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2 学时:32 所属院系:经济管理系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制定日期:2004年11月
一、教学对象
1、 本课程适合的对象和年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二年级
2、 要求的预备知识:要求具备管理学、社会学、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等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学科性质,明白公共管理学一般理论
和知识,初步了解公共管理学国际国内研究的新成果,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公共管理知识和理论。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把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
时代背景:面对公共机构和开支的不断膨胀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使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开始兴起行政改革浪潮.
理论背景: 在理论上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重视,行政学中开始导入经济学等学科.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
区别一: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 区别二: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区别三:公共管理是对传统行政官僚制的突破.
区别四: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变革,而传统行政则将公共事务和产品局限于政府权力和政府机构.
第三节 公共管理的范式 一.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 1、公共管理 2、公共物品
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2.比较分析;3.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 说明:
1.计划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节 第三节
1
3、作业: 何谓公共物品? 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分点?
第二章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早期的行政;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传统行政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早期的行政
1、早期行政的个人性质特征 2、早期行政的缺点
第二节 19世纪的改革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1、公共员制的导入及其政治中立评析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根据理性/法律权威的思想,确立了现代管理制体系的六原则. 官僚制理论的进步性 官僚制理论的局限性 对官僚制的政治控制
第三节 传统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政治控制的问题
2、来自三个方面的批评:传统行政模式的问题 说明:
1、计划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和第三节 3、作业:如何评价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中管理的内涵;公共管理的框架;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内容.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
1、公共管理的战略
2、公共管理内部构成要素
人员的组织和调配;人事指挥和人事制度;控制绩效。 3、公共管理的外部构成要素
与公共组织外部单位协调关系;与独立的组织协调关系;与新闻媒介和公众协调关系
第二节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1、私人企业管理理论开始介入公共管理,管理理论扩大为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绩效;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对产出的重视。 2、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与公共选择理论
经济人假设;公共部门的顾客观;新合同主义;政府官员和公众关系理论。 说明:
1、计划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节.
3、作业: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 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 公共管理视野中的政府角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公共管理中的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部门的必要性;历史上政府干预阶段.
第一节 政府的基本职能与工具
一、基本职能
2
1、提供经济基础;2、提供公共物品;3、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4、维护竞争;5、保护自然资源;6、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7、保持稳定。
二、政府的工具
1、供应;2、补贴;3、生产;4、管制。
第二节 公共部门及其必要性
1、公共部门的概念
2、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失灵;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外在性;自然垄断;信息垄断。
第三节 政府的干预阶段
1、自由放任的社会 2、福利国家 3、新古典主义
对个人理性的假说;基于假设推演出的模式;市场力量的角色最大化;政府角色的最小化。 说明:
1.计划4学时
2.重点与难点:第二节,第三节
3.何谓新古典主义?政府的工具有哪些?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部门的必要性?
第五章 公共企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公共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中的作用;了解80年代公共企业民营化浪潮的理论背景以及公共企业的未来背景.
第一节 公共企业 1、公共企业概念界定 2、公共企业的类型
公用事业;邮政服务;竞争环境的企业。 3、立公共企业的理由
纠正市场失灵;改变经济中的支付结构;推动中央集权的长期经济计划;转变经济性质。
第二节 公共企业民营化的浪潮 1、民营化浪潮简介 2、依据 3、展望. 说明: 1、 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民营化浪潮
3、作业:何谓公共企业?存在的依据?如何看待民营化浪潮?
第六章 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理解在公共部门引入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白公共部门战略计划和私营企业战略的不同之处;了解一种战略计划模式.
