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高校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

来源:哗拓教育


浅谈高校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

作者:xx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就医患者的需求也逐步提高。这就向医院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挑战, 医院里,护理人员接触病人的时间最长,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健康状况,也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同时,各种新型技术的引进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就成为了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

关键字:护理人才;高素质;高级护理;人才培养

一、引言

所谓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指接受系统正规的大学教育,既有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又有较强的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能力以及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的高级护理人才;其显著特点是具备创新意识、独立个性和动手实践能力;为达到国际通用的护理人才的标准,还必须具备娴熟的计算机应用与较高的英语水平 。在我国现阶段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是为了更多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为了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研究发现,医院最需要的是综合性本科护理人才,对思想品德修养、业务素质、人际沟通能力要求较高,护理管理、科研、教学能力次之,对计算机和英语水平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素质护理人才短缺,据2006年卫生部提供的数字,未来10年将缺100万高标准的护士。另据HOP E护理学院的一项资料显示。我国护理高级人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128万名护士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13亿人人口大国的需要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是供不应求 。因此,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迫在眉睫 。

二、我国高校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文素质的缺失 在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理科生居多,他们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知识、人文素质的相对不足,进入大学后由于繁重的课业压力,以及在“实用哲学”考试风的带动下,护理专业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认识不足,对博大精深的人文知识则无暇顾及。最终导致,许多护理学生价值观迷失,出现信仰危机。

2、理论与实际联系脱节,专业基础不扎实 重理论、轻操作,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所学知识与临床脱节。一直以来,护理教材就是在医疗专业的教材后面加上一点护理的内容,课程的前2/3是由临床医生讲解,后1/3由临床护士完成。对于护理研究生的招生考核内容是借鉴其他如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的培养模式, 整个培养模式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国外护理研究生大部分为专业型人员 ,而我国现在培养的护理研究生基本为科研型人员,临床能力相对薄弱。

3、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能力较差 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学校层面来讲,课程的设置有待进一步改善。传统的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现代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人口谱和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需求的转变、社会及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的要求。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着重于躯体的疾病,是以疾病为 中心。对于病人的心理变化所 出现的心理障碍以及恢复健康后的后续治疗和护理、疾病的预防等较为忽视 。课程设置中这方面所占的比例较少。对于现阶段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医患关系护患关系紧张等也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 与必要的培训,也阻碍了护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同时,从学生层面来讲,有的护士生专业知识、书本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对与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修养把握较差。各方面能力,如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就比较匮乏。在两方面原因综合作用下,我国护理人才综合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途径

1、加强现代护理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 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学会如何

做人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人,才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视病人如亲人。所以医学院校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设定其为必修课外,还可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举办各种人文讲座,邀请医院的优秀护理人才作先进事迹报告等。

2、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专业课的比重 社会的进步和护理学的发展以及当代科学技术呈现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护生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护理专业的课程应该紧跟这种发

展趋势,才能培养出更适应临床的护理人才。可采用综合课程,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精简、删除和增加部分内容。可新增加的护理专业课程有健康评估、预防保健、职业防护、护理美学、临床护理论文写作、执业护士法、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等。在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方面要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加大较新知识的分量 , 要紧密联系临床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加强人文社会学科( 如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社会学、公关学、管理学、人际沟通等) 和创造性实验课程的选修比例。选修课的内容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护理新理论新进展等组成选修课应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

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护理专业重在实践。可以减少理论验证实践的学时, 增加训练实际工作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的学时,构建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护理实践教学系统。可多采用边授课边临床实习的形式,还可把临床见习改为阶段实习,取消临床见习教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尽早适应临床,可在第一学期或第二

学期开始让学生接触临床,以后各学期的实习时数逐渐增加,不断强化护生的临床观念及临床思维。

总之,培养护理人才的目的是要服务于社会,所以高校在进行护理人才培养时,除了依据上述突进进行改善的同时,还要要紧随时代发展前沿,依托市场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丽秋 《21世纪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方式》 【A】

(2) 程旭 《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 【C】

(3) 丁国芳、郑舟军 《国际化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4) 管映君 《从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看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5) 宿芬芳 《护理人才培养与使用探讨》 【A】

(6) 李鑫玺 《护理人才的培养与现状分析》 【B】

(7) 王浩 《浅谈社区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 【A】

(8) 王星歌 《提高护理教学质量探讨》 【B】

(9) 温茂兴 《如何提高高级护理专业学生护理操作技能》 【A】A】

【A】

(10) 刘春梅 《社会进步推进护理人才的培养》 【A】

(11) 苏晓虎、王顺 《现代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A】

(12) 王霞 《社会护理人才的培养探讨》 【C】

(13) 王敏、钟立杰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 【C】

(14) 代冰娜 《新形势下护理人才的培养与提高》 【A】

(15) 刘浩 《加强护理药理学改革,促进高级护理人才培养》【A】

(16) 李向楠 《在职护士继续教育探析》 【A】

(17) 王冬梅 《由日本养老护理浅谈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 【A】

(18) 《Theory synthesis for self-neglect: a health and social phenomenon》 Gibbons SW . 《Nursing Research》

(19) 《Student plagiarism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nny. D 《Nursing Education Today》

(20)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a university nursing school in southern Ireland》

McCarthy. 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