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强基计划已全面启动,目前即将截止。39 所高校陆续发布招生简章,为众多考生开启了通往顶尖学府的新通道。
这一计划在今年迎来显著变革,释放出诸多政策红利,若能巧妙把握,将为考生进入 985 工程大学增添更多机会。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 2025 年强基计划的报考要点,探寻最优报考方式。
一、政策变化解读
(一)招生专业拓展
2025 年强基计划的招生专业实现重大突破,不再局限于传统基础学科。多所高校新增了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热门高薪领域的高精尖王牌专业,以及药学、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传统专业。
例如,北京理工大学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还拓展了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的培养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物理学以及航空航天类专业的 3 个培养方向。
大连理工大学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东北大学虽未新增专业,但取消了第二类金银牌破格生的招生资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生格局。
武汉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增智能科学培养方案;天津大学新增合成生物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华南理工大学新增应用物理学专业;中国海洋大学新增海洋技术专业。这些新增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前沿科技发展,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专业选择空间。
(二)入围标准多元化
1、高考成绩直接入围
依旧是众多高校采用的基础入围方式。在高考出分后,院校按照分省招生计划,通常以 3 - 6 倍的比例,在确认考试的考生中确定入围名单。高校依据考生成绩(不含加分)从高到低进行筛选,考生成绩需达到本科一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以上(特招线),部分院校还对单科成绩或高考总成绩有特定要求。
例如,报考大连理工大学的一类考生,高考成绩需要达到一本线 / 特殊线上一定分值或高考满分的 75%。2025 年采用高考成绩裸分入围的院校有 19 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
2、按加权后的高考成绩入围
部分院校对数学、语文、物理、化学等核心重点科目设置加权系数,在入围时使用高考单科成绩加权计算后的入围成绩作为标准。2025 年有 10 所高校实施高考成绩单科加权入围,相比 2024 年增加了 4 所。
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入围成绩 = 高考成绩 (不含政策性加分)+ 数学高考单科成绩 * 0.2;华东师范大学理科组入围成绩 = 高考成绩 + 高考数学单科成绩 * 0.5,文科组入围成绩 = 高考成绩 + 高考语文单科成绩 * 0.5 等。这种方式对单科成绩突出的考生极为有利,能放大他们的学科优势,增加入围机会。
3、“复交南” 模式,报名即入围
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率先采用的 “复交南模式”,今年进一步扩容。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所学校跟进,使得采用该模式的院校增加至 12 所。此模式将强基计划的校测提前至高考后出分前进行,报名审核通过即可参加校测。
高考出分后,再由校考和高考加权计算总分决定是否录取。该模式下无高考成绩入围限制,让高考成绩处于边缘线的考生多了一次机会,整体利好竞赛生,更有可能实现实质性降分录取。不过,由于高考后即校测,备考时间过短,考生需要提前做好整体规划。
4、单科为王 “小破格” 入围
这是 2024 年新增加的破格入围规则,在 2025 年得到进一步推广,共有 15 所院校采用,相比 2024 年增加了 7 所。适合单科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可破格入围校测。
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要求数学科目成绩不低于 145 分;应用物理学专业和工程力学专业,要求物理科目成绩不低于 97 分(上海市要求 70 分),且高考加权成绩排序处于 “专业志愿优先” 规则下的分省分专业计划 6 倍以内等。
像山东大学规定高考数学成绩为 145 分及以上的考生可直接入围且不占入围名额(对于高考数学成绩不是 150 分的省份,按比例折算),极大地增加了数学单科强者的入围优势。
5、五大竞赛银牌以上考生破格入围
对于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并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金、银牌的考生,可破格入围。这为竞赛尖子生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他们在强基计划招生中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培养方式优化
1、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许多高校对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如南开大学采取 “一制三化”“交叉培养”“动态进出” 的方式,按照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模式组织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以基础学科为本源开展重点学科交叉融合,设有 “动态进出” 机制确保培养质量。
在本研衔接培养方面,进入研究生阶段,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关键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
2、个性化培养与资源倾斜
高校为强基计划学生提供诸多资源倾斜。例如,山东大学采取 “3 + 1 + X” 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培养,单独编班,单设培养方案,进行阶段性考核与动态调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个性化培养,在必修课程板块外,开设与培养方向有关的选修课程,学生可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方案,实行小班化教学,开展研究型探究式教学。
大连理工大学实施 “一班一策略、一人一方案、一生一导师” 举措,全面实行 “小班化、个性化、导师制” 培养模式,还建立鼓励奖励激励机制,对优秀学生设定专门奖学金和学术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和学科竞赛。
二、适合报考的考生类型
(一)高考成绩优异者