6、 1共部门为何要导入战略
一. 战略的概念
二. 为何要在公共部门导入战略
6、2公共部门战略和私人部门之战略
2. 私人部门之战略 3. 公共部门之战略 4. 两者之间的区别
3
6、3 战略计划模式 1. 奥斯本模式 2. 布莱森模式
说明: 1.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三节
3.作业:为何要在公共部门导入战略?布莱森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管理内部要素
教学目的及要求:让学生了解管理的内部构成要素;财政管理;传统的财政管理;绩效;人事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节 内部管理构成要素
第二节人事管理
1.根据功绩来招收人员;2.统一的服务机构;3.对招聘和雇佣条件进行独立,非政治的控制; 第三节 绩效管理
第四节 内部管理改革的一些问题 说明: 1.4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绩效管理 人事管理
3.作业:管理的内部要素?绩效管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八章 管理外部要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管理外部要素内容及必要性;利益集团/政策团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外部要素的作用
第一节 管理外部要素的内容及其必要性 二. 管理外部要素的内容 三. 管理外部要素的必然性 四. 管理外部要素的管理职能
第二节 利益集团/政策团体
2. 利益集团 3. 政策团体
4. 依靠利益集团的问题 5. 集团竞争的危害性
说明: 1、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外部因素的作用
3、作业:何谓管理的外部要素?依靠利益集团存在哪些问题?管理外部因素的基本职能?
第九章 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评估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性质类型;政策规划/设计和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第一节 公共政策性质和类型
一.公共政策的性质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
(1).管制性的政策;(2)自我管制的政策;(3)分配性政策;(4)重分配性政策.
4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3)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第二节 政策规划与设计
一.政策规划的原则
(1)公共无偏的原则;(2)个人受益原则;(3)劣势利益最大化原则;(4)分配普遍原则;(5)执续进行原则;(6)人民自主原则;(7)紧急处理原则
二.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决定目标;估计需要;确定目的;设计方案;评定后果;选定方案;设计执行;评估;回馈。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
1.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2.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3.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执行的资源;政策沟通;政策执行的人员的意向;政府组织结构;政策标的的团体的服从程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第四节 公共政策评估
1. 政策评估的意义特质和功能 2. 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效能;公正;效率;回应性;充分;适当性。
3. 政策评估的处理方式
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方案持续;政策方案终止;政策方案重组。 说明:
1、 3课时
2、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三节. ▲ 问题设计:
何谓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有哪些类型?
政策问题的认定可能遇到哪些误差因素,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误差?试说明政策执行的模式?
第10章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信息资源与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挑战;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化政府等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与公共管理
一、息的本质 二、共管理和信息
三、政府信息管理的范围
第二节 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一、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二、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1) 分析阶段;(2)整合阶段;(3)建制阶段 三、关于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物质;问题
第三节 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一、策支持系统的性质
1. 能够支持非结构化的决策; 2. 能够支持整个决策过程
3. 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弹性,适应及迅速回应的能力
5
4. 容易使用
二.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框架
1. 语言系统;2.知识系统;3.问题处理系统 三. 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1. 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2.发展适合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环境;3.选定试行
决策支持系统的单位.4.全面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第四节 电子化政府
一、谓电子化政府
二、子化政府在各国的发展
1. 美国政府;2.英国政府;3.日本政府 三、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问题与前景
说明: 1、3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二节
3、问题设计:信息管理在公共管理的作用?信息时代对公共管理提出了哪些挑战?在国际了,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有何经验?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11章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与内涵;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与责任的实现;司法控制与公共管理的责任;公共参与与责任的落实;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与道德责任.
第一节公共管理中的责任
一、性质与内涵 二、责任与民主政治
三、维持公共管理责任的困难
1. 专业知识价值;2.专职地位的优势;3.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4.协调问题;5.
政治指导的缺乏;6.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分割;7.公共管理的规划与范围的庞大.
第二节 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
一、传统管理取向的责任机制 二、行政监督权 三、行政监察 四、审计 五、行政复议
第二节立法司法与责任
一、议会人大对行政的控制权 二、司法控制机制和责任
第三节公共管理职业与职业伦理 一、公共管理职业伦理及其重要性 二、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
1. 提供公共福利;2.忠实地执行法律;3.承担公共责任;4.为社会树立典范;
追求专业的卓越;6促进民主
三、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实现
1. 政治承诺;2.立法框架;3.负责任的机制;4.行为准则;5.职业的社会化;6.
