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这个词源于《贾岛推敲》的典故,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形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贾岛推敲》是中国古代一个名声颇显的故事,语出后蜀何光远的《鉴戒录·贾忤旨》,反映了创作诗歌过程中对字句的凝练。
后蜀 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 岛 似不见。时 韩吏部 愈 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 岛 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 岛 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岛 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鍳。’ 韩 立马良久思之,谓 岛 曰:‘作敲字佳矣。’”后因以“推敲”指斟酌字句。亦泛谓对事情的反复考虑。 宋 张孝祥 《念奴娇·再用韵呈朱丈》词:“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 明 徐渭《过陈守经留饭海棠树下赋得夜雨剪春韭》:“醉后推敲应不免,只愁别驾恼郎当。” 清 孔尚任《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 吴组缃《山洪》二:“ 三官 认真的沉着脸,觉得这话值得推敲。”
《贾岛推敲》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贾岛推敲》注释:
贾岛:唐朝诗人
岛初赴举京师:贾岛当初到京城去考进士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京师:京城(长安)
得句:想出诗句,一般指一句或两句 云云:如此.
又欲”推“字:又想用”推“字。
炼之未定:用心琢磨,反复锤炼,决定不下来 吟哦:吟咏.
引手作推敲之势: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来 韩愈吏部权京兆:礼部侍郎韩愈代理京兆尹 左右拥至尹前:随从人员(拿下贾岛)带到韩愈跟前 讶:对……感到惊讶.
具对:全部详细回答
炼:锤炼,申引为反复思考. 俄:不久.
立马良久:让马站住很久. 留连:舍不得离开. 权:代理……职务. 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
第三节:指韩退之仪仗队的第三节. 尚:还,仍然. 已:停止.
俄:不久,指时间短.
神游象外: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神:精神 游,离开.象,眼前事物.象外:现实生活,眼前事物之外. 车骑(ji):车马.
辔:驭马的缰绳,这里指马.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布衣:平民,百姓. 引手:伸手. 遂:于是就. 至:到...某地.
《贾岛推敲》译文: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启示: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反复琢磨、斟酌和不断改进。永远精益求精。
《贾岛推敲》阅读练习: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 布衣之交 ( ) ..(2) 推敲之势 ( ) .(3) 立马良久 ( ) .
2. “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从此处描写可看出贾岛具有 的
创作态度和 的钻研精神。
3. 读完《贾岛推敲》这个故事,我理解了“推敲”这个词的含义,即
4.你知道为什么用“敲”字更好吗?
《贾岛推敲》阅读练习答案:
1. (1)平民,百姓 (2)动作 (3)很 2. 认真严肃 锲而不舍 3. 写诗和作文时斟酌词句
4. 夜深人静,拜访友人,敲门说明来访者是个有礼之人,而且“敲”字更能突出月夜的静寂。
拓展资料:.
“推敲”的来历: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苦吟派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的第三节。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题李凝幽居》原诗译文:
造访独居的李凝
住宅附近没有邻家,显得闲适宁静,只有一条杂草中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院。 月下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友人的院门。
(没想到主人不在,就往回走)过了桥是野外的景色,一路上移动的山石遮住了云层接地的部分。
我暂时离开,但还会再来,相约的会面,不会食言。
作者简介:
何光远(约公元936年前后在世),今江苏省东海县人,生前仕宦于后蜀,官至普州军事判官,是一个普通的基层文官,仕历上无迹可称,极为普通,文学上却有特色。其生平事迹,新旧《五代史》均不载,直到清初吴任臣编《十国春秋》,才在该书卷五十六为他立了一个简传,文云:“何光远,字辉夫,东海人也。好
学嗜古。广政初,官普州军事判官,撰《聂公真龛记》。又尝著《鉴诫录》十卷,纂辑唐以来君臣事迹可为世法者。又有《广政杂录》三卷,皆行于世。” [1] 主要著作
何光远的著作,现在有记载和留存的有《鉴诫录》、《广政杂录》及《宾仙传》。其中《鉴戒录》三卷(四库全书本十卷。此从宋艺文志),从各方面反映了巴蜀的社会风貌,是一部以提供历史借鉴为宗旨的历史琐闻类笔记,其指导思想、作品内容都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