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15期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17.07.010 基于CFD技术优化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注氮参数 刘 剑,赵 垒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生产处,山西长治046204) 摘要:研究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气体流场运移规律对有效预防自然发火、提高煤矿火灾事故防治水平具有 重要意义。借助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软件,模拟李阳矿15103综放工作面注氮前后 采空区二、三维流场氧气分布规律,分析不同位置注氮对采空区内氧气的运移规律的影响,得出在工作面 后150~200 m的范围内注氮可以达到较好的惰化采空区效果。 关键词:CFD数值软件;采空区;防灭火;注氮 中图分类号:TD75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17)07 0029.03 防治采空区自然发火和预防采空区瓦斯事故的 垮塌下来的破碎顶板趋于压实,漏风减少,缺少供氧 条件,遗煤处于窒息状态,自然发火现象不会在窒息 关键技术是掌握采空区气体的分布和运移规 律¨ J。氮气惰化是防止采空区氧气积聚及遗煤自 燃、降低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CFD模拟研究是一种运用流体力学方程通过计算 机求解所研究流场内气体状态的数值解法 ,运 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机运算,对流体相关问题进行 数值实验,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研究和分析各种流体 问题的方法。为了提高李阳矿15103综放工作面采 空区的注氮效果,对采空区注氮前氧气的分布规律, 带内进行 ]。“三带”的划分依据:氧气浓度大于 18%为冷却带,氧气浓度7%~18%为氧化带,窒息 带以氧浓度小于7%为主指标 j。基于CFD模拟 软件,分析了15103综放工作面推进至500 m位置 时采空区氧气分布规律。 2.1流体模型构建原理 CFD模拟研究是通过流体控制方程描述所研 究的流场的一种数值解法 ]。纳维叶一斯托克斯 方程是进行CFD模拟采空区气体分布规律的流体 力学基础,由用来描述流体守恒定律的计算公式构 成。该方程表述为: 塑+ at c3xj 进行了CFD数值模拟。 1工作面概况 李阳矿为高瓦斯矿井,15号煤最短发火期为6 个月,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结果为容易自燃,煤尘具 :0 f1) 有爆炸性。15103工作面属于15号煤层的一采区, 工作面走向长度l 375.65 m,倾斜长度230.5 111,地 P垫+p 一+p“ :一亚+ axi 一 + +j 一+pu axi :(2) z 一 层为走向近似东西倾向北的单斜构造,倾角2~6。, 为单u的通风系统,在15号煤层顶板稳定岩层中 布置高抽巷抽采采空区瓦斯。 P 鲤+ +— (3)式中:t为时间; 为空间位置;/Z为速度;P为 2建立采空区气体运移模型 从工作面至采空区深部,依据氧浓度含量的不 同划分为冷却带、氧化带、窒息带。“冷却带”内遗 煤由于工作面漏风等原因导致蓄热不足,无法进行 密度;p为压力;H为全焓(热函); 为粘力张量; q为热流量。 把采空区内冒落体形成的结构抽象成多孔介 质,气体在其中运移遵循质量和动量守恒。气体动 量守恒方程表达为: 激烈氧化,很少发生自燃现象。“冷却带”向采空区 深部延伸一定距离为“氧化带”,该区域有一定的供 氧裂隙,具备自然发火的供氧和蓄热条件,此环境会 加速煤的氧化反应,有可能发生自燃现象。“氧化 带”之后为“窒息带”,此区域由于距离工作面过远, 缶( )+未( )= 一 a + a + … +.s ‘ (4)、 式中:S 是多孔介质中的动量损失源,由粘性和惯 收稿日期:2017432-06 作者简介:刘剑(1987一),男,山西长治人,助理工程师,从事生产技术工作。 29 2017耳7月 刘 剑等:基于CFD技术优化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注氮参数 第26卷第7期 性损失两部分组成: 1 切眼附近狭小区段。由于采煤生产向前推进,垮落 +0.5C2pv l l (5) 带碎石逐渐压实,采空区深部氧气含量随之减少。 沿工作面采空区两侧,尤其是回风侧,工作面风压对 采空区气体分布的影响在工作面后80—100 m后逐 s : U 式中: 为采空区渗透率,c 为惯性阻力系数。 同时,采空区气体运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连 续性方程: 塑+ Ot axi :S ‘‘ (6) 式中:Js 表示从采空区流出到单相连续介质的 瓦斯量 。 渐减弱,同时由于高抽巷卸压及瓦斯抽采的影响,工 作面向高抽巷漏风明显,增加了富氧区沿回风侧的 扩展范围。由模拟结果可见,防止采空区遗煤自燃 的关键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氮气注入点,压缩采空区 内富氧区的空间分布范围,尤其是采空区两侧。 借助Fluent软件建立1510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 氧气分布规律模型,并对Fluent软件进行再开发,考 虑了采空区应力一渗透率的变化关系,重新编写用 来计算采空区三维渗透率分布、动量损失源s 及采 空区瓦斯涌出量s 的C一子程序。建立的采空区 模型分为4个非均匀象限,工作面顶底板位置的不 同决定了模型的三维空间的不同,三维子程序利用 (a)工作面开采中期工作面 CFD模型几何特征 (b)工作面开采中期cFD模型的 计算网格方式 Fluent软件的外接接口同Fluent软件主程序一起完 成对采空区气体分布的模拟。 2.2工作面CFD模型及边界条件 图l工作面开采中期(推进500 m) 采空区几何模型和计算网格 氧气浓度,% 15103工作面配风量为3 200 m /rain,正常回 采期间瓦斯总涌出量为3O~40 m /min。