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岁末感言简短

来源:哗拓教育

  小伙伴们都在写感言,我也有感而发。想到上周末我们读书组一起听个关于福柯“自我技术”的讲座,讨论得很热烈。会后跟朋友的车一起回家,说起我们两家的娃,各自的工作,都是一地鸡毛。中间,我跟我朋友说:“不要放下啊!”她以为我在鼓励她不要辞职,很坚决地回答:“我不可能做全职妈妈的,我访谈的几乎所有的全职妈妈都不开心。真的好像美国60年代中产阶级社区里那些绝望主妇一样。”她是做家庭和育儿的社会学研究,看得多听得多,大概她的印象是真的。话题岔开去,我们开始讨论网上那些天天晒早饭的妈妈们是不是真的开心。

  但我说“不要放下”,不是那个意思。我临下车的时候,又说一次:“不要放下!”这次我总算有机会把话说完,我的意思是,不要放下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我刚进复旦读本科的时候,好像是当时学校流行的口号。我对“卓越”其实没有什么感觉,反而觉得又空又假。之后去伯克利,有一次帮校办译年度报告,才发觉伯克利也喜欢说forexcellence,正是“追求卓越”的意思。这话说着是挺恶心的,尤其有种“精英”的味道,在如今的政治气氛下,不太受人待见。

  然而,那天我说“追求卓越”是跟自己说。人到中年,很容易就活到惯性里去,养儿育女,工作家务,一天一天,很容易就过去。即使是学术工作,也但是就是一份工作,一样是常规性的,重复性的:看书,写文章,参加学术会议,评职称,申请经费,参与课题和课题结项。这世上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带着一份得过且过的心去做,不是懒,而是无聊。没有passion,没有calling。在这个好处上,一个学术工作者,和任何工作者一样,都是在异化劳动中。

  我有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追求卓越”没啥意思:做得好不好都是无所谓的,只要开心就好;平凡生活也是好的,给人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感。我这两天一向在琢磨这事,之后最后想明白,“追求卓越”其实是个心气。并不是真的能做得有多“卓越”,而是要有那个心气,这心气不是给任何人看的,而是对自己的要求。也许终其一生都做不到“卓越”,但一向在心向往之。要做得尽量好,要不辜负自己的良心。

  有时候,我也会对自己说,不要那么累,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但如果放下这点心气,我可能会更加不开心。我此刻允许自己一天只工作一小时,甚至不工作,但我还没有放下。想起前些日子跟一位老师聊天,说起我此刻工作时间很短,很多研究计划都搁置,很焦虑。她劝我,即使停车的时候,车头一向朝着上山的方向,就没关系。很久之前,我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在人生的某些阶段,我们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停下来,慢下来,但是你心里的指南针不要改变方向,下次你再走的时候,就能够继续走下去。

  所以,我的感言就是,不要放下追求卓越。我们生活在俗世中,有种种羁绊,种种不得已,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勤勉,或懒散,我们早出晚归,或者昼伏夜出,我们其实都是差不多的人,普通人。但心里的指南针指向哪里,只有自己最明白。只要那口气不松,我觉得活着还是有点味道的。

  以此自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