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耶识的拼音是:ā luó yē shí。
阿罗耶识的注音是:ㄚㄌㄨㄛˊ一ㄝㄕˊ。网络解释是:阿罗耶识阿罗耶识是汉语词汇,出自《国故论衡·明见》,解释为藏识。综合释义是:即阿赖耶识。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真諦译,真諦又译阿梨耶。玄奘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庄周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於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拏。斯执臧之説已。”参见“阿赖耶识”。佛教名词。梵文音译。旧译“阿梨耶识”、“阿剌耶识”、“无垢识”、“藏识”等。汉语大词典是:即阿赖耶识。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真谛译,真谛又译阿梨耶。玄奘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庄周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于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拿。斯执臧之说已。”参见“阿赖耶识”。《汉语大词典》:阿赖耶识(阿赖耶识) 拼音:ālàiyēshí亦作“阿黎耶识”。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清龚自珍《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章炳麟《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其他释义是:1.即阿赖耶识。
阿罗耶识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阿罗耶识详细内容】
即阿赖耶识。阿罗耶识[āluóyēshí]⒈即阿赖耶识。
二、引证解释
⒈即阿赖耶识。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真諦译,真諦又译阿梨耶。参见“阿赖耶识”。引玄奘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庄周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於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拏。斯执臧之説已。”
三、汉语大词典
即阿赖耶识。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真谛译,真谛又译阿梨耶。玄奘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见》:“庄周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于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拿。斯执臧之说已。”参见“阿赖耶识”。《汉语大词典》:阿赖耶识(阿赖耶识) 拼音:ālàiyēshí亦作“阿黎耶识”。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清龚自珍《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章炳麟《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四、其他释义
1.即阿赖耶识。
五、关于阿罗耶识的成语
六、关于阿罗耶识的词语
Copyright © 2019- huatuo2.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1991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