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育论坛2018年第16卷第1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8.Vo1.16.N0.1 方 略· 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 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基于1 995—20 1 6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涂阳军,徐上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双一流”建设要求研究型大学将文科科研发展置于更高的战略地位。本研究收集了44所研究型 大学1995—2016年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通过对此指标的量化分析与比较,探讨了研究型大学文科 科研影响力的现状和趋势。结果发现: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文科科研成果正持续并快速 地向研究型大学集中;研究型大学的文科科研影响力在知名度、地区、层级及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文 科科研强校文科发展特色优势明显,但学科发展不均衡。研究最后提出了如何提升文科科研影响力的几点 启示。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人大复印资料 The Innuen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in Chin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A Quantitative and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Periodical Literatures Reprinted b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for the PeriOd 1995-2016 TU Yang-jan,XU Sh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Hunan,China) Abstract:It is imperative for China s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plac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t a higher strategic posi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subjects. Based on”Periodical Literatures Reprinted b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for the period 1995-2016,the study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trend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l sciaences research at 44 research universities.Ke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The iluence off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in 44 research universities is on the rise for the period 1 995-20 1 6,and research outcomes in this field are continuously and rapidly converging to these universities.The influen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of each university is varied by its reputation,location,level and type.While a few research universities with higher academic iluence boastfn distinctive advan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l sciences,ta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is not balanced.Finally,the study puts forward four implications on how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 Key words:Research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Academic Influence;Periodical Literatures Reprinted b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85 · 复旦教育论坛2018年第l6卷第1期 一、引言 务院于20l5年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建没总体方案》,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各研 究型大学纷纷将“双一流”建设写入其发展规划纲要。 研究 大学足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大学,其能在原创性 科学研究活动巾培养具有创造力的高层次人才,并在 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礼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f1I。从 全 界范罔来看,研究型大学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 表现形式,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要途径,而中 研究 大学是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 科”的重要主体。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往往具有教师 素质超群、科研成果卓著、教学质量优良等特征I I。大 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齐全, 多数学科存科研上具 很强的影响力131。科研影响乃是衡量一所大学或一 ¨学科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然而,除极少数传统文 科强校外,大多数以理工学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其 文科科研影响力仍相对较弱。