公共服务的条件;7.建立协调伦理活动的组织.8公共参与与监督.
说明: 1. 2学时
6
2.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二节
3、 问题设计:
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与内涵?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是什么?美国总统华盛顿曾对前来要求一官半职的好友,说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您是我和家人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我与您的私交对此事恐怕没法帮上忙.我不是华盛顿,我是美国总统.就华盛顿个人而言,我可以为您作任何事,但是,就总统职位而言,我无能为力.”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作为公共管理者,我们如何区分个人行为和职务行为?
第12章 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教学目的与要求:政府再造的含义;企业型政府的含义与企业型政府的特质;企业型政府实现的策略.
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1. 再造的含义 2. 再造的背景
1. 政府角度膨胀;2.财政恶化;3.新右派影响;4.全球化压力;5.官僚主义与
民众的不满. ii. 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1. 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和公共企业家 2. 企业型政府
1. 重视成本效益关系;2.强调顾客导向;3.强调市场机制;4.授予权能.5.创
新和改革 iii. 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实践
a) 美国政府再造 b) 英国政府再造
(1)效率考核;(2)财务管理改革;(3)续阶方案;(4)公民宪章;(5)民营化.
iv.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
1. 1990年前中国政府改革的反思 2. 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
1. 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 2. 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3. 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4. 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5. 从机械化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6. 从人治到法治 7. 从全能到有限
说明: 1. 4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第四节.
3. 问题设计:企业型政府?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再
造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如何看中国21世纪的政府再造?
7
i.
三、课时分配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答 疑 合 计
学时(节) 2 2 2 4 2 2 4 2 3 3 2 4 0 32 四.主要参与书目:
[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乔治•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6沃尔多:公共行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盖伊•彼得斯:未来政府的治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力争让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背景;理解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把握其本质特征求;了解这门课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总之,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公共管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一节 公共管理学兴起的时代和理论背景
时代背景:面对公共机构和开支的不断膨胀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使得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各国开始兴起行政改革浪潮.
理论背景: 在理论上这一时期开始注重学科的交叉研究,经济学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重视,行政学中开始导入经济学等学科.
第二节 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的区别
区别一:行政学是政府管理学,而公共管理学把主体外延至社会其它公共组织. 区别二:从政府管理到公共管理,是管理理念的转变. 区别三:公共管理是对传统行政官僚制的突破.
区别四:公共管理强调市场化变革,而传统行政则将公共事务和产品局限于政府权力和政府机构.
第三节 公共管理的范式
一.公共管理和公共物品概念的界定
8
1、公共管理 2、公共物品
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1、跨学科与专门化的统一;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统一;3.实证性与规范性的统一;4公共性与管理性的统一。
三.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分析; 2.比较分析;3.实验分析;4.案例分析。 说明:
1、计划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节 第三节
3、作业: 何谓公共物品? 何谓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分点?
第二章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早期的行政;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传统行政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早期的行政
1、早期行政的个人性质特征 2、早期行政的缺点
第二节 19世纪的改革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1、公共员制的导入及其政治中立评析 2、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韦伯根据理性/法律权威的思想,确立了现代管理制体系的六原则. 官僚制理论的进步性 官僚制理论的局限性 对官僚制的政治控制
第三节 传统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1、政治控制的问题
2、来自三个方面的批评:传统行政模式的问题 说明:
1、计划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二和第三节 3、作业:如何评价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第三章 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及其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中管理的内涵;公共管理的框架;公共管理的理论框架内容。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
1、公共管理的战略
2、公共管理内部构成要素
人员的组织和调配;人事指挥和人事制度;控制绩效。 3、公共管理的外部构成要素
与公共组织外部单位协调关系;与独立的组织协调关系;与新闻媒介和公众协调关系
第二节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1、私人企业管理理论开始介入公共管理,管理理论扩大为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绩效;有进有出的用人机制;对产出的重视。 2、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与公共选择理论
9
经济人假设;公共部门的顾客观;新合同主义;政府官员和公众关系理论。 说明:
1、计划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节.
