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参赛课程教学大纲(简要信息表)
课程名称 上课对象 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与贸上课年级 易 课程类型 先修课程 选用教材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刘似臣,卜伟等主编.国际贸易.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2015级 学分/周学时 3/3 主要参考书 1.蒋琴儿,陈永富 主编.国际贸易概论.第二版.出版社地点: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张建辉 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一版.出版社地点: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海闻、林德特、王新奎 主编.国际贸易.第三版.出版社地点: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不少于300字) (一)课程性质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某些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它是国际经贸类专业必修的主要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国际贸易实务的操作流程为主线,将国际贸易实务所要掌握的理论内容分解设计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按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上机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国际贸易理论、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学会说明和解决当前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掌握我国涉外贸易工作方针、政策和做法;掌握国际贸易与国内经济的相互联系,为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奠定业务理论基础。 (三)课程任务 本课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以开放的视角研究国家间贸易和要素流动的动因、国际分工、世界市场、利益分配、国家政策等问题。要求学生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要求,
1
从实践和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热点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把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具有分析和解决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分析和编写报告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不少于500字) 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后习题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要求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对国际贸易学中的一些主要现象、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国际贸易学的整体体系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日后将从事对外经济活动的学生,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专业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本课程的重点是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含义及效应,课程的深广度表现在融汇经济理论和对国际贸易现实的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具体能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统计指标; 2.理解主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结论; 3.理解国际贸易政策含义和类型,掌握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国际贸易政策的倾向与特点; 4.了解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措施和各种鼓励出口措施的基本内容; 5.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各种组织形式基本内容; 6.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7.了解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三、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章或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主要内容 导论(课时:) 国际贸易的作用 国际分工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价格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 国际贸易促进 2
学时安排 4课时 6课时 4课时 4课时 2课时 4课时 4课时 2课时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实验一 实验二 关税 非关税壁垒 国际服务贸易 价格核算与发盘 接受和签订出口合同 4课时 4课时 2课时 4课时 4课时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成绩评价方式为:其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作业占20%,考勤占10%,课堂表现占10%)。 五、面向专业:经济管理类本科生 六、其它信息:无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