一些有远见的研究型大 学 始出台旨在大力发展文科的政策,但研究型大学 耍实现“世界一流文科”的战略目标,还须将文科发展 置于更高的战略位置。 委想实现文科科研的战略发展,就需要形成一套 价文科科研成果的方法。目前研究型大学对文科科 研成果的评价仍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质量与 影响力。一些理_[科占主导的大学,仍采用理工类科 研成果的 价模式和思维来评价文科科研成果。长远 来看,这町能会对文科科研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从 旧际评价的实践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应按 闰际标准来进行科研成果评价【4I,而国际上对世界大 学科研竞争力的评价均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 影响力。邱均平等学者将科研影响力作为世界大学科 研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嘲。被巾圉人民大学复印报 刊资料(以下简称“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体现 r文科科研成果(特别是期刊论文)的质量与影响力, 被转载的论文数是一个集论文数量与论文被引数(科 研影响力)r一体的综合性指标。一方面,人大复印资 料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 响力f6】,所选文献源于具有高质量的期刊,且由各学科 领域专家鉴定和同行评议,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应用价 值和代表性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被转载论文 具有更高的质量和影响力。通过对被人大复印资料转 载论文数的量化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仅计量在 各期刊发表论文数的不足。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型大 · 86 · 学将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作为评价文科科研质量和影 响力并据此给予奖励的主要指标之一。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 数这一指标,拟通过收集1995—2016年研究型大学被 转载的论文数,采用量化分析比较法,探讨研究型大 学文科科研影响力的现状和趋势,并考查研究型大学 文科科研影响力在知名度、地区、层级和类型上的差 异,最后就如何提升文科科研影响力提出几点启示。 二、研究数据与统计分析结果 在综合武书连[ 1和杨林等I91学者有关研究型大学 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定44所研究型大学作为研 究对象。所有数据均源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数据库官网——全文数据库。数据收集历时约8个月, 数据收集截止时问为2016年9月,数据收集及前期处 理全部手工完成。对收集到的数据,按人大复印资料 官网公布的学科大类进行划分,包括政治学与社会学 类、法律类、哲学类、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文学与艺 术类、教育类、历史类、文化信息传播类、其他类。作者 名包括个人和单位(如城乡统筹发展研究所)。每篇文 章按第一单位计分,一篇文章共计1分,一篇有两个或 两个以上作者的,按下述多作者的赋值权重标准 来 计分,即“第一作者单位权重为1,第二作者单位为 0.50,第i作者单位为0.33,第四作者单位为0.25,第五 作者单位为0.20,其他作者单位为0.10”I1ol。每个单位的 总分按四舍五人取整数,单位为篇。分析结果按趋势 分析、单位分析、学科分析和比较分析依次呈现,比较 因素 包括大学知名度(世界知名大学与国内著名大 学,简称知名度)、大学所处地区(简称地区)、层级 (“985”大学与“2l 1”大学)、类型(包括学校类型、学校 参考类型两个方面)。 (一)趋势分析 1995—2016年间,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的 总篇数及其占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总篇数百分 比的变动趋势,详见图1。因数据收集截止时间为2016 年9月,2016年数据仅供参考。从总篇数来看,1995— 2005年问,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呈持续快速 上涨的趋势;2006年为转折点;2007—2015年间,44所 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呈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从 所占比来看,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所占比不 断攀升,201 1—2015年稳定在23%附近并逼近25%。总 的来看,尽管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总数逐年下 降,但其所占比逐年上升。该结果可能与两方面情况 复旦教育论怯2018年第l6卷第1期 有关。一方面,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的总量在2003 年达到最大值,随后以平均每年800篇左右的速度持 续下降, ̄2016年为止,转载的论文总数仍在持续下 降中。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 论文数在持续增长,近年来虽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但 相较于被转载论文总量平均每年800篇左右的下降速 度,这样的下降趋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这导致研究 型大学被转载的论文数在转载的论文总量中的比例 不断攀升。最近五年问,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的论 文数在被转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保持了一定的 增长,已经占到四分之一强,这表明44所研究型大学 文科科研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同时也反映出文科科研 成果正在持续且快速地向研究型大学集中。 图1 44所研究型大学1995—2016年间被转载论文 总篇数及其所占比的发展趋势 (二)单位分析 因数据纵贯22年,遂以五年为单位,将1995—2016 年分为1995—1999年、2000—2004年、2005—2009年、 2010—2014年四个区间,按单位报告被转载论文的平 均篇数③,2015年和2016年按单位报告被转载论文的 篇数。详见表1。 1995—1999年问,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超过 10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山 大学。