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走入了大学的殿堂,大学生也不再是过去被当作宝的存在,毕竟物以稀为贵,大学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社会的整体学历水平在不断上升。
但是,在教育水平不断上涨的同时,并非是所有的家庭情况都相同,这世界上存在富人,自然就会有穷人,就拿一线城市的里的家庭和山区里的家庭来对比,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也许这些富人的生活山区里的孩子永远体会不到。虽然前些年的时候湖南卫视的《变形计》虽然让家庭悬殊的两家交换生活,但最后受伤害的永远都是穷人的孩子,反而这也仅仅是一场富人的游戏。
最近,一篇署名为“刘穷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学教授、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的文章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文章提议要优善大学的学费收取,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而文章之中有一个观点“区分家庭收入水平,实行差异化收费。中国家庭收入基尼系数早已越过了0.4即贫富差距的“警戒线”,富裕家庭子女读大学的比例远远高于贫困家庭子女读大学的比例,通过提高富裕家庭子女的学费,既可以实现教育公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在网上引起了一众热议,也就是要有分级的调整大学学费,尽可能的保障大学的收支平衡。
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享受清华、北大的待遇,每年有着100多亿的经费倾斜,大多数的学校每年都是在经费不足的边缘徘徊,不用说那些排名较后的一些学校,就是那些所谓的“双一流”学校,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毕竟谁都不会钱多,但很多情况下都面临的都是经费不足。
在文章中,刘教授提出了几点学费调整的政策建议:1.建立学费浮动制度;2.差异化收费;3.贫困生兜底资助;4.建立助学贷款压力和奖学金动力相结合的激励制度;5.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筹资体制及教育体制深度改革。
确实,对于这几点政策,是考虑到了大学的困境,学校在培养人才,但产出的比例并不一定均衡,有些学校始终还是竞争能力低下。但是一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也都是选择了留学的道路,最终能够回到国内的又寥寥无几,教授所说的调整学费结构,不是没有可行的条件,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不现实的。
首先是学费浮动的问题,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整专业学费,也就是说如果专业火热,那学费就一定会上涨,说不定去年的学费还是5000多,今年一下有涨到6000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不现实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授文章中所提到的提高富人的学费,那教授所定义的富人又是怎样评判的呢?难道入学之前还得观察一下每位孩子的家庭情况,家庭收入都要列清楚,而这样做的后果也只能是给一些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不管怎么样,现在的学费制度还有它实行的基础,如果有差别群体的调整,反而会有更多的影响,教授的想法其实有点太理想化,毕竟是每天饱读圣贤书,不知这天下众人之生活。就像前些天的时候,北师大的一位老教授感叹“给非洲留学生的10亿的奖学金太少”,他们不知道大多数人的生活,只是在做着空想之谈。
就好像自己是个农学家的人,连走进田间地头的经历都没有,这世界不缺说大话的人,而是少一些办实事的人,希望所谓的学者们也能坚守底线,生活在大学的象牙塔里面,也请睁眼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而不是活在自己狭窄的思想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