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

来源:哗拓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8卷 第1期 2008拄 中国发展 Vo1.8 NO.1 Mar. 2OO 3月 China Development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 李华明,龚钰涵,李鸿文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难题在于:如何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该文在参考国外学者测算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通过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探寻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测算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 方法,并加以证实。 关键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007年中国在农村普遍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 法,源于英国社会学家B.S.朗特里(B.S.Rown. tree)。它的基本假设是人的生存必须拥有一定的 度,这是一项惠及九亿农民的民心工作,意义深远。 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的重要环节,而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的理论依据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马克思与西方 经济学者称之为贫困线。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首先要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这是建 生活资源,这些资源从市场中获得必须支付一定费 用。在现代社会,这笔费用就是政府与社会所必须 保障的,费用的数量就相当于贫困线。使用这种方 法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确定满足人之基本生活需求 所必须的商品和服务清单,然后根据市场价格对购 买这些商品和服务的费用进行测算。这种方法存在 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所谓农村最低生 活保障线是指农村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当 地居民收入水平而确定的维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 内在的局限性:一些人对究竟应该由谁来决定哪些 物品或服务是或不是”生活必需”提出疑问,并认为 最低支出标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一项复 杂、系统的工程,本文先介绍国外学者测算贫困线的 几种方法,然后通过模型的构建来确定我国农村最 应该考虑统一的贫困标准与不同的个人需求之间的 矛盾。 1.2生活形态或剥夺指标法 低生活保障线。 这种方法的历史也很长了,源于英国社会学家 彼德・汤森(Perter Townsend)。它的基本假设是, 只要人们拥有必须的资源,那么,人们都希望能够以 社会所普遍认同的生活形态生活。过这种生活所必 须的资源数量就是贫困线。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社 会都有一种公认的基本生活形态,不能以此形态生 活的人意味着遭受了剥夺,实际上就是贫困者。使 1 国外测算贫困线的几种方法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的重要依据,是政府为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 生活而制定的救助标准。为了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 障标准,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测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的一般方法。测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测算贫困线 是密切相关的。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提出 了很多种测算贫困线的方法¨ : 1.1市场菜篮法或预算法 这种方法是测量贫困线的一种比较古老的方 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确定什么样的生活形态是一个 社会所公认的基本生活形态。理论上,可以通过征 询专家和有关人士的意见来确定,实际上通常需要 开展科学的社会调查。因此,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而 且牵涉到相应的价值判断,容易引起争议。 1.3恩格尔系数法 收稿日期:2007—12一l3 作者简介:李华明(1941一),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从事金融与 保险理论研究;龚钰涵(1984一),湖南衡阳市人,湘潭大学商学院硕 士研究生;李鸿文(1981一),湖南常德市人,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研 究生。E—mail:yuhan212@126.coln 这种方法是观察和测量贫困的一种常用方法, 源于德国人恩格尔(Enge1)。它的基本假设是:由于 食物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会相对稳定,不会随收入 或消费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当个人或家庭的收入 或消费增加时,其食物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会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华明等: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87 应下降。这种食物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例就是恩格 尔系数。反过来说,恩格尔系数上升,说明生活水平 涨指数等 。 财政收入、物价水平、人均年纯收入和食物消费 下降;而恩格尔系数下降,说明生活水平上升。通 常,人们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超过59%, 就表明这个人或家庭处于严重贫困状况,这个人或 家庭的消费水平就可以看作贫困线。在实际工作 中,也有人在了解到贫困家庭食物消费情况后,将食 支出的变动都会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产生影 响。根据以上基本条件,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与 财政收入、物价水平、人均年纯收入和食物消费支出 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回归分析。 2.2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物消费的支出除以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这样 得到的数值就是贫困线。使用恩格尔系数法的关键 在于如何确定食物支出。如果仅以贫困家庭的食物 消费情况作为依据,就不是很妥当,因为贫困家庭食 物支出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是在收入限制下不得已 而做出的选择。 1.4收入比例法或国际贫困标准 这种方法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调 查其会员国的社会救助标准时偶然发现的,后经贝 克曼(W.Beckerman)教授加以系统化。该方法认 为,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救助标准相当于社会平均收 入的2/3,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采纳其社会 平均收入的2/3作为贫困线。