2000—2004年问,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超过 15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清华 Fudan Eduction F0rum 201 8.Vo1.1 6.No.1 大学、中山大学。2005—2009年间,被人大复印资料转 载论文超过15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 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 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清 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 学、山东大学。2010—2014年间,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论文超过15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 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 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与2010—2014年相比,2015 年山东大学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50篇,其余各大学仅 在排位顺序上有轻微变动,截至2016年9月,其排位顺 序与2015年完全相同。总的看来,除吉林大学外, 1995—1999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0篇的10所大学,在 其后17年间均保持了同样的优势,这从侧面反映了传 统文科科研强校发展的稳定性和承继性;与此同时, 也不乏后起之秀,如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 1995—2009年,除厦门大学等6所大学外,其余38 所研究型大学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 均呈持续上升趋势。2010—2015年,有两所研究型大学 保持不变,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少 数研究型大学出现了轻微上升的趋势。就单位变动情 况来看,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增幅令 人瞩目。 (三)学科分析 鉴于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具有极强的稳 定性与承继性,在学科分析中不再划分年份与年份区 间,直接分析某研究型大学某学科在22年间被转载论 文的平均篇数。研究只纳入了八个学科大类,学科大 类中的“其他类”未纳入分析。详见表2。 就法律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l0篇 (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 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 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就教育类而言,22年 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 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 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就经济 学与经济管理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30篇 (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 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历史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 · 87 · 复旦教育论坛2018年第l6卷第1期 表1 44所研究型大学被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篇数 学校名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人学 北京交通人学 1区 2区 3区 4区 2015 2016 372 6 O.2 学校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开大学 1区 2区 3区 4区 20l5 2O16 4 9 550 566 535 538 1O 3 20 25 30 29 23 25 303 16 20 7 16 15 l7 l2 l1 l1 l2 7 12 144 142 226 260 228 237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火学 人连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 尔南大学 复旦大学 哈尔滨T程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湖南大学 5 4 165 5 8 10 3l 9 10 13 l6 1O 15 l7 9 7 7 211 16 16 1l 36 189 2 5 23 20 清华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大学 卜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 同济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72 196 239 267 266 194 l52 l29 16l 71 79 l33 32 57 149 166 79 68 85 118 92 96 27 27 50 43 l73 88 105 56 69 66 18 29 l73 14 34 3 142 212 91 22 10 30 l0 22 l41 63 50 126 23 40 365 428 l7 13 l9 39 20 28 25 45 338 347 29 27 19 52 23 25 12 5l 2l0 300 352 33l 297 3 11 4 8 5 l9 14 77 8 l9 17 92 7 13 l8 46 9 17 18 42 243 359 a l9 2 338 264 250 35 69 1O 26 61 2 30 l9 57 53 7 4 华东帅范大学 l29 264 308 270 233 172 浙江大学 50 272 253 195 199 107 华 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7 a 70 15 88 28 1O1 37 96 43 85 24 39 8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8 l3 13 l8 l1 24 861 12 8 27 21 729 777 4 7 517 146 l62 140 135 409 757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117 54 l36 170 37 37 13l 39 137 40 79 23 216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大学 a 114 5 38 184 15 57 207 27 48 42 l99 l75 35 31 2l 94 14 250 324 322 316 320 注:“I区”:1995—1999年;“2区”:2000—2004年;“3区”:2005—2009年;“4区”:2010—2014年。