强基计划中,高考成绩占综合成绩的比例不得低于 85%,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在录取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那些平时成绩稳定且优秀,有望冲击高分的考生而言,强基计划提供了额外的机会。
他们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在入围环节就具有较大优势,并且在后续综合成绩的计算中,也能为自己争取到有利位置。
例如,在一些采用高考成绩直接入围的高校中,高考成绩高的考生能够轻松入围,再通过精心准备高校考核,就有很大希望被心仪的 985 高校强基计划录取。
(二)学科特长突出者
1、竞赛获奖者
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金、银牌的考生,不仅可以破格入围,而且在高校考核以及后续的培养中都具有优势。
他们在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超普通考生,在高校组织的笔试、面试等环节中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学科特长,更容易得到高校的青睐。
同时,高校为他们提供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以及丰富的科研资源,也能更好地满足他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2、单科成绩优异者
对于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单科成绩突出的考生,今年的强基计划政策变化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单科加权入围和 “小破格” 入围模式,使得他们可以凭借单科优势突破重围,入围校测。
例如,湖南大学在化学科目高考成绩上设置 2 倍加权,化学成绩优秀的考生可以通过这一政策,大幅提升自己的入围成绩;山东大学规定高考数学成绩为 145 分及以上的考生可直接入围且不占入围名额,让数学单科强者有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报考策略建议
(一)精准定位高校与专业
1、研究高校招生政策
仔细研读各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了解其入围方式、招生专业、招生计划、高校考核形式以及综合成绩计算方法等关键信息。
例如,对于采用加权入围的高校,要明确自己擅长的学科对应的加权系数,评估自己在这种入围方式下的竞争力;对于采用 “复交南模式” 的高校,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在高考后迅速准备校测。
2、结合自身实力与兴趣
根据自己的高考成绩预估水平以及学科特长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报考高校和专业。如果高考成绩非常突出,且对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可以冲击清北等顶尖高校的强基计划。
如果单科成绩优异,则可以重点关注采用单科加权入围或 “小破格” 入围模式的高校,并选择自己擅长学科对应的专业。比如,数学成绩突出的考生,可以考虑报考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相关专业。
3、关注高校专业特色与发展前景
了解各高校强基计划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例如,南京大学新增的智能科学和电子科学方向,瞄准智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信息材料、电路系统等战略性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的多个专业方向紧密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与战略前沿,对于有志于投身相关领域的考生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二)精心准备高校考核
1、笔试备考
不同高校的笔试科目和内容有所差异,一般涵盖所报专业相关的基础学科知识。考生需要根据报考高校和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例如,报考数学专业的考生,要重点复习高中数学的核心知识点,并适当拓展一些大学数学的基础知识;报考物理专业的考生,则要强化物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解题能力。可以参考高校往年的笔试真题,了解考试题型和难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2、面试备考
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学科兴趣、创新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考生要提前准备好自我介绍,突出自己的学科特长、兴趣爱好以及对报考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动态,以便在面试中能够灵活应对考官的提问。可以通过参加模拟面试,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体能测试准备
部分高校会在强基计划考核中设置体能测试环节,项目一般包括长跑、短跑、跳远、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等。考生要提前了解报考高校的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在备考期间合理安排时间进行体能训练,确保能够顺利通过体能测试。
(三)合理规划志愿填报
1、了解录取规则
清楚各高校强基计划的录取规则,包括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专业录取原则等。例如,有些高校是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进行专业录取,有些高校则会在专业录取时考虑考生的单科成绩或专业志愿顺序。了解这些规则,有助于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2、拉开志愿梯度
由于强基计划只能报考一所高校,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要谨慎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对各高校的把握程度,合理拉开志愿梯度。如果有较大把握冲击顶尖高校,可以将其作为第一志愿;如果觉得自己的成绩相对稳妥,可以选择一所录取可能性较大的高校作为志愿。同时,要认真考虑专业志愿的顺序,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有把握的专业放在前面。
3、关注补录机会
部分高校在强基计划录取后可能会有补录机会,考生要及时关注相关信息。如果在第一次录取中未被录取,且符合补录条件,可以抓住补录机会,再次争取进入心仪高校的强基计划。
2025 年强基计划为广大考生提供了独特的升学机遇,通过深入了解政策变化,明确自身定位,精准报考并精心准备,考生们有望以最优方式被 985 工程大学强基计划录取,开启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