当然,也有学者建议 使用社会平均收入的1/2作为贫困线,这是通常的 测量相对贫困的做法 J。但是,使用这种方法需要 考虑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收入的分布情况,如果 这种分布不是相对均等的,而是贫富差距非常大,大 多数人的收入处于中下水平。这样,采用收入比例 法可能会使需要救助的人数太多而超出政府的财政 能力。 上述国 ̄'t-N算贫困线的几种方法都有着这样那 样的缺陷,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不相符合,为此,笔 者试图通过构建模型的方式,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实 际情况的测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法。 2模型的构建 2.1 模型构建应考虑的因素 由于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 以及物价水平的不同,确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最低生 活保障线标准是困难的,各农村地区应根据当地的 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各农 村地区在确定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时通常应考虑以 下几个因素:①维持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 种类;②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③当地贫困人口人 均消费水平;④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⑤物价上 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因素包括财政收 人、物价水平、贫困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人和食 物消费支出等。为研究的方便,本文不考虑贫困人 口数量因素,而仅从基本的影响因素考虑问题。农 村地区的保障水平是根据前一年的各项经济指标预 算和确定的,所以本文选取了各省2004年的保障水 平(2004年后的保障水平暂时无法取得),其他变量 的数据使用的是2003年的数据。 (1) 本文所使用的财政收入是各省的各种税收总 和,之所以采用各省的财政收入数据,而不使用财政 支出数据,是因为财政收入决定财政支出。 (2) 本文所定义的物价水平仅仅采用的是各省食 品类的物价水平,这样做有利于模型的构建。 (3) 本文所采用的农村人均年纯收入是各省的平 均数据,这利于数据与实际情况不会出现太大的偏 差。 (4) 本文所采用的生活消费支出水平,主要是指 各省农民食品消费的平均支出,未包含衣着、教育、 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各省的教育、住房等条件 不同,支出有很大的差异,而各省农民用以维持基本 生活的食品消费支出差异不大。 2.3样本的统计描述及其比较 全国各省(台湾省因数据不全未列入)以2001 年至2004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依据,对农村 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进行分析(新疆的农村最低 生活保障人数与其他省份相比太少,很明显是个异 方差,所以进行分析时将其剔除)。2001年农村最 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基本情况是:平均值每人每年 184.29元,最高值每人每年464.79元(上海),最低 值52.53元(黑龙江);有9个省的保障水平在平均 值以上,除云南省(每人每年192.29元)外的8个 省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上海、北京、广东和浙 江的保障水平超过每人每年300元;有9个省的保 障水平不超过每人每年100元 J。见表1—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8 李华明等: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 表1—1 按这些省份所处的地域划分,则东部沿海地区 的省份、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的保障水平的基本状 况如表1—2所示。从表1—2可以看出位于东部沿 海地区13个省、市的2004年平均保障水平比全国 的平均值高出34元;而西部7个省、市的平均保障 水平比全国的平均值低181元,即东部沿海与西部 的年人均保障水平相差215元左右,这个差距与 2001年的120元相比扩大了79%。且无论是东部 沿海、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保障水平的极差都呈扩大 的趋势。 表1—2 年份 20o1 2Oo4 地区 东部 西部 中部 东部 西部 中部 最大值 464.79 192.29 257.59 799.24 254.62 398.23 最小值 52.53 63.41 66.03 189.42 82.41 93.53 平均值 230.83 l10.52 114.24 390.89 175.52 183.78 样本数量 13 7 7 13 9 6 从表1~2还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比较大,最大 值均在东部地区,而最小值均在中西部地区。 2.4 回归分析 根据我国现在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本文 运用以下模型进行分析: Y=仅+plxl+p2x2+133X3+134X4+£ 其中仅为常数项,e为随机误差项项,y= (2004年各省农村低保水平+2003年各省农村低保 水平)/2,=(2004年各省财政收入+2003年各省 财政收入)/2,x =(2004年各省农民食品支出+ 2003年各省农民食品支出)/2,x =(2004年各省 食品价格指数+2003各省食品价格指数)/2,x = (2004各省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003年各省农 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 利用截面数据拟合函数一般会产生异方差问 题,利用Goldfeld—Guandt方法对模型的异方差性 检验的结果并不明显。因此我们接受同方差假设, 利用OLS来对模型进行估计。模型的估计结果见 表1—3。 表1—3模型的估计结果 未标准化 标准化 T值 P值 回归系数 标准差 回归系数 常数项 3849.581 1279.386 3.009 0.006 财政收入一 3.6E一0 00.O00 —0.065 —0.475 0.639 食品支出 0.237 0.147 0.489 2.614 0.007 价格指数 —36.095 11.899 —0.297 —3.034 0.0o6 人均纯收入 0.O42 0.039 0.326 3.073 0.005 a.Dependent Variable:保障水平,其中方程的 决定系数R—squared=0.803,调整后的 R=squared=0.769.F=130.646 2.5模型估计结果的几点说明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2.5.1模型中,用T统计量我们可以在5%的显著 性水平上分别拒绝常数项、食品支出系数、价格指数 系数和人均纯收人为0的假设。F统计量为130使 我们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农村最低保障 水平与财政收入、食品支出和价格指数没有关系的 假设。 方程的结果为:y=3 849.59+0.24 2—36.1x3 +0.04 ̄4 方程的决定系数R 为0.803,说明方程拟和的 较好;调整后的R 为0.769 2.5.2农村居民人均低保标准的食品支出弹性为 0.24,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 村人均低保将增加0.24个百分点;5t格指数每增加 一个百分点,农村人均低保标准将会减少36个百分 点,说明物价的变动将对农村居民低保产生很大的 影响。物价的上升,意味着居民用等值的货币能够 买到的商品减少了,居民的低保标准降低了;在其他 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均年纯收入每增加一个 百分点,农村人均低保标准将增加0.04个百分点, 说明该因素的变动虽然对农村低保标准有影响,但 影响因子很,J、。 