各区间数据的单位为平均 篇数,2015年和2016年数据的单位为篇数。“a”:因涉及单位间的重组与合并,1995—1999年间无此单位的数据。 文数超过l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北京师范大 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 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 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就哲学类而言,22 年间被转载论文数超过2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 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 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 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就 政治学与社会学类而言,22年问被转载论文数超过20 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 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山 东大学。就文化信息传播类而言,22年间被转载论文 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是:武汉大学、中国 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 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 范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就文学与艺术类而言,22 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 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 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 与文科科研强校科研影响力的稳定性与承继性不 同,学科分析发现少数文科科研强校还拥有特色优势 (文科)学科,且在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较强的条件下, 年问被转载论文数超过10篇(平均篇数)的大学依次 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 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 川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 · 88 · 复旦教育论怯2018年第16卷第1期 Fudan Education Forum 201 8.Vo1.1 6.No.1 表2 44所研究型大学八个学科大类被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 学校名 北京大学 法 教 经 历 传 艺 哲 政 学校名 法 教 经 历 传 艺 哲 l 1 7 5 5 84 0 O 0 3 O 0 1 1 政 2 2 52 37 3 l 1 3 90 41 35 75 59 lO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0 6 9 4 4 O O 0 O 0 1 O 1 O O 0 0 1 l 0 1 4 2 2 l 南京理工大学 南开大学 清华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东北大学 0 4 l O 1 7 0 0 O 30 l5 18 22 32 10 l2 16 25 38 l1 4 lO 6 3 2 11 24 18 49 l2 27 71 15 3 3 8 7 10 ll 2l 18 3l 23 9 l2 l33 26 44 10 43 29 24 2 2 1 29 1O l8 24 7 8 6 O 0 0 1 2 1 1 1 O 3 l 5 3 4 3 2 3 2 10 15 6 7 5 4 1O 19 l1 9 东南大学 复旦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4 8 O 3 10 O 13 0 2 4 12 4 天津大学 同济大学 武汉大学 O 2 6 4 10 15 1 2 l 2 O 4 l 4 3 8 76 31 17 40 42 68 2 l 0 O 1 l 39 10 54 19 59 27 37 47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河海大学 湖南大学 O 1 6 1 l 4 7 5 0 0 1 l 2 0 0 3 2 l 4 3 4 4 武汉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l 1 0 3 3 1 14 32 2 1 O O 2 2 O O l 0 2 4 O 7 7 l 29 l 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l l 1O8 19 24 l2 22 20 30 1 10 0 2 1 3 4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 24 54 O l 4 9 0 15 25 20 26 1 O 2 2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大学 4 3 17 36 3l l 6 2 l1 18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大学 O 1 14 0 1 O O 2 10 l5 8 32 l3 5 11 5 3 17 lO 29 8 4 21 27 4 lO 88 24 203 34 41 45 85 161 5 4 14 40 l1 23 6 l 2 1 2 4 6 9 lO 7 3 1 18 15 l6 30 34 O 1 1 1 3 19 12 66 3l 26 42 42 58 注:“法”:法律类;“教”:教育类;“经”: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历”:历史类;“传”:文化信息传播类;“艺”:文学与艺术类; “哲”:哲学类;“政”:政治学与社会学类。平均篇数=某研究型大学某学科22年间被转载论文的总篇数/22。因涉及单 ̄f,-j的重 组与合并,在计算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的学科平均篇数时,除数由22变为17。表中数字…0’表示某研究型 大学某学科22年间被转载论文的平均篇数小于0.5。 