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读书可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拓展自己的视野。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呼兰河传最新阅读心得感想简短,供大家参考。
呼兰河传最新阅读心得感想简短1
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昨晚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书——《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著名作家矛盾评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用灰色、轻松和真实的笔调描绘出了她小时候在祖父家呼兰河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在萧红的笔下,我看到了萧红和她那和蔼的祖父度过的美好时光,看到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的生活环境,过着清贫安康的日子却又摆脱不开封建迷信的影子。
但让我尤为深刻的画面就是: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让我感到愤怒,一个还处在天真无邪年纪12岁的姑娘被老胡家因封建迷信愚昧无知的行为活活折磨死了,又是挨打,又是被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热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用热水往头上浇,这样折磨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上,终究扛不住这般折磨,在最青春的年华告别了这“没人情味”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还沉浸在这灰色的画面中。但又反观我们如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更应该学会生活,懂得感恩,内心存留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小美好。
呼兰河传最新阅读心得感想简短2
今天我读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是由中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我请大家买这本书时,请认准“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温儒敏评价说:“我这些年是提倡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品种齐全、版本可靠、质量上乘,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还有许多教授等大名鼎鼎的人物评价。
受语文课本《火烧云》这篇课文的影响,本以为是很温馨的,没想到却很悲伤。
那里的人很迷信、无情、麻木无知。因为小团圆媳妇的死,与其是病死的,不如说是被逼死的。一开始婆婆把她打病了,然后给她跳大神,大神让她当大众洗三次澡,先是大神让小团圆媳妇脱衣服,小团圆媳妇不愿意脱,她的婆婆命令四个人把她衣服撕了,然后把她抬进大缸,大缸里全是滚烫滚烫的水,一开始她挣扎,然后大神要往她头上倒热水,小团圆媳妇昏了过去。人们都以为她死了,便没了兴趣,大部分要回家,大神为了提升大家的兴趣,便拿一根针在她手指上刺一下,她就醒了。后来每倒一次就昏迷一次。跳完了大神,病还没好,就给她抽贴,又为价钱啰嗦了一大堆,后来又想让她活着,又啰嗦了一大堆,说什么七八岁就用两三两银子给订下来,如果死……最后才付了钱。
磨房里还住了冯歪嘴子,他后来成了家,有两个儿子,最后他媳妇死了,冯二成命运也一样。
我觉得那婆婆太可恶了,我甚至有点同情小团圆媳妇,我觉得我们应该远离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最新阅读心得感想简短3
暑假里我读过很多书:《西游记》《呼兰河传》《昆虫记》……可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呼兰河传》。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她是黑龙江呼兰县人,在《呼兰河传》中,有一位人物——冯歪嘴子。他是一个勤劳、善良和坚韧的人,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十章。
7月已过去,8月乌鸦就来了,其实乌鸦七月就来了,不过没有八月那么多就是了。这对乌鸦的描写,预示下文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果然,在一个不祥之日里,冯歪嘴子的女人死了,留下了两个嗷嗷待哺的可怜孩子。冯歪嘴子的生活压力陡然增加了许多。
在冯歪嘴子失去女人时,在周围人看来,这样的家庭是无法生存下去的,但生活的磨难、人们的嘲笑也不能击垮冯歪嘴子。他也没有绝望,而是坚强地带着孩子活了下去。虽然冯歪嘴子的命运不好,但
是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多舛的命运没有击垮他!
