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动员研究

来源:哗拓教育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动员研究

作者:上海大学 潘亚宁

来源:《南方论刊》 2020年第7期

潘亚宁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党和政府充分调动和整合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将整个社会联系起来相互合作的一个有效手段便是社会动员。在动员全体人民积极参与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以下三种因素相互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疫情防控中的动员机制;二、疫情防控中的动员方法;三、疫情防控中的动员平台。

【关键词】疫情防控;动员机制;动员方法;动员平台

“社会动员”这一术语是在“动员”一词的基础上延伸发展而来的。通过分析我国学者对社会动员的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对社会动员涵义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同度,即认为社会动员是具有缜密组织性、广泛参与性、明确导向性的社会活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总书记的领导下,社会各界迅速展开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界所罕见。正是党和政府有效运用了社会动员,才如此迅速地调动起全国人民参与战胜疫情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来讲,“社会动员”在此次疫情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疫情防控中的动员机制

(一)国家层面: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党的社会动员作为其独特的领导方式和鲜明的政治优势,是领导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总书记提出,“新中国7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1],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深刻地诠释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具体意义和内涵。因此,在“多元共治”的格局中,我们党要发挥统筹全局的领导优势,引导、规范社会公众的行为,凝聚社会力量,实现战胜疫情的既定目标。

1.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

*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2]。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加快发展,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各组织力量逐渐壮大,成为联系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中间桥梁。党中央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动员的过程中,尊重社会各组织的发展、运作规律,加强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使之成为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社会力量,有效发挥向社会表达党的意志的功能.

毛泽东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3]192。广大社会成员能否认同党的政治决策是党的社会动员能否发挥实效的重要依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立即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针对疫情制定相关决策,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科学指南,赢得了广大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2.社会各资源统筹整合、优化配置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际上也是打后勤保障战,所需资源的供需平衡是疫情防控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面对社会化引起的社会分化问题,党中央通过社会动员快速有效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整合.“在所有资源中,人是首要的资源,资源整合首先是人力资源的整合”[4]123-126,此次疫情中*总书记冲锋向前、亲自挂帅,统筹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与疫情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较量。其二,针对社会资源的分散性及不平衡性特征,结合湖北武汉等疫情重灾区的实际情况,党中央积极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各地区、各领域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社会层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总书记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为全国人民共同打赢这场阻击战注入了强大信心和能量,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推行全新“抗疫”政策,动员本区域相关人员积极落实工作,全力支持、多方位提供援助,汇聚起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1.各企业响应号召,履行社会责任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同阐释,周祖城认为企业责任包括经济、法律和道德责任,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一种综合责任[5]58-61。国外部分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用“三个中心圈”①来进行定义[6]34-39。此次疫情中,各企业领导按照所属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科学施策、统筹安排,在落实基本责任的基础上,延伸“抗疫”所需的综合责任。同时,各企业加强同其他企业的沟通、联系,形成各企业集思广益、共商疫情、多措并举、齐心协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社会局面。正确引导、积极配

合、发挥优势、全力抗击疫情使社会责任有了温度。

2.多方调运物资,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战“疫”不是湖北或武汉的单枪匹马,而是整个中国的“总体战”。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互助” “友爱”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成为社会动员的“隐形动员者”,呼吁全国人民和湖北武汉人民一起扛起了打赢这场人民战争的重任。“全国一家亲”的历史传统凝聚了全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各省市号召全省人民行动起来,从一批批医疗队的奔赴、医疗防护用品的大量捐赠到新鲜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不断供应,为战胜疫情、维护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物资保障和必胜信心。

3.高校等相关单位进行心理健康引导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令全国上下始料未及,*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民众中容易出现恐慌、猜疑的现象,对民众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高校等相关单位通过在线宣讲、“云论坛”等方式,鼓励、动员社会公众了解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疫情的相关舆论,提高对疫情的理性认识、科学防范能力,以健康的心态顽强抗“疫”。

(三)个人层面:“我怎样,中国就怎样”

1.“主人翁”是一种底气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8]21,这强烈

地唤醒了我国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时刻,“抗‘疫’尽快胜利”的提出和实现,引起了全国人民情感上的共鸣。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的熏陶与动员下,全国人民展示“主人翁”作为,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疫情、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在响应国家的动员中体现出大国国民的修养与底气。

2.“宅生活”是一份约定

“政府信任”②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政党和政府执政所不可回避而又必须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9]17-19。基于我国政府在公众心中树立的诚信型、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春节期间,每一位国民响应国家号召,取消各种聚会,守住“健康之门”,居家关注疫情消息,不信谣不传谣,用微笑告诉世界,中国人民不恐慌、不悲观。

二、疫情防控中的动员方法

“人最需要、最看重、最认同、最崇敬、最容易被吸引的东西永远不是钱和物,而是思想、情感、道德、信仰、信念、价值。”[10]20-27要促进各主体更好地认同主流价值观念,提升爱国情感,坚定抗“疫”必胜信念,就需要改进社会动员方法。立足于新时代的动态发展,此次疫情中主要借助了依靠法制和制度进行有序动员、传媒动员、科技动员、情理动员等方法。

