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拍狸花猫”的“闹剧”,如此草草收场?
关于“法拍狸花猫”之事,笔者曾发表感言根据最新消息,此事已有新进展。该猫的拍卖程序被撤回,并由一位爱猫人士领走抚养。
消息称:8月22日,阿里资产拍卖网上的狸花猫拍卖被撤回,原因是债权人(某银行)向申请撤回执行,理由是债务人还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因此终止了拍卖程序。截至撤拍时,该拍卖已吸引6528人报名、超57万次围观,保证金将原路退还。
这只狸花猫,此前因主人债务问题被扣押在宠物店寄养近三年,寄养费用高昂(年费上万元)。撤拍后,债权人将猫交给一位爱猫人士抚养,宠物店确认猫已被接走,但未透露寄养费用是否结清。
该法拍已吸引6528人报名、超57万次围观。一项被列入法拍的财产,一句“债权人将猫交给一位爱猫人士抚养”就不再视为财产了?一桩登上热搜的法拍就这样轻易撤回了?从开拍到撤拍的快速转变,引发了公众对司法程序合理性、宠物法律地位及执行伦理的关注。
根据和拍卖平台披露的信息,撤拍是因为债权人(某银行)发现债务人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因此无需继续拍卖宠物抵债。这一操作符合《民事诉讼法》中关于执行程序中止或终结的规定。
尽管法律允许债权人调整执行策略,但公众质疑法拍程序过于“轻率”。
前期准备不足:若债务人确有其他财产,为何未在拍卖启动前充分核查?是否过度依赖债权人申请而缺乏主动审查?
社会成本浪费:6528人报名、超57万次围观的公共资源消耗,仅因债权人单方面撤拍而终止,从高调开拍到轻易撤拍,公众参与权被忽视,严肃的司法程序和执行岂是儿戏?
根据《民法典》,宠物属于个人财产,但公众更关注其生命权和福利。例如:该猫被扣押寄养近三年,寄养费用高达上万元/年,远超其市场价值(狸花猫通常低价甚至免费领养),凸显“财产逻辑”与动物福利的割裂。
虽要求竞买人具备饲养条件,但未明确后续监管机制,若拍卖完成,能否避免宠物沦为流量工具或遭遇弃养仍是隐患。撤拍后债权人将猫交给爱猫人士抚养,虽避免了拍卖风险,但缺乏透明性(如领养人资质审核、寄养费用结算等),被部分网友视为“压力下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