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尤诏、汪恭《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清代⼤才⼦袁枚的仕途本可以称得上顺风顺⽔,20出头时他就⼊了翰林院,后来⼜当了7年县令。既然为官,那就免不了官场往来,拜谒长官时必须⾏的跪拜之礼在当时是常礼,但袁枚就是难以接受,在他的内⼼深处,似乎早早有了那么⼀点⼉“现代意识”。要知道⽂⼈的内⼼都是⾼傲的,向⼈低头都难,更何况下跪乎?
于是这个⼤才⼦在乾隆13年,也就是他33岁时做了⼀个影响其后半⽣的重要决定——弃官。
清·袁枚《致西崖书札》
部分袁枚著作
恢复“⾃由之⾝”的袁枚开始寻找⼈⽣真谛,逍遥⾃在成了他⼀⽣的追求。他将世上真正的快乐列为5类:
清·尤诏、汪恭《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是“⽬极世间之⾊,⽿极世间之声,⾝极世间之鲜,⼝极世间之谭。”也就是看好看的,听好听的,吃好吃的,追求五感的⾄臻享受;
⼆是“堂前列⿍,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交邂舄,烛⽓熏天,珠翠委地。”也就是男欢⼥爱,纵情声⾊;
三是“读书交友,成⼀家之⾔。”到这⾥终于有了点传统⽂⼈的风范;
四是“千⾦买⼀⾈,⾈中置⿎吹⼀部,妓妾数⼈,游闲数⼈,泛家浮宅,不知⽼之将⾄。”⽤现在的眼光来理解,那就是⾹车美⼥环游世界了;
如果上述四条已经让你对“⽂⼈”形象有所颠覆,那第五条可得坐稳了再看。若按前四条那么潇洒⽣活,⽼了没钱了怎么办?袁枚的答案是端个破碗去妓院门⼝讨饭呗。
清·尤诏、汪恭《随园湖楼请业图》局部
上述五条中,袁枚最感兴趣的当属第⼀条,尤以“吃”为重,信奉“凡事不可苟且,⽽于饮⾷尤甚”的他还亲⾃编写了⼀本《随园⾷单》。
《随园⾷单》
翻开《随园⾷单》,那个研究⾷材,讲究菜品顺序,甚⾄对⾷客都做出要求的⼈,仿佛带着⾷物的馨⾹,从氤氲的烟⽕⽓中慢慢⾛到我们⾯前,讲述着穿越时空的南北菜肴饭点、美酒名茶。
袁枚爱吃、会吃,所以⽹罗了众多好厨师,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余,两⼈可谓饮⾷上的知⼰。王⼩余做菜有⾃⼰章法,⼀定会⾃⼰买菜、切菜、掌勺。
因为⼿艺好,很多⼈都想挖⾛王⼩余,但王⼩余⼀直坚定地不⾛,他说:“知⼰难,知味更难。”在王⼩余⼼中,袁枚是个晓得⾷物美味、懂得珍惜佳肴的⼈,这才配得上他做的菜。后来王⼩余因病去世,袁枚每次吃饭时都会想起他⽽落泪,于是就写了篇《厨者王⼩余传》,王⼩余也因此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位有传记的厨师。
袁枚虽写下了《随园⾷单》这样的古代烹饪著作,但他本⼈其实并不会做菜,美⾷家与烹饪家本也不是⼀体的。他的⽣活充满了对美⾷的热爱,真实且⾃在,甚⾄可以为了美⾷不要⾯⼦,这才有了“为⾖腐三折腰”的故事:
据说有⼀次袁枚在某户⼈家吃到⽤芙蓉花烹制的⾖腐,⾊如⽩⽟,嫩若凉粉,且有淡淡清⾹。得知是⼀家⼩店出品后他就跑去想问清楚做法。店主是位退休的官吏,看到⼤才
⼦袁枚前来便存⼼刁难道,这技艺赛过千⾦,怎可随便告诉别⼈?
这把袁枚急坏了,忙称不管要多少钱⾃⼰都⼀定出。⽼⼈家便说,“此秘⽅乃⾦不换,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折腰,你今天可愿意为这⾖腐三折腰?”
谁料这个因不肯⾏官场礼仪⽽罢官的袁枚⼆话不说就连鞠了三躬。这下⼦⽼⼈家也不得不把秘⽅告诉了袁枚。
这道⾖腐到底什么味道我们不得⽽知,不过袁枚在《随园⾷单》也确实记载了不少⾖腐做法,在此列举2例:
冻⾖腐
这道菜并⾮我们常吃的冻⾖腐,实际上它远⽐听上去的精致富贵:⾸先将⾖腐冻⼀夜,切⽅块,滚去⾖味,加鸡汤汁、⽕腿汁、⾁汁煨之。上桌时,撤去鸡⽕腿之类。“⾖腐煨久则松,⾯起蜂窝,如冻腐矣。故炒腐宜嫩,煨者宜⽼。家致华分司,⽤蘑菇煮⾖腐,虽夏⽉亦照冻腐之法,甚佳。切不可加荤汤,致失清味。”烹饪过程中⼜是⾼汤,⼜是荤菜的,味道定是不差。
蒋侍郎⾖腐
这道⾖腐更为夸张,先把⾖腐两⾯去⽪,每块切成⼗六⽚,晾⼲⽤猪油熬,锅⾥冒清烟时下⾖腐⽚,略洒盐花⼀撮,翻⾝后加⼊上等甜酒⼀茶杯,⼤虾⽶⼀百⼆⼗个(如⽆⼤虾⽶,⽤⼩虾⽶三百个),所⽤虾⽶还需提前滚泡⼀个时⾠,接着加⼊秋油⼀⼩杯再滚⼀回,然后加糖⼀撮 再滚⼀回,⽤细葱半⼨许长,⼀百⼆⼗段,缓缓起锅。
袁枚⾃然不是“吃素”的⼈,随性的他更爱吃⾁,《随园⾷单》⾥头就记录了⼀种看起来绝对好吃的“红煨⾁”。
红煨⾁
“或⽤甜酱,或⽤秋油,或竟不⽤秋油、甜酱。每⾁⼀⽄,⽤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者,但须熬⼲⽔⽓。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变紫,⽽精⾁转硬。常起锅盖,则油⾛⽽味都在油中矣。⼤抵割⾁虽⽅,以烂到不见锋棱,上⼝⽽精⾁俱化为妙。全以⽕候为主。”
⽤热爱的⽅式过好⼀⽣,把⾃⼰活成最好的作品。袁枚对美⾷的热爱,对美味的孜孜追求,本质上是他对美好⽣活的认真态度。这世上美味万千,若你我都能细细咀嚼,慢慢体会,就算做不成美⾷家,也能多活出些真味吧?
怪诞⾼傲下的孤独光芒 | ⼋⼤⼭⼈恬惔虚⽆,精神内守|秋季养⽣秘诀
启功砚拓: 康熙,雍正⽤砚,师友铭⽂砚⼀样珍爱
微博:上海怡⼼斋
以⼼斋接物,怡⼼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