(一)依靠法制和制度进行有序动员

社会动员作为一种强大的公共权力,其使用必须符合法制和相关制度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11]54。在此次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为战胜疫情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错误认识,动员的

过程可能会驶离法制轨道,从而失去动员的意义。因此,要依靠法制和制度这条社会动员的底线,充分考虑动员的合理性,保证动员效果。

(二)传媒动员

“传媒动员是指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产生信息影响的动员方式。”[12]144-148大众传播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通过传媒动员,疫情相关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公众,这不仅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通过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民对疫情的恐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科技动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突发的传染病,针对加速解决疫情的措施问题,*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3]。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动员的工作,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任务。正是强有力的科技动员,“5G网络远程会诊系统”“AI”测温系统等科技陆续出现,为战胜疫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保证了抗击疫情攻关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情理动员

“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14]。“情”与“理”通常是相提并论的,情理动员这个“软举措”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实实在在的“硬作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符合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情理动员引导每个中国人在抗“疫”战中实现个人价值,在“情”与“理”的感召下助祖国共渡难关。

三、疫情防控中的动员平台

动员平台是抗“疫”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为动员机制、动员方法提供了“落地”的环境和条件。遵循国内平台是基础,国际平台是补充的原则,党和政府基于国内国际两个动员平台,强化显政,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坚定了国人战胜疫情的信心,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

(一)国内: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

1.加强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力度

相关单位及党员同志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齐心协力把*总书记关于抗“疫”工作的重点要求落实到位,不断让宣传工作实起来、强起来,让宣传内容深入人心。同时,重视基层宣传工作,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善于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政策,提高百姓对党和政府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促使人民群众自觉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跟随党的脚步共同战“疫”。

2.充分报道各部门联防联控的措施成效

病毒无界限,不区分地域、民族。面对新冠病毒,没有一个部门偏安一隅独善其身,各部门实施联防联控机制,统筹点、线、面各项防控任务,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入手,维护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通过充分报道全国对口医疗部门的冲锋陷阵、基层部门的“铜墙铁壁”守社区及“网格化和地毯式”管理等行为所取得的成效,进一步激励动员社会公众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3.及时、合理地回应群众关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和政府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难题的态度和能力是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举措。党中央通过拓宽群众的求助渠道,开通民生热线等措施,及时、合理地回应群众关切,有效消除了群众疑虑;同时,为提高疫情期间人民的生活水平,各地图书馆开放数百万电子书供群众观看,各级博物馆纷纷开通“云展览”,名校名师推出线上免费课程……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带动了社会公众以平和积极的心态应对疫情。

(二)国际: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1.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第一,讲好“抗疫”主心骨——党中央和政府的故事。面对疫情,“党中央审时度势、综合研判,及时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了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7]。在*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开展了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多家媒体对党中央提出的紧急建设火神山、雷神山集中收治医院进行了跟踪报道,两家医院在亿万全球网民注视下短时间内完成,中国速度赢得了世界赞叹,国外媒体和网友纷纷点赞党中央疫情防控工作,其采取的有力措施有效动员了国际对中国抗击疫情工作的认同和赞扬。

第二,讲好“抗疫”主人公——人的故事。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暖人心、稳民心、强信心的感人故事,深入个体,讲述一个个平凡的逆行者为“抗疫”注入的不平凡力量。人有国界,精神无国界,默默奉献的小细节往往最能引起全球人民发自内心的“共情”“共鸣”,赢得国际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用“朴实”的方式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向世界讲述中国“抗疫”故事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述过程中要用易于理解、接受的话语和表达,借助图片、视频等制作大量可视化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国家聆听中国故事,为动员全世界人民关注疫情、关注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凝聚力量。

2.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和信息交流

*总书记强调,“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是发挥我国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要继续同世界卫生组织紧密合作,同相关国家密切沟通,分享防疫经验,协调防控措施,加强对外宣介和公共外交,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15]。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主动同世界分享防疫经验,交流防控措施,以实际行动动员各国针对公共卫生安全共同商讨应对策略,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加强药物医疗等方面的科技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注释:

①“三个中心圈”:内圈代表企业的基本责任, 即为社会提供产品、工作机会并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职能;中间圈是指企业在实施经济职能时, 对其行为可能影响的社会和环境变化要承担责任, 如保护环境、合理对待雇员、回应顾客期望等;外圈则包含企业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 如消除社会贫困和防止城市衰败等。

②“政府信任”:是指民众在期望与认知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它涉及的是民众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9-11-6.

[2]*: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J].求是,2020-2-16.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2.

[4]骆郁廷,甘泉:论社会动员的实践价值[J].江汉论坛,2010(10):123-126.

[5]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2):58-61.

[6]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02)34-39.

[7]*: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2-24.

[8]*: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出版社,2017.

[9]王守光:政府信任与政府形象的塑造[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17-19.

[10]丁元竹:社会动员机制: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J].国家治理,2015(31):20-27.

[1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4.

[12]王学俭,高璐佳:现代社会动员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02):144-148.

[13]*:协同推进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科技支撑[N].人民日报,2020-3-3.

[14]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61:1.

[15]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研究近期防控重点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2-27.

作者简介:潘亚宁(1997-),女,山东青岛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周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