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思珞
近日,江西省教育厅发布通知,明确将 AI 自习室纳入校外托管服务范畴,这一政策不仅为行业划清了合规边界,更释放出科技赋能教育创新的积极信号。作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融合的产物,AI 自习室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着社会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期待,如今其定位的明确,标志着这一新兴业态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
长期以来,AI 自习室的属性界定始终存在争议。部分机构曾以「科技教育」为名,游走于学科培训与托管服务之间,既面临监管不确定性,也容易引发家长对隐形补课的担忧。江西省此次发布的《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检查细则(试行)》中,首次将AI自习室明确归类为校外托管服务,强调其「辅助学生自习」的核心功能,并严格禁止任何形式的学科类培训。
江西省教育厅在通知解读文件中称,AI 自习室利用 AI 技术辅助学生自习,不同于学科类校外培训,类似于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是一种新兴业态,为此,《江西省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检查细则(试行)》明确 AI 自习室参照中小学生校外托管机构管理,重点加强安全管理和数字化监管,纳入全省教育监管系统,建设智慧消防,并接入全省教育智慧消防(视频监控)系统,落实 24 小时值班值守,确保安全。但 AI 自习室如违规开展学科类隐形变异校外培训,《检查细则》明确提出,将依照《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等,对违规行为严肃查处。
这一规定直接回应了公众关切的焦点——既要保障学生课后学习空间的安全与质量,又要杜绝变相增加学业负担的行为。
政策细节中特别提到,AI 自习室需参照托管机构管理标准,重点落实安全责任与数字化监管。例如,强制接入全省教育智慧消防系统、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等,均体现出「安全先行」的管理思路。同时,通过建立机构「白名单」和跨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政策在规范行业的同时,也为合规机构提供了透明化发展的路径。这种「疏堵结合」的治理方式,既是对「双减」精神的延续,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政策的明确如同一把双刃剑。对于部分曾试图打「擦边球」的机构而言,新规无疑提高了准入门槛。例如,文件中明确禁止两类机构以「教育咨询」「企业管理咨询」等名义开展托管或培训业务,这直接切断了某些机构通过包装服务内容规避监管的可能性。而那些真正以技术驱动、聚焦自习服务的AI自习室,则迎来了价值重估的机会。
过去,行业因定位模糊导致家长信任度不足,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今,政策将 AI 自习室与学科培训彻底剥离,反而凸显了其作为「学习空间提供者」的本质价值。一些机构开始加速技术升级,例如引入更精准的学习行为分析系统,或与学校合作开发课后服务模块。这种转向,正是政策引导下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精细化运营」转型的缩影。
AI 自习室的核心竞争力,始终在于如何用技术解决传统教育场景的痛点。自习室借助 AI 技术,智能管理系统可实时监测学生的专注度、学习时长等数据,并生成个性化报告;AI 助教则能根据错题记录推荐针对性练习。这些功能看似「轻量化」,却恰好填补了学校课后服务与家庭辅导之间的空白——既避免增加学业压力,又能通过数据反馈帮助家长了解学习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中提出的「数字化监管」要求,正在倒逼行业提升技术含金量。例如,接入全省教育监管系统后,AI 自习室的管理流程将完全透明化,消防隐患、人员流动等数据均可实时追溯。这种「用技术监管技术」的思路,既降低了行政成本,也为行业树立了技术应用的新标杆。
在「双减」政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教育行业迎来新一轮变革,在面临校内减负,校外辅导机构受打压的大环境下,随着定位的明确,AI 自习室有望成为学校、家庭之外的「第三教育空间」。
当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需多方协同。政策层面需进一步细化收费标准、师资准入等细则;企业则需要平衡技术投入与运营成本,避免将创新异化为「高端收费项目」;而家长也应理性看待 AI 技术的作用——它既不是应试教育的「救命稻草」,也不能完全替代人际互动带来的成长价值。唯有如此, AI 自习室才能真正成为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拼图。
当 AI 自习室摘下「类培训」的模糊标签,其回归教育服务本质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教育与科技之间找到平衡点,或许正是这个时代赋予教育从业者的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