现实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他们也像冯歪嘴子一样忍着贫困、疾病,甚至是生离死别的痛苦。但是他们勤劳、善良和坚韧,在生活面前绝不低头。他们是平凡的人物,但他们也是令人敬佩的人物。
《呼兰河传》是萧红文学和生命的绝唱,因为她灵魂深处的泪滴,浸润在这本这部作品中,像露珠一样闪烁,满怀的乡愁,诗意盎然。
呼兰河传最新阅读心得感想简短4
床头撑起黄光灯,夜这样静而冷,故事又这样哀漠而凄伤。扉页上的萧红,一双静定的眼睛,看去浅澈安和,无惊无惧。深潭之下,竟沉潜着这么些不幸福的故事。
她笔下这座小小的呼兰城,亲近的贴身,平凡得怯懦,良善而无能,丑陋却堪怜。谁家大狗咬了过路的叫花子,主人开门问一声,看一眼,也就不放在心上了;一场雨,睡的屋顶上居然长出拳头大的好蘑菇来,引一院子的人艳羡不已;害了病,照例要请大神,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看,好似过节班热闹喜庆。七月的火烧云一过,八月鸦群就该来了。鬼节放过河灯,野台子戏和庙会也就近了。——乡愁。不过是些念念相续的人间烟火。
书的前段,文字质地非常淳澈,嚼起来带点草根的甘甜味,又有些童稚的兴高采烈,偶尔会有那些旁枝丛生的野念头,读起来真是很讨喜。譬如:落过雨,堆在院子里的木头上长出蘑菇来,这蘑菇又吃不得,都不知道张来做什么。第一次看,忍不住笑了出来。而书的中后段,故事的框架底色打好,人情世故尽凸浮出来,早先高光亮彩的好情绪,全都不声不响地褪下去,这个故事,自比竟利得好似一枚开了刃的轻质刀片,冷,薄,浅,锋利得不着痕迹,若无其事,却又美得动魄惊心。它是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依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依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萧红笔下的道人,市侩,精明,狡猾,贪婪,但这些都不过是在
人世之中摸爬滚打的求生术,他无根无基,无亲无明,与呼兰城中的生存状态遥相呼应。一样的卑微而潦倒,对前途忙惑不知,无所寄望,却有未泯的善良。动人的是这种善良,与后天经验的栽植无关,它纯然是血脉相承于生命深处,平日里潜行于生活泥沙之下的,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世上走的举步维艰,这份小小的,火苗一样的良善在心里面却从来没有熄灭过。我想,萧红把这样一个轻轻的,微甜的转场,夹入一摞苦涩的情节中间,大概是意在烘出几丝片段的暖意来吧——只是偏偏这暖,经苦水里荡几番,反倒愈发显得苦涩和悲戚了。
——是否但凡心里面有大悲戚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反都是像这样:人生为了什么,要有这样凄凉的夜。漠漠的。轻柔的,若无其事的,隔了距离的——悲働的,凄伤的,残忍的?
呼兰河传最新阅读心得感想简短5
生命如秋叶般一吹即逝,虽着有华丽的金装,却一碰即落,脆弱不堪。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个贫苦的小城,每个生命的消失都不值一提。
“我”的家乡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一一呼兰河。她家在一个大庭院中。在这里,有人死了便是死了,即便活着也如同死了般。连小城中的生活都是反反复复、枯燥乏味的。每隔几月就会举行一次“精神盛举”——祭拜鬼神,热闹也不过是过度迷信引起罢了。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生都只是平平坦坦地过去了。
乱世的热闹来自迷信,愚人的安慰只有自欺。
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曾有一个生命成为了亮点,却惨忍地熄灭了。 生命是顽强的,但又是脆弱的。年仅十二的小生命,却逃不过婆婆的毒手。小团圆媳妇被婆婆虐待,不几天便得了重病,迷信的婆婆用了各种办法治病。跳大神的大神说要用开水烫才能好,婆婆迷信便依了,她被开水烫时许多人围观,无一人阻拦,不久后她就死了。在她重病时依然对“我”笑,最后在众人眼前死去。
冯歪嘴子也是极惨的一位,他一直生活在人们的流言蜚语下。在人们口中,他并非什么好东西,其实他善良、大方。在后来的生活里,他与王姑娘在一起了,生了两个儿子,然而在生下第二个儿子后,王
姑娘死了。人们的乱骂与王姑娘的去世让他苦不堪言、生不如死。在结尾,他看到儿子,又找到了活的希望。
呼兰河城的人们,比石头还冷漠,比恶魔还恶毒,甚至视生命如尘土,他们苟且地活着。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们早已忘却了生命的价值,变得不堪入目,怜悯之心也早已化成了虚荣心。在小说中,有一句话直接体现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及无奈,一群穷人来到扎彩铺说:“人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生命本该是无价的,是顽强的,是多彩的,但再怎样也避不开社会的黑暗。小说的背景都是黑暗的,无时无刻都散发着化不开的悲凉感。在“我”的童年中,只有祖父能给予温暖。读的过程中,也有与祖父一同在后花园戏耍时才能感受到色彩,如同黑暗中零碎的光亮,似明非明,被黑暗笼罩。
没有目标与理想的生命,就如同空气般的存在,黯淡无光,毫无意义。如今的生活,有理想的人、琳琅满目的城市、良好的教育,生命已不再只是尘土,已是如浩瀚海洋般的存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