2.5.3财政收入系数的T值的绝对值为0.475,这 使得我们不能拒绝财政收入系数为0的假设,因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华明等: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89 我们在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应与当地居民 生活状况直接联系,而不是与当地财政水平直接联 系,这是因为一个地区的财政水平不能成为低保标 湖南省2004年农村月人均食物支出为64.57元,综 合物价指数为105.1,2004年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 入236.48元,2003年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人为 211.07元,同时为了方便,假设月人均非食物支出 为0,根据公式,RSS.=64.57米(105.1/1O0)米 准的决定因素,资金短缺应该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 3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计算公 式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各省市的农村低 保水平普遍偏低,且均未达到维持基本生活的食品 支出水平。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基本要 求是:既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要防 止保障线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其主要考虑因 素是:1、当地农民能够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从贫 困概念和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依据可以看 出,判断个人或者家庭贫困的主要依据是其收入能 否维持最低的基本生活需要;2、当地的生活必需品 的物价水平。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居民的收入 是增加了,可是物价也涨了。收入增加要扣除物价 上涨的因素,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也要随物 价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3、当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判断居民是否贫困的依据, 当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后,如果人均纯收入低于农 村居民维持基本生存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 费用,则说明他们的生活处于贫困状况,需要政府的 救助。 在具体厘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时,以上 各因素可以简化为以下公式: RSS =[F +NF t一1]米(P /100)米(S / Sl_2) 其中,RSS 为第t年农村月人均最低生活保障 线标准 F 为第t一1年农村月人均食物支出标准 NF 为第t一1年月农村人均非食物支出标准 P 为第t一1年当地的综合物价指数 S 为第t一1年当地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入 S 为第t一2年当地农村居民月人均纯收入 我们不妨以湖南省为例,对上述公式进行验证。 (236.48/211.07)=75.9,即湖南2005年农村月人 均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不应低于76元。 在以上公式中有几点需要说明:1、F+NF为当 地农民维持生存的最低费用,其中F基本食物需 求,NF指非食物需求,包括衣着、水电、交通、基本医 疗等;2、P /100为当地物价的综合变动指数;3、 (S /S )指当地农民月人均纯收入变动指数。以 上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保障线标准应随着这些因 I1J1 二  素的变化而每隔一段时间(一般为一年)调整一次。 本文找到的测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方 法,是通过对往年各省低保水平的数据分类、归纳、 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并经过了实证的检验。这将 对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具有现实的参 考价值。然而,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统计分析采用的数据仅是2003年和2004年的数 据;在模型的构建中,为了分析的方便考虑的自变量 也比较简单。这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参考文献 莫泰基.《香港贫穷与社会保障》,香港:中华书局, 1993年,第94—107页;多吉才让:《中国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4— 151页. Wahidul K.Biswas,Paul Bryce,Mark Diesendorf,Model for empowering rural poor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tech— nologies in Bangladesh[J],Environmentla Science& Policy,Vdume 4,Issue 6,December 2001,Pages 333 —344. 刘建平.王选选:《贫困程度测度方法与实证分析》, 《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2期. 高伟娜.《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研究》,《人口 理论)2005年第1期. 2 1J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华明等: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测算 Assessment of Criteria for Rural Minimal Living Security in China Li Huaming,Gong Yuhan,Li Hongwen (School of曰 M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 1 105,China) Abstract: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decided to wide1v implement the sys- tem of minimal living security in rural areas this year,a project which will bring benefits to nearly 900 million Deas. ants and enjoy the ardent support of people.It is of profoundly historic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The thomv difi. culty in establishing the criteria of minimal living security system lies in how to set the minimal living threshold properly.Having referred to calculative measures adopted by foreign scholarsthe author succeeds in research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most suitable measure for our country to assess the minimal living threshold by means of mod. el constructing and analyzing. Key words:rural area;minimal living seeurity:criteri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