还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从特色优势(文科)学 科来看,如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法律学、经济学 与经济管理学、文学与艺术学、哲学、政治学与社会学, 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北京师范大 具有显著差异,F(1,121698)=48.72,p<O.001。事后成对 比较发现,世界知名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国内 著名大学(均值差:0.008,标准误=0.001,p<O.001)。 2.地区(北部VS东南部VS西部VS中部) 单因素4水平(北部、东南部、西部、中部)方差分 学和北京大学的历史学,武汉大学的文化信息传播学。 就学科发展不均衡而言,相较于其他优势学科大类,北 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法学发展较为薄弱。 (四)比较分析 析表明,不同地区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差异,F (3。121696)=370.64,p<O.001。事后成对比较发现:北部 地区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西部地区大学(均值 差=0.058,标准误=0.002,p<O.001),显著多于中部地区 大学(均值差=0.029,标准误=0.002,p<O.001);东南部 1.知名度(世界知名大学VS国内著名大学) 单因素2水平(世界知名与国内著名)方差分析结 果表明,世界知名大学与国内著名大学被转载论文数 地区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北部地区大学(均值 · 89 · 复旦教育论垤2018年第16卷第1期 差=0.008,标准误=0.001,p<O.001)、西部地区大学(均 值差=0.066,标准误=0.002,p<O.001)和中部地区大学 (均值差=O.037,标准误=0.002,p<O.001);中部地区大 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西部地区大学(均值差= 0.028,标准误=0.003,p<O.00 1)。 3.层级(“985”大学VS“21 1”大学) 单因素2水平(“985”大学与“211”大学)方差分析 表明,“985”大学与“21 1”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 差异,F(1,121698)=160.70,p<O.001。事后成对比较发 现,“985”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211”大学(均 值差=0.028,标准误:0.002,p<O.00 1)。 4.类型 (1)学校类型(理工类VS师范类VS综合类VS农业 类) 单因素4水平(理工类、师范类、综合类、农业类) 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显著 差异,F(3,121696)=711.12,p<O.001。事后成对比较发 现:师范类大学显著高于综合类大学(均值差=0.010, 标准误=0.001,p<O.001)、理工类大学(均值差=0.076, 标准误=0.002,p<O.001)和农业类大学(均值差=O.108, 标准误:0.008,p<O.001);综合类大学显著高于理工类 大学(均值差=0.066,标准误=0.002,p<O.00 1)和农业类 大学(均值差=0.098,标准误=0.008,p<O.001);理工类 大学显著高于农业类大学(均值差=0.032,标准误= 0.008,p<O.001)。 (2)学校参考类型(研究l ̄dWS研究2型VS研教1型 VS研教2型) 单因素4水平(研究1型、研究2型、研教1型、研教2 型)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类型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具有 显著差异,F(3,121696)=320.03,p<O.001。事后成对比 较发现,研究1型大学显著高于研究2型大学(均值差= 0.034,标准误=0.001,p<O.001)、研教1型大学(均值差= 0.032,标准误=0.002,p<O.001),但与研教2型大学无显 著差异(均值差=一0.001,标准误=0.002,p=1.000)。研究 2型大学显著低于研教2型大学(均值差=一0.035,标准 误=0.002,p=1.000),但与研教1型大学无显著差异(均 值差一0.002,标准误=0.002,p=1.000)。研教l型大学显 著低于研教2型大学(均值差=一0.033,标准误=0.003, p=1.000)。 总的看来,世界知名大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强 于国内著名大学,“985”大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强 于“211”大学。文科(师范)类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强 于理工类大学,综合类大学介于两者之间,三者均高 · 9O· Fudan Education F0rum 201 8.Vo1.1 6.No.1 于农业类大学。中国文科科研影响力呈现出师范类大 学>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农业类大学的层级格 局,师范类大学成为文科科研发展的重镇。东南部大 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强于北部地区大学,而北部地 区大学强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大学,中部地区大学整体 上强于西部地区大学,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北 部向中部再向西部逐渐减弱的区域变化特征。意料之 外的是,研教2型大学整体文科科研影响力与研究1型 大学相当,但均高于研究2型和研教1型大学。 三、讨论与启示 本研究发现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整体影响力在 不断提升,各研究型大学的文科科研影响力依知名 度、地区、层级及类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少数文 科科研强校存在文科学科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特别需 要指出的是,在对研究型大学参考类型的分析中发 现,研教2型大学拥有与学校所处层级不相符的强文 科科研影响力。22年问,研究型大学文科影响力整体 水平在不断提高,文科科研成果愈发向研究型大学集 中,这可能与大量科研经费持续投入到研究型大学有 关。截至201 1年,国家财政投入到科研上的经费高达 861o4L元,其中用于人文社科科研的比例也在不断增 加,对重大国家社科项目的资助额度已经达到了每项 50—80万元…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必 将进一步拓宽文科科研经费的获取渠道。可以预见, 未来研究型大学的文科科研影响力仍将持续提升,且 文科科研成果仍会不断向研究型大学集中。 