如何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告诉我们即使没有指南针,我们也能通过太阳、北极星、大树和积雪来分清东南西北,因为它们就是“天然的指南针”。

课件出示:

中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是(南)方,地上的树影指着(北)方。 夜晚,我们可以看看星星,北极星所在的一方就是(北)方。

在阴雨天里,我们可以看大树,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

14

冬天下雪时,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那边是(北)方,化得慢的那边是(南)方。

三、认真观察,指导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边认读,边观察字形。 2.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重点指导。

(1)导:上面是“巳”,与第一笔相连,不要写成“已”。第四笔横写在横中线稍下一点。

(2)碰:石字旁写得小且靠上,右边的第一笔点要高于左边“石”的第一横。最后一横在“石”字的下面起笔。

(3)特:牛字旁最后一笔为提,第七笔横起笔穿插于牛字旁横和提的中间,第八笔横比第七笔横短,最后一点写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书写,师生共评。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拓展交流:除了文中的方法外,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 2.交流课后收集到的资料。

3.课件出示对应图片,引导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秋天的时候大雁往南飞,春天的时候大雁往北飞。

早晨,向日葵面向东方;中午,向日葵面向南方;傍晚,向日葵面向西方。 大树的年轮宽的一边朝南,密的一边朝北。因为南面生长比北面快。 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4.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1)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2)说说你的感受。

(3)教师小结:大自然有许多的奥秘等着同学们去发现呢!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多看书,多请教,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5.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你知道的“天然的指南针”告诉身边的人。

15

板书设计:

17要是你在野外里迷了路 中午:太阳(南)树影(北)

黑夜:北极星(北)

阴雨天:树叶稠(南)树叶稀(北)

雪天: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北)化得慢(南)

16

18、太空生活趣事多

教学目标:

1.认识“航、宇”等13个生字,会写“杯、失”等8个字,正确读写“太空、生活”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中的常识,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3.积累由“宇、航、员”拓展的3组词语,能初步体会每组词语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太空生活中的趣事,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词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走进“趣事”

1.图片激趣,引入趣事。(多媒体课件出示太空图片4张) (1)这是什么地方?预设: 生:太空、宇宙……

(2)今天有位客人到我们这里做客,看看他是谁?让我们和宇航员叔叔一起到太空旅行好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杨利伟叔叔身着宇航服凯旋的照片) 2.学生齐读课题。 3.了解设问,感触趣事。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导了解设问句。

提示:设问自问自答,暗设悬念,引出话题。 (3)指导朗读。

提示:朗读时,要抓住“怎样”“吗”,读出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之意。“挺”要读得稍重,强调特别有趣。

(4)认读“航天员”。

借助图片加强对“航”字的理解记忆。(课件出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图片) 二、再读课文,梳理“趣事” 1.自由读文,了解趣事。

17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识字写字,感知趣事。

(1)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自主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2)通过指名读的方式读这些词语。应注意:“生”是后鼻音,另外要特别注意区分“浴、容”两个字,不要混淆它们的读音。

(3)请学生对生字进行偏旁归类。

提示:“宇、宙、密”都是宝盖;“杯、桶”都是木字旁;“稳”是禾木旁。 (4)学生齐读词语。

①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摘掉小帽子你还会读吗? ②出示生字小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③交流识记生字:你们是怎样来识记这些生字的呢? a.对比识记:“密”和“蜜”非常相似,但是下部区别很大。

b.想象识记:“固”字,我认为是有一个性格古板的人被禁锢在自己的老思想里了,所以是一个封闭的字。

(5)学生书写,教师点评。 3.整体把握,细数趣事。

(1)指名6位学生接力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有趣的事。(睡觉、走路、喝水、洗澡)

(2)发现方法:第2~5自然段结构相似,可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出有趣的事。

(3)小结:睡觉、走路、喝水、洗澡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去了太空会变成什么样呢?下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三.布置作业,巩固趣事。

课后,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在太空中有哪些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生字词 课文解读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感受“趣事” 1.扩词识记,回忆趣事。 (1)复习生字,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宝宝,这节课我们与它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

课件出示:

18

航——航空——航空公司

师:“航”字拉来了好朋友,组成了两个字和四个字的词语。你能帮帮其他的字宝宝吗?

