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釉下五彩制毛瓷文_陈闲珍 编辑_梁亭
湖
南醴陵,在古代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同称为“三大
瓷都”。
在清代,醴陵设有专门为清宫烧制瓷器的“官窑”。上世纪50年代,醴陵群力瓷厂成为全中国惟一能够为国家领导人研制专用瓷器的瓷厂,它也是中国当代十大名窑之一,称为“红色官窑”。
醴陵群力瓷厂是1956年经中央下文批准,由国家财政拨款800万元,在醴陵官立窑场原址重建的,是全国惟一能够烧制“釉下五彩”瓷器的专业瓷厂。
1958年4月,中共湖南省委派人到醴陵陶瓷公司,要求其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该工作人员还带来一件毛泽东延安时期使用过、被称为“中山筒”的茶杯,要求以此茶杯为基础,再加盖、添彩、改型后生产。
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群力瓷厂身上。全厂上下花了2个月的时间,修改了6稿,才将这批茶杯制成。
不久后传来消息说毛泽东用后很满意。湖南省委又让再烧制40个,其中20个还画上了花彩,这批茶杯取名为“胜利杯”。
后来群力瓷厂又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了一批画有蝴蝶花卉图案的茶杯,专门供主席台上的首长使用。据说又获得毛泽东的青睐,因此又为他专门烧制了120件。
1973年底,群力瓷厂还为毛泽东烧制了一批带盖的鱼盘,以及浅底三大碗,一律用釉下梅花和茶花为装饰。
釉下彩瓷的来源是1906年熊希龄与醴陵举人文俊铎创办“湖南官立瓷
业学堂”,兴办“湖南瓷业公司”。1907年~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研制出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色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一种釉下五彩瓷器。
釉下五彩瓷受多次战火影响而中断生产,几至失传。到上世纪50年代,醴陵成立“湖南陶瓷研究所”时,才从乡下请出惟一健在的釉下彩艺达人吴寿祺,有幸使这一精湛艺术得到继续传承并发扬光大。
釉下五彩瓷是采用湖南洪江特产的“洪江泥”为原料,绘画则采用氧化铀作颜料,并打破历史上瓷器底足不施釉的惯例,将坯体倒装入窑,经1300℃高温烧制成器,然后在成瓷后的餐具上加一层白色低温釉,后再以700℃的低温烧制而成。
1974年,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为了庆贺毛泽东82岁寿辰,提议烧制一批专供寿宴上使用的瓷器作为贺礼。他对这批瓷器提出的要求是:“釉下五彩,内外面有花,重量轻巧,保温良好,永不褪色,不含镉,无铅毒。”
这批瓷器经过1个多月才烧制成功,各项指标都合乎要求。这些薄坯釉下五彩瓷,选材精细,做工精良,造型典雅,可以说是达到了“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磐”的最高艺术境界。而且,这批瓷器是从2万多件成器中,精挑细拣出40套投入使用,被誉为“陶瓷艺术国度的明珠,东方艺术天地的精华”,后来人们称这批瓷器为“7401毛泽东用瓷”。
这批瓷器中的彩釉碗,直径13厘
米,内外有花,有红月季,还有红芙蓉、红秋菊和红腊梅。四种纹饰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又代表“全国山河一片红”。
据说毛泽东最喜欢“红月季”碗,每天吃饭都用它,直到临终前最后一顿饭,也是用这种碗吃的。
1975年,江西景德镇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40多位陶瓷专家和技术人员,专门为毛泽东烧制了一批专用瓷器,被称为“7501毛泽东用瓷”。
据记载,从1958年制作“胜利杯”开始,到1974年的10多年间,湖南醴陵制造的“毛泽东用瓷”,包含了食具、茶具、文具、烟灰缸和盛牙具。
1974年和1975年醴陵和景德镇分别为毛泽东专门定制的生活用瓷,被收藏界称为“主席瓷”或“毛瓷”。
其实,真正的毛瓷绝大部分收藏于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和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但当年为了“奖励”一些参与研制毛瓷的有功人员,经上级批准,每人发了一件次品瓷器作为纪念,因此也有小部分流落民间,成为收藏家竞购的珍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