表1为李 400m 300 nl 200 nl l00m 50m 阳矿1510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CFD模型参数。工 作面开采中期(推进500 m)采空区几何模型和计算 网格见图l。 表1 李阳矿15103综放工作面采空区CFD模型参数 模型参数 采空区尺寸 巷道尺寸 ——工作面 参数值 走向长500 m,倾斜长230.5 m。 5.3 m x 3.3 m 图2工作面开采中期,推进500 m采空区 氧气分布情况(没有注氮时) 图3和图4分别显示工作面后不同区域(50 m、 CFD模型尺寸 70 m——包括采空区上方垮落带55 m至 顶板和底板 底板下方l5 m 煤层倾角 通风系统 风量 100 m)、(150、200 m)注入氮气(流量2 500 m /h) 气 后采空区氧气分布情况(箭头所示为注氮点)及注 氮后自燃“三带”的空间分布比较。 度■— " 浓 誓_ " ¨9 鏊_■一 氧 B¨2~6。,工作面开采走向仰采,停采线高于 开切眼约30 m;回风巷(15103)低于进风 巷(2202)约1O~15 m。 “u”型 3 200 m’/min 采空区主要气体组分N2和O2 4h采空区惰化方式 2动步距400m j. ̄ 桑茬 / 移 300 N1 300 NI 2O0m 200|11■ l 0l1 n 50 n1 100 ■ 磷 2.3 CFD模拟结果 50 ■ 首先模拟在没有注氮时工作面采空区氧气分布 情况,如图2所示。模拟结果显示,在工作面推进至 距切眼500 m左右时,由于采空区垮落部分碎石逐 渐压实,采空区深部大部分区域氧气浓度在7%以 下,尤其是采空区中部及进风侧深部,采空区基本处 (a)饪虱点(50m 100m) (b)庄虱点(150m、200m) 图3工作面进风侧不同位置 向采空区注氮的惰化效果比较 模拟结果分析显示:在工作面后(50 m、100 m) 范围内注氮,注入的氮气在采空区冷却带滞留时间 于窒息带。 在工作面采空区没有注氮的情况下,富氧区主 要在工作面后100 m左右范围,采空区回风侧及开 30 短,很快随漏风流散,不能起到较好惰化采空区的作 用;在工作面后一定深度位置(100~150 m范围内) 注氮的惰化效果明显,注入的氮气滞留时间长,可以 2017年7月 刘 剑等:基于CFD技术优化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注氮参数 第26卷第7期 有效逐渐占据采空区的空隙空间,对采空区漏风 (氧气)起到向工作面方向的挤压作用,从而压缩了 氧化带的范围。可以看出,在工作面后(150、 200 m)的注氮惰化效果要好于工作面后(50 m、 100 rn),但是在采空区采用单点(即只在进风侧)注 氮,很难达到对整个采空区尤其是对处于低点的回 风侧很好的惰化效果。 面 3结语 通过CFD对李阳矿15103综放工作面的采空 区进行注氮前后气体运移规律的模拟,得出采空区 内氧气的分布规律,并对比分析不同注氮方案的作 用效果。 1) 在采空区没有注氮的情况下,随着工作面 推进,采空区逐渐压实,大部分区域氧气浓度在7% 以下,采空区基本处于窒息带,采空区富氧带主要在 工作面后100 m左右范围内; 2) 采空区注氮应在工作面后150~200 m范 围内进行,能达到很好惰化采空区的目的; l51 蔷度 % 3) 在总注氮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采空区两 (b)注氟点工作面后 (150m、200m) (a)注氮点工作面后 (50m、100m) 侧同时注氮要比单侧注氮有更明显的惰化效果。 珞●2 1 1 1 l l 9 7 5 9 7 5 3● 。 参考文献: [1] 时国庆,王德明,奚志林.基于FLUENT对采空区氧气 浓度场的数值模拟[J].煤炭科学技术,2009(6):76 —图4工作面进风侧不同位置 向采空区注氮后自燃“三带”的空间分布比较 在注氮总流量(2 500 ITi /h)相同的情况下,为 了对比从采空区后一侧与两侧注氮的不同效果,模 拟分别给出工作面(50 m、100 m)两侧不同位置采 空区氧气分布情况。图5可以看出:采空区两侧同 79. [2]刘含文,朱敏,肖森.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隐患 治理分析[J].中国煤炭,2008,34(8):103—105. [3] 王俊峰.煤地下自燃时覆岩中氡气运移规律及应用研 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4]王福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4. [5]傅德薰,马延文.计算流体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时注氮,可以达到明显的采空区惰化效果,与单侧注 氮相比富氧区大大减小,易于自然发火的区段基本 控制在工作面后50 m左右的狭窄地带。 氧气浓 300 [6] 王俊峰,邬剑明,靳钟铭.一种预测采空区内燃危险区 域的新方法——cFD技术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9 (11):1 483一l 488. - 20o l00m■ [7]周春山,徐毅,邬剑明.基于CFD的采空区氧气流 50 ■ ..1 场分析[J].中国煤炭,2009,35(I 1):93—95. (b)注氮点采空区后两侧(50 n 、 1oom)自燃“三带”空间分布 (a)注氮点采空区后 (50m、100m) [8] 梁子荣,王俊峰,吴玉国.黄白茨矿1293工作面采空 区“三带”的划分[J].中国煤炭,2008,34(11):70— 73. 图5采空区(50 m、100 m)范围内, 两侧同时注入氮气后采空区氧气分布 [9] 金龙哲,姚伟,张君.采空区瓦斯渗流规律的CFD 模拟[J].煤炭学报,2010(9):1 476—1 480. [10] 吴玉国,邬剑明,王俊峰.双u型通风系统综放开采 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J].煤炭学报,2011(10): l 704一】708. [责任编辑:常丽芳] 3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