课件出示:

宇 宙 稳 固 舱 杯 饮 件 题 密 浴 桶 (2)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请学生为生字扩词,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宙——宇宙——宇宙飞船 员——队员——少先队员

(3)联系生活扩词识记也是我们认识生字宝宝的一个好办法,以后我们要学会通过这个方法记忆生字新词。我们赶紧去看看课文吧。

2.朗读文段,感悟趣事。

(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2)交流识记生字“宇、宙”。

(3)站着睡觉和躺着睡觉是一样的感觉吗? ①学生交流。

②联系下文“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来理解。 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安稳觉”。

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航天员在太空睡觉的情景。(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4)句子训练: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航天员是怎么睡觉的。 课件出示:

航天员在太空睡觉,必须_______,不然______________。 (5)指导朗读本段。 ①指名读。

②评价:“一样”和“舒服”连在一起读;“不过”要读出变换的感觉,可稍作停顿。

(6)小结:这可真是有趣呀,但太空中还有哪些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第3~5自然段,说说在太空中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3.学法迁移,探究趣事。

(1)句式训练:请同学们运用下面的句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太空趣事。 课件出示:

宇航员在太空,必须___________,不然________________。 (2)学生交流。 ①走路的部分。

a.航天员在舱体里移动主要靠手臂。舱壁上安装了很多特制的扶手,航天员平时会用手抓住这些扶手或其他设施来稳定身体或移动。(课件出示航天员在

19

飞船里走路的图片)

b.引导学生通过动作“两人一组面对面伸直手臂双手相握,两人同时拉对方使自己向对方靠近”,体会手臂拉着身体移动的感觉。

c.播放航天员在飞船里走路的视频。(10秒) d.指导朗读。 ②喝水的部分。

a.航天员在太空中喝水必须使用一种带吸管的饮水袋,不然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课件出示航天员在太空中喝水的图片)

b.教学生字“杯、饮”。

c.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用普通杯子喝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进一步感受在太空生活的趣味。

d.播放航天员在太空中喝水的视频。(10秒) e.指导朗读。 ③洗澡的部分。

a.科研人员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淋浴室做成一个密封浴桶,在下边安装吸管,将喷头喷出来的水朝一个方向吸。(课件出示航天员在太空中洗澡的图片)

b.教学生字“件、题、密、浴、桶”。比较识记“浴”和“容”。 c.可用“我们平时洗澡非常容易,可在太空中为什么就变成大难题了呢”这一问题引入本段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前文进行理解,联系“即使把杯子倒过来,水也不会往下流”和“从喷头喷出的水总是漂浮在空中”等句子来体会洗澡的困难。

d.借助前面学过的内容理解“密封浴桶”。 e.播放航天员在太空中洗澡的视频。(10秒) f.指导朗读,读出趣味。 4.角色互换,感怀趣事。

(1)太空的生活在我们看来,是那么有趣,可是在航天员的眼里,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你们试想一下,如果你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会有什么感受?

(2)教师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航天员在地球上刻苦训练的图片) (3)展开多种句式的说话训练。 课件出示:

为了适应在太空中的生活,航天员必须___________,不然_________________。

二、寻找原因,总结延伸

20

1.寻找原因,解读趣事。

(1)太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我们到太空游玩一番,领略了那么多新鲜有趣而又奇特的太空生活,太令人难忘了。现在,你有没有什么疑惑?