比较分析发现:国际知名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 多于国内著名大学;“985”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 于“2ll”大学;师范类大学被转载论文数显著多于综 合类大学,而综合类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又显著多于理 工类大学;整体而言,被转载论文数从东部大学向西 部大学递减。以论文为代表的科研产出主要受科研经 费投入和科研队伍的影响。受政策影响,“985”大学获 取经费的能力明显高于“21l”大学,也正是大量科研 资源的投人以及相应规模的扩大促进了“985”大学科 研产出的迅速增长I 。知名度高的大学和拥有传统学 科优势的大学往往对优秀科研人员具有更大的吸引 力,这些优秀科研人员能迅速提升学科的声誉和实 力,进而提升学校获取科研项目经费的能力,并有利 于科研产出的扩散 。而被转载论文数整体上由东部 向西部递减则直观地体现了地区间科研资源的差距。 总的来看,具备知名度优势、传统学科优势、区位优势 复旦教育论坛2018年第16卷第1期 Fudan Educalion F0rum 2018.Vo1.16.No.1 以及被纳入“985”工程的大学,其在获取科研经费和 人才上具有巨大优势,这也是它们在科研产出上具有 显著优势的重要原因。长期来看,此优势地位还将继 续保持并不断增强,这将给各高校带来长远的影响。 势;而研教2型大学在竞争中,往往重视和培育少数特 色和优势学科,关注新兴研究方向和热点问题,并能 灵活地抢占先机,获得竞争优势,这些高校在经费有 限的情况下往往更重视效率。有研究表明,普通高校 的经费投入一产出效率高于重点高校,尤其表现在国 内论文产出方面[ 】。然而,囿于学校所处层级的限制, 研教2型大学的文科优势被掩盖了,其实际影响力未 得到应有的关注。目前学校层级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 是学校整体的科研影响力,通过量化科研得分来反 但大量科研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少数研究型大学的高 度集中,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科研产出效率。因 此,国家和各研究型大学应更重视科研效率,通过科 研效率的评价来合理配置文科科研资源及文科科研 人才。对优势大学而言,想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 就需要侧重提升科研产出效率;而那些处于相对劣势 的大学就更需合理配置有限的文科资源和人才,通过 大力提升科研产出效率来提升其文科科研影响力。 比较分析还发现,少数文科科研强校拥有自己的 特色优势文科学科,但文科学科发展不均衡。学科特 色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同类学科的标志,办出具有 特色优势的学科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各研究型 大学培育学科优势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高水平 研究型大学学科正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特色化的方向 发展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一些文科科研强校也已经 拥有了一批特色优势文科学科,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和 北京大学的法律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 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历史学等。学科 特色建设需要基于学科定位,可分为在传统优势学科 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和培育新的特色优势学科两种情 况。前者学科基础良好,资源丰富,对学科发展方向有 更好的把握,在进行特色学科建设上先天优势明显; 而后者更多的是通过培育特色学科来弥补先天的不 足,建立相对竞争优势。文科科研强校中特色优势学 科发展多属于第一类情况。而更多的大学在发展特色 优势文科学科时属于第二种情况,尤其是传统文科实 力不强的理工类大学。 在对学校参考类型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研教2型 大学与其学校所处层级不相匹配的强文科影响力值 得关注。研教2型大学传统上被认为科研得分较低、科 研影响力较弱,且培养的人才数量较少,教师学术水 平较低,其整体科研影响力应低于研究型大学和研教 l型大学,但事实上研教2型大学的文科科研整体影响 力高于研教1型和研究2型大学。该结果可能与下述因 素有关:其一,研教2型大学在数量上占优,且多为 “211”院校,其中还有许多师范类大学(如湖南师范大 学);其二,研教2型大学在与更高层次学校的竞争中 可能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如重视特色发展和较高的 科研产出效率。研究型大学具有学科整体的“高原”优 映。量化评分标准主要为科研成果的数量,但文科科 研活动一般耗时较长,科研成果的产出较理工类学科 少,而且由于文科科研成果的特殊性,在将其量化为 科研得分时可能难以全面反映其价值。因此,文科科 研影响力在学校整体科研影响力中占比过小,优势难 以显现出来,况且较低的层级也会降低评价者对其文 科科研影响力的预期与关注。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得到几点启示。首先,文科 科研影响力的提升需要更长的时间,必须进行更长远 的规划。研究型大学文科科研影响力具有稳定性和承 继性,1995—1999年间,论文被转载数居前10位的大学 中,绝大多数均在其后17年间保持了这一优势。因此, 其他研究型大学要想在文科科研上与这些学校竞争, 必须从长远考虑,进行长期规划。其次,文科科研影响 力的提升需要充足的经费和大量的文科科研人才。具 备知名度、传统优势学科和区位优势以及被纳入 “985”工程的大学,在获取科研经费和人才上具有巨 大优势,这极大促进了这些学校文科科研影响力的发 展,未来保持此优势的关键是提升文科科研投入产出 效率。而对于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的大学而言,则需要 紧紧依托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政策,积极拓宽科研经 费等资源的获取渠道,并创新和完善文科人才吸引政 策,提高有限资源下的文科科研效率,以促进文科科 研影响力的发展。再次,文科科研影响力的提升需要 培育特色学科以形成竞争优势。优势明显的传统文科 高校在发展文科时同样需要重视特色学科的培育,立 足于这些传统优势特色学科,这些高校可以更好地提 升其学科的长远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本研究发现, 尽管一些文科科研强校已拥有了一批特色优势学科, 但数量还不多,覆盖面还不广,学科发展还不均衡,这 说明文科科研强校发展文科特色学科仍有很长的路 要走。对文科实力较弱的大学而言,如果想通过培育 特色文科学科来提升竞争力,则必须凝练学科发展方 向,或者将自身优势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以培 · 9l · 复旦教育论坛2018年第l6卷第1期 育学科特色,或者集中资源,将少数竞争不那么激烈 的“冷门”学科快速发展成为特色优势学科。