3、作业:公共管理的主要框架? 经济人假设?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 公共管理视野中的政府角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公共管理中的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部门的必要性;历史上政府干预阶段。
第一节 政府的基本职能与工具
一、基本职能
1、提供经济基础;2、提供公共物品;3、协调与解决团体冲突;4、维护竞争;5、保护自然资源;6、为个人提供获得商品和服务的最低条件;7、保持稳定。 二、政府的工具
1、供应;2、补贴;3、生产;4、管制。
第二节 公共部门及其必要性
1、公共部门的概念
2、公共部门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失灵;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外在性;自然垄断;信息垄断。
第三节 政府的干预阶段
1、自由放任的社会 2、福利国家 3、新古典主义
对个人理性的假说;基于假设推演出的模式;市场力量的角色最大化;政府角色的最小化。 说明:
1、计划4学时
2、重点与难点:第二节,第三节
3、何谓新古典主义?政府的工具有哪些?政府的基本职能?公共部门的必要性?
第五章 公共企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了解公共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中的作用;了解80年代公共企业民营化浪潮的理论背景以及公共企业的未来背景.
第一节 公共企业
1、公共企业概念界定 2、公共企业的类型
公用事业;邮政服务;竞争环境的企业。 3、建立公共企业的理由
纠正市场失灵;改变经济中的支付结构;推动中央集权的长期经济计划;转变经济性质。
第二节 公共企业民营化的浪潮
1、民营化浪潮简介 2、依据 3、展望. 说明: 1、 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民营化浪潮
3、作业:何谓公共企业?存在的依据?如何看待民营化浪潮?
10
第六章 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理解在公共部门引入战略的重要意义;明白公共部门战略计划和私营企业战略的不同之处;了解一种战略计划模式.
第一节 公共部门为何要导入战略
1、战略的概念
2、为何要在公共部门导入战略
第二节 公共部门战略和私人部门之战略
1、私人部门之战略 2、公共部门之战略 3、两者之间的区别
第三节 战略计划模式
1、奥斯本模式 2、布莱森模式 说明: 1、2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三节
3、作业:为何要在公共部门导入战略?布莱森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 管理内部要素
教学目的及要求:让学生了解管理的内部构成要素;财政管理;传统的财政管理;绩效;人事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
1.根据功绩来招收人员; 2.统一的服务机构;
3.对招聘和雇佣条件进行独立,非政治的控制; (1)绩效管理
(2)内部管理改革的一些问题 说明: 1、4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绩效管理 人事管理
3、作业:管理的内部要素?绩效管理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八章 管理外部要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管理外部要素内容及必要性;利益集团/政策团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外部要素的作用
第一节 管理外部要素的内容及其必要性
1、管理外部要素的内容 2、管理外部要素的必然性 3、管理外部要素的管理职能
第二节 利益集团/政策团体
利益集团 政策团体
依靠利益集团的问题 集团竞争的危害性 说明: 1、2学时
11
2、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外部因素的作用
3、作业:何谓管理的外部要素?依靠利益集团存在哪些问题?管理外部因素的基本职能?
第九章 公共政策设计、执行和评估
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的性质类型;政策规划/设计和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第一节 公共政策性质和类型
一、公共政策的性质 二、公共政策的类型
(1).管制性的政策;(2)自我管制的政策;(3)分配性政策;(4)重分配性政策. 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建构
(1)政策问题的性质;(2)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3)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
第二节 政策规划与设计
一、政策规划的原则
(1)公共无偏的原则;(2)个人受益原则;(3)劣势利益最大化原则;(4)分配普遍原则;(5)执续进行原则;(6)人民自主原则;(7)紧急处理原则 二、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决定目标;估计需要;确定目的;设计方案;评定后果;选定方案;设计执行;评估;回馈。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
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模式 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模式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分析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执行的资源;政策沟通;政策执行的人员的意向;政府组织结构;政策标的的团体的服从程度;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第四节 公共政策评估
政策评估的意义特质和功能 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效能;公正;效率;回应性;充分;适当性。 政策评估的处理方式
政策方案调整;政策方案持续;政策方案终止;政策方案重组。 说明: 1、3课时
2、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三节。 问题设计: 何谓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有哪些类型?