①学生提出质疑。 ②小组交流讨论。

(2)了解失重。(课件展示失重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2.总结延伸,拓展趣事。

(1)你们还知道在太空中生活的其他趣事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资料。 课件出示:

杨利伟叔叔介绍说,他飞行的时候穿了一个尿不湿,后来有些航天员也是这样做的。神舟飞船上虽然有个人卫生装置,但是在最初的飞行阶段是不能去的,也就是说,航天员要在飞船变轨之后,才能把轨道舱舱盖打开进入,进行个人的卫生处理。在这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有需求,就可以在尿不湿上处理。

(4)接下来就让我们再一起去太空看看吧!(播放太空视频的课件) 三、认真观察,指导生字 1.生字指导,书写之趣。 以“容”和“浴”为例。

(1)观察交流: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有什么异同? (2)学生交流。 (3)教师范写。

提示:这两个字都含有“谷”这个字,但是所处的位置不相同。“容”的偏旁是宝盖,上下结构;“浴”的偏旁是三点水,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个别点评,展示优秀书写示例,出示问题书写示例,并纠正。 2.布置作业,延伸趣事。

(1)查一查:到图书馆查找有关太空知识的书籍。

(2)画一画: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 (3)写一写:想象自己在太空中会发生哪些趣事。以“我在太空的一天”为题写一段话

21

板书设计:

18太空生活趣事多 太空生活很有趣

睡觉(站、固定)、移动(手臂)、 喝水(用吸管)、洗澡(特殊浴桶、免洗湿巾)

太空生活真有趣

22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场所名称识字,认识“博、馆”等9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含、迎、留”这3个容易多写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敬”这3个结构易写错的字,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3.朗读例文,能感受提问的不同角度,能仿照例子,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写下来。

4.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5.能背诵古诗《悯农》(其一)。

6.自主阅读《最大的“书”》,感受川川的勤学好问,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语境猜测词语的意思。

2.能展示如何参与建立和管理班级图书角,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识字加油站 字词句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识字加油站

1.你们去过这些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些场所名称。 课件出示:

bó ɡuǎn lǎn jì yù 博物馆 展览馆 科技馆 体育馆

2.去过的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这些地方有哪些设施。

3.出示“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体育馆”这些场所的图片,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些场所的功能。

4.课件出示生字“博、馆、览、技、育”,边观察边引导学生认识这几个生字。

5.引导识记:“博”和“馆”是左右结构的字,“览”和“育”是上下结构的字。“览”不能读成“nǎn”。

6.你还知道哪些馆? (1)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23

(2)结合语境识记“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水族馆、图书馆。 7.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研究所、派出所、哨所、诊所”,认识生字“研、究、哨、诊”。

二、字词句运用 1.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含、迎、留”,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田字格出示:含、迎、留)

(2)学生交流,互相提醒。 (3)教师引导。

①“含”由“今”和“口”组成,上面不能写成“令”。 ②“迎”的中间部分要注意没有一撇。 ③“留”的上半部分有点,千万不能漏掉。 (4)学生动手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

(5)观察“荡、满、敬”,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这三个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田字格出示生字:荡、满、敬)

(6)学生交流汇报。 (7)老师提醒。

①“荡”是上窄下宽的字,下面的“汤”要写得宽大舒展。 ②“满”是左窄右宽的字,书写时要注意把右面写得饱满些。

③“敬”是左宽右窄的字,左边的“苟”略带斜度,右边的“攵”捺舒展,稳住重心。

(8)学生动手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 2.学会理解词语的方法。

(1)课件出示字词句运用中的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 (2)猜猜带点词语的意思。

(3)分小组讨论怎样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是啊,我们可以借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也可以联系上下文中有关联的熟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6)运用方法,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有的同学的字写得很工整,有的却很潦草。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一定要镇定。 三、布置作业

熟读识字加油站和字词句运用

2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吗?你们知道为什么下雨后天上会挂着彩虹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吧!