最后,对 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而言,提升文科科研整体影响力应 特别关注那些学校层级不高但文科科研影响力较强 的大学,如研教2型大学,应积极借鉴它们在培育学科 特色以及提高科研效率中的经验。同时,在划分大学 的层级、类型时,应更加侧重对这些大学文科科研影 响力的展现和考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现文科科研影响 力的指标还有很多, ̄HSSCI期刊论文、著作、科研获奖、 会议文献、成果要报等,未来将对SSCI期刊论文进行研 究,在各大学著作数据可获得的条件下,也会对此进行 分析。另外,文科科研人员数量也是衡量和评价各大学 文科科研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者仍只能收 集到部分大学2016年文科科研人员数量的相关数据, 受限于各大学文科科研人员数量数据的可得性,本研 究未能将此变量纳入研究。笔者考虑在未来研究中使 用此变量,以更好、更客观地发挥数据的效用。 致谢 感谢两位匿名评审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感 谢湖南大学社科处在数据收集和经费上给予的支持! 注释 ①以第一单位计算归属单位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其他单位研究者 的贡献。许多发表于CSSCI期刊上的论文可能是研究生与导师或 不同单位研究者合作研究的成果,在中文CSSCI期刊不单列通讯 作者的条件下,权衡比较采用了多作者赋值权重的方法。为避免 个人主观臆断并考虑到一篇论文写作巾的实际贡献程度,遂采用 了刘念才教授提出的权重计算方案。 ②“知名度和地区”以及“类型”阏素分别源自本研究参考文献【9]和 [8】中对研究型大学的划分。 ③统汁分析结果表明,各年份区间内,各大学被转载论文数的稳定 性远大于变动性,但变动性在各年份区间内有所不同。以北京大 学为例:1995—1999年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各年间平均变 动篇数)为98;2000—2004年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为28; 2005—2009年间,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为24;2010—2014年间,被 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为37。除最初五年外(1995—1999年问,各年 被转载论文数的标准差约等于其平均数的98/372*100=26.34%). 北京大学被转载论文数在各年份区间内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各年 份区间的平均变动量只相当于该年份区间平均被转载论文数的 5%左右 · 92 · Fudan Education F0rum 201 8.Vo1.1 6.No.1 参考文献 [1]童桦,唐慧君,唐晖.研究型大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6—49. [2j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l析【J】_高等 教育研究,2013(6):l一8. [3]邱均平,马凤.中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的进步和问 题——基于201 1年《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 的分析lJJ.中国高教研究,2012(I):17—22. [4]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 程一体化建设fJ】_教育研究,2016(5):72—76. [5]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等.世界一流大学及学科竞争力评价的 意义、理念与实践l J1.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5):138—142. [6]高自龙.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的不均衡发展——人大《复印报 刊资料)2008—2011年转载论文数据分析IJ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2(6):73—78. [7]陶新字.《人大复印资料》及其系列数据库的特点和功能fJ1.现代 情报,2004(1 1):180一l81. [8]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lJl_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4):51—56. [9]杨林,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JJ.高等教育 研究,2008(11):23—29. [L0] ̄tlJ莉,刘念才.我国大陆高校SSCI论文定量分析:1978—2007[J1.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41—45. [1 1]李俊杰,周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分析【JJ_高教探索,2012(4):87—90. [12]段庆锋.我国“985 lT程”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 DEA—MalnNuist的实证研究….大连理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3(3):l14一ll9. [13]COLE S.Professional Standing and the Reception of Scientific Discove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0 76(2):286- 306. [14]李峰,丁倩倩,缪亚军.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科结构发展趋 势研究——基于1998—2013年科研产出的分析lJ1.复旦教育论 坛,2015(4):69—74. [15]杨希.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教师科研产 叨.复旦教育论坛,2017 (1):70—75. 收稿日期:2017—02—24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校本校史重大研究专项(HNUFG201601);湖南 大学校本研究重点项目(HNUSK2010031);湖南大学“岳麓学者”奖 励计划(HNU201003l76)。 作者简介:涂阳军,1980年生,男,湖南华容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 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教育质量量化评价研究和院校 量化研究;徐上,1994年生,男,江西赣州人,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 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