政策问题的认定可能遇到哪些误差因素,如何才能避免这些误差?试说明政策执行的模式?
第十章 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化政府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信息资源与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对公共管理的挑战;管理信息系统;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化政府等内容.
第一节 信息与公共管理
一、信息的本质 二、公共管理和信息 三、政府信息管理的范围
第二节 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一、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2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三、关于公共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节 公共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性质 1、能够支持非结构化的决策; 2、能够支持整个决策过程
3、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弹性,适应及迅速回应的能力 4、容易使用
5、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框架
语言系统;知识系统;问题处理系统 6、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
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研究;发展适合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环境;选定试行决策支持系统的单位.全面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第四节 电子化政府
一、所谓电子化政府
二、电子化政府在各国的发展
三、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问题与前景 说明: 1、3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一.二节
3、问题设计:信息管理在公共管理的作用?信息时代对公共管理提出了哪些挑战?在国际了,电子化政府的发展有何经验?中国电子化政府发展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十一章 公共管理中的责任与伦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与内涵;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与责任的实现;司法控制与公共管理的责任;公共参与与责任的落实;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与道德责任.
第一节公共管理中的责任
一、性质与内涵 二、责任与民主政治
三、维持公共管理责任的困难
1、专业知识价值;2、专职地位的优势;3.人事制度的保护性质;4.协调问题;5.政治指导的缺乏;6.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分割;7.公共管理的规划与范围的庞大. 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
传统管理取向的责任机制;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
第二节立法司法与责任
一、议会人大对行政的控制权 二、司法控制机制和责任
第三节公共管理职业与职业伦理
一、公共管理职业伦理及其重要性 二、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
1、提供公共福利;2.忠实地执行法律;3.承担公共责任;4.为社会树立典范;追求专业的卓越;6促进民主 三、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实现
1、政治承诺;2.立法框架;3.负责任的机制;4.行为准则;5.职业的社会化;6.公共服务的条件;7.建立协调伦理活动的组织.8公共参与与监督. 说明: 1、2学时
13
2、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二节 3、问题设计:
公共管理责任的性质与内涵?公共管理职业伦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是什么?美国总统华盛顿曾对前来要求一官半职的好友,说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您是我和家人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我与您的私交对此事恐怕没法帮上忙.我不是华盛顿,我是美国总统.就华盛顿个人而言,我可以为您作任何事,但是,就总统职位而言,我无能为力.”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作为公共管理者,我们如何区分个人行为和职务行为?
第十二章 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
教学目的与要求:政府再造的含义;企业型政府的含义与企业型政府的特质;企业型政府实现的策略.
第一节 政府再造的内涵与背景
一、再造的含义 二、再造的背景
1、政府角度膨胀;2.财政恶化;3.新右派影响;4.全球化压力;5.官僚主义与民众的不满.
第二节 企业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一、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和公共企业家 二、企业型政府
1、重视成本效益关系;2.强调顾客导向;3.强调市场机制;4.授予权能.5.创新和改革
第三节 企业型政府与政府再造实践
美国政府再造 英国政府再造
(1)效率考核;(2)财务管理改革;(3)续阶方案;(4)公民宪章;(5)民营化.
第四节 面向21世纪的中国政府再造
一、1990年前中国政府改革的反思 二、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 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 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 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 4、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
5、从机械化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 6、从人治到法治 7、从全能到有限 说明:
1、 4学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第二.第四节. 问题设计:
企业型政府?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再造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如何看中国21世纪的政府再造? 三、课时分配表:
学时(节) 第一章 2 第二章 2 第三章 2 第四章 4 第五章 2 第六章 2
14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答 疑 合 计
4 2 3 3 2 4 0 32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