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
小时候,我很寂寞。爸爸在南京尚未调回上海,姐姐上学,阿姨在厨房烧饭,妈妈呢,则在小房间里,把门关得很严,不知道在干什么。我觉得这样无视我的存在,完全是不应该的。当我玩腻了一切玩具以后,便敲起小房间的门,要求进去。必须使劲地敲,门才会打开,因为妈妈耳朵塞着两团棉花,轻了听不见。开了门,妈妈厉声问道:“你要干什么?”
“我,我要„„”我自己也说不上来究竟是要什么。“我要一粒糖,或者一块饼干。”
妈妈恼火地说:“你把我的思路打断了。”
我撅着嘴,心里是一样的恼火,思路是什么?难道比我的寂寞还重要! “我的思路,断了!你知道吗?好,我给你三粒糖,时针走到这里,吃一粒;走
到这里,吃第二粒„„不许再敲门了。”
我不知道这思路是什么,竟然需要插上门,用棉花堵起耳朵,需要把我牺牲掉来保卫它,我自以为自己对于妈妈是极重要的。我心里是又生气又委屈又莫名其妙!
后来,我长大了,长得很大,自以为有了些阅历,又自以为有了些见解,于是大着胆子拿起笔来写东西了。
当脑子里火花般闪过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会在半夜从床上翻身坐起,拖过一张纸,或者丢下手里的工作,在办公室抽屉里匆匆记下几字;当那闪念清晰起来,像一条连绵的小溪那样不断地流淌起来,我便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忘了自身的存在,忘了身外的一切;有时候,那思绪会像一条小船那样搁浅,于是我坐立不宁,心情烦躁,无缘无故地发火,一下子得罪了很多人;待到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我看着谁都可亲,看着什么都可爱,世界多么好啊,而自己,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长大了,我懂了,这就是思路。这是条折磨人的路,又是充满欢乐的路,这么苦苦而又甜甜地走着这路,究竟是为什么?似乎只是为了“使一种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存在的”。 1、看拼音写词语。
chú fáng gē qiǎn jì mò xī shēng ( )( )( )( )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莫( )其妙 ( )立不安 无( )无故 ( )回路转 ( )然开朗 连( )不绝 3、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 (2)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 4、说说文中第五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1)“我”长大以后,在创作中亲身体验到了思路产生时的兴奋与快感。当思
路刚出现时,像__________________;这时的“我”会__________________;当思路逐渐清晰时,像__________________,这时的“我”__________________。
(2)“使一种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存在的”一句中,“可存在也可不
存在
的东西”是__________________;“使一种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东西变为存在 的”过程便是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6、回答问题。
(1)妈妈为什么把耳朵塞上棉花,还不许“我”打扰她?妈妈在小房间里干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思路阻塞时,“我”的心情怎样?当思路畅通时,“我”的心情又怎样?
两相对比可以看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思路“是条折磨人的路,有时充满欢乐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