二.读一读,说一说。

(1)自读例文,比较理解:边读边圈画句子中的“为什么、哪儿、谁、怎么”等疑问词,比较疑问词在句子中的位置。

(2)学生交流自己找的疑问词,并说说它们在句中的位置。 三.说一说,写一写。

(1)读了这些问题,你心中还有其他的疑问吗?

(2)在小组里将你的“问号”与你的组员进行讨论。(课件出示图片) 预设:①夏天的草叶上为什么会出现露珠? ②为什么狗的鼻子最灵敏? ③弯弯的月亮是怎么变圆的? ④树叶黄了为什么要落下来?

(3)小组成员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

(4)写一写:把你心中的“问号”写下来,制成卡片,用上“怎么、谁、什么、在哪里”等疑问词。

①学生写自己的发现或收获,可以是简单的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 ②老师巡视指导。 ③同学交流汇报。

④老师评一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

(5)总结:大自然是那么神奇,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我们先将自己的疑问写下,今后要留心观察,从而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

四、布置作业

写一写:把你心中的“问号”写下来,制成卡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展示台 日积月累 教学过程: 一、展示台 1.谈话引入。

25

(1)谈话导入:在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中,我们共同制订了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公约,有了这个图书管理公约以后,借阅图书是不是比以前更方便了呢?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展示台。

(1)学生分小组交流,我们班的图书角都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①学生先观察班级图书角。 ②分小组交流。

③老师巡视,引导学生有话可说。 (2)分小组进行汇报。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①我们制订了“图书借阅公约”。

②我们班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便于寻找。

③我们班的图书都有编号,借了以后便于归还,也便于登记和摆放。 ④我们班的图书有专门的同学负责管理。 ⑤大家都很爱借阅图书。

⑥有部分同学不爱惜图书,在书中随意涂画。 (4)指名读“图书借阅公约”。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图片,仔细观察,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2.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悯农》(其一)读通、读顺。 3.指名读,相机正音。

(1)“粟”是平舌音;“农”是鼻音;“种”读四声。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4.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让学生读古诗,对读不准的地方及时提醒和纠正。 (2)结合插图,了解古诗大意。重点理解“一粒粟”和“万颗子”。 (3)回顾古诗《悯农》(其二),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 5.同桌之间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 6.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7.指导朗读,并背诵。 8.拓展延伸。

听了你们的朗诵,老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那么当你面对农民辛勤劳动换来的粮食时,你想对大家、对自己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26

背诵日积月累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我爱阅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提问。

1、(出示一本书)同学们,这是一本——书。(板书:书) 2、老师知道大家都喜爱读书,你们能说说读书的好处吗?

3、是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读书中能学知识、长才干。今天,老师将要带大家读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补充课题:最大的“书”)齐读课题。

4、老师想问问,你第一次看到课题的时候,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最大的书是什么?为什么“书”这个字要加引号?这本书有什么用?为什么叫最大的书?这本书是什么样的?

二.自主学习,感知神奇。

1、打开课本,带着刚才的疑问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自主阅读,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交流。

①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

②“书”中的文字是什么?“图画”又是指什么? ③“岩石书”里有哪些知识? ④读“岩石书”有什么用? 三.品味“书本”,感知经历。

1、默读第1~4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岩石就是书? 2、指名交流。 3、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还有什么原因让人们把岩石当成书?默读第5~10自然段。 5、岩石上除了字,还有什么? ①指名朗读。

②闭眼想象:这个地方曾经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 ③指导朗读。

6、读岩石这本书有什么用?

理解“刨根问底”:像川川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个不停,非要把事情弄清楚、明白就叫“刨根问底”。

四.整体回顾,总结延伸。

27

(1)你现在明白为什么说岩石是书了吗?

(2)你们想不想像地质勘探员叔叔一样,读懂这本最大的“书”呢?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推荐一本书,帮助你们读懂充满智慧的岩石。

(课件出示推荐书目:《岩石如此活泼》)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20分钟以上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