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葬花吟》音乐艺术探析

来源:哗拓教育
2009年3月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n’Y 第l9卷第3期 M8r.2oo9 V01.19 No.3 《葬花吟》音乐艺术探析 李莹 (延安革命纪念馆,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葬花吟》是电视剧《红楼梦》中呈现黛玉才情与悲剧命运的一首插曲,亦是体现其冰清玉洁品 质的凄美乐章。在初步分析黛玉人物形象与歌曲创作过程的基础上,对歌曲《葬花吟》进行一定的艺术 分析,试图揭示出该歌曲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红楼梦;《葬花吟》;音乐艺术 中图分类号:A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71(2009)Ol一0063—03 《葬花吟》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词,它 既是曹雪芹横溢才华的惊鸿映现,同时又彰显了林 黛玉高洁的品性与不卓才情。本文拟从黛玉的人物 形象及《葬花吟》的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来探讨其背 后的原因。 无援的荒原上” J,而生活在大观园中的黛玉则更 是如此。她很早就孤苦伶仃,后被送入贾府,于是她 不得不依附于贾家,但生性孤傲高贵的她又游离于 贾府庸俗众人之外,这种既不能远离现状又不能甘 心同流的生存状态造就了她那致命的孤独。父母早 亡的她不是不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可是唯一至亲 的外祖母却又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攀。在这个 从辞意上说,黛玉,即为“黛色之玉”也,文字之 间充溢着一种寒冷高贵的气质。同时,关于林黛玉 的“黛”字,又有诗评日“愁凝歌黛欲生烟”…,于是 寒冷高贵里又加上了些许愁凝,便成了林黛玉人生 的基调。 情感冷薄、争权夺利的贵族世界里,她那唯一钟情的 宝玉哥哥又因其自身所有的弱点(这包括多情、玩 世不恭等)而使他们的感情增加波折,这让她的心 也日渐冰冷。难怪她死前不无感慨地幽叹:“我这 里并没亲人的!”在这种境遇下,她的内心逐渐产生 作为《葬花吟》中的首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 消香断有谁怜?”这既是黛玉对现实世界自然万物 荣枯变化的感慨与伤感,更是对自身寄居人下、荣辱 万变悲剧人生的一种叹息。因此,苦楚的身世使林 了浓重的忧患意识,所以她才发出“依今葬花人笑 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感叹,这也最终成了她命运 的一种预示。因而,黛玉是脆弱的,早年的不幸遭遇 与寄人篱下的生活催生了她那孤傲与敏感的性情, 为了“出淤泥而不染”,“质本洁来还洁去”,就连要 死了,她还是想着要离开:“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 黛玉形成了细腻、敏感的个性,同时也很容易让她以 自然界的无常恒变来比附自己的命运,于是,自然地 就在她的身上散发着忧郁、唯美与高贵的独特气质。 然而,作为一个弱女子的林黛玉,外表虽很柔弱,内 心却充满了睿智:她自尊自爱、特立独行,与当时社 去。”最终,她实现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愿望,或 许这是她一生中最值得庆幸的事情吧。 此外,关于黛玉的鲜明形象与独特气质,有诗 日:“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姣花 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 子胜三分。”这就是对黛玉形象的生动描写。“心较 比干多一窍”,那个商末贤臣比干很有才干,而黛玉 会格格不人;她思索人生与命运,却终究无法挣脱命 运的桎梏。正因为她自身具有着矛盾的个性与高贵 品格,使其成为中国古典文学长廊里具有恒久个性 魅力的人物形象。 从本质上说,人是孤独的。所以,萨特才会大发 感慨地说,“人出生后就如同被上帝抛置在了孤立 收稿日期:2009—0I一05 尚比他多一窍,聪慧过人自不待言,她自负才情又淡 泊名利,厌恶庸俗之事,只希望“愿依肋下生双翼, 作者简介:李莹(1985一),女,陕西延安人,工作于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旧址。 ・64・ 榆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总第80期) 随花飞到天尽头”。如此淡然自若之心境竟陷人忧 伤、自怜之情绪而无法自拔,所以她悲愤:“三月香 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这看似矛盾却又非常 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 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 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 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 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坏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 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 合情地集中在了她的身上。 以上我们根据文本《红楼梦》及其中的诗词,初 步分析了林黛玉凄苦的身世背景与独特个性气质, 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 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 也明白了曹雪芹所创造的这个人物为什么会有如此 大的魅力与影响力。但是,还有个问题一直让许多 人心生困惑,那就是以前人们理解《葬花吟》的时 候,大多数都感觉该词哭哭啼啼,极度悲切,虽然感 人,但又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叫人不得 不问,为什么曹雪芹会对林黛玉情有独钟,为什么会 为这个孱弱的女子写这样一篇佳作呢? 关于这个问题,为《葬花吟》作曲的曲作家王立 平先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林黛玉有多可 爱呢?眼睛不大,个子不高,身子瘦弱多病,尤其是 脾气不好,经常使小性子。”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 让人人为之叹息,人人为之流泪。关于曹雪芹为何 如此厚爱林黛玉,王立平先生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认 为,在所有的女子中,林黛玉不仅是最聪明的一个, 也是最清醒的一个,所以她也就最痛苦,而且痛苦的 最深重。单是悲悲切切,不足以表达曹雪芹厚重的 笔墨 引。 我们知道,诗词《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吟咏林 黛玉孤傲性格与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它出现在小说 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 残红”。尽管在此,黛玉曾写过许多诗词,但很显然 它们都很难与《葬花吟》相媲美。 从《葬花吟》的主题来说,岁月无情,容颜易老, 让黛玉为春天与青春的易逝而悲伤不已,这正如孔 子立在河岸所叹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J。”时 间的流逝就像这脚下的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向远 方流去,更何况如花的女人,再美丽的女人又能如何 将如玉容颜保持久远?正所谓“桃李明年能再发, 明岁闺中知是谁?”敏感细腻的黛玉在这里提出了 一个类似哲学性的问题,聪慧的她竟然与在离她那 个时代约一千年之前的儒家圣人孔子不谋而合。 当然,黛玉虽然为了暮春落花而伤心不已,但是 诗中所描写的黛玉也并不是一味的伤春的。“愿奴 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生双翼”是何等得 洒脱与飘逸,“随花飞到天尽头”,更是彰显了她那 品性的洁净与远离污浊尘世的决心!这首诗看似写 花,实际以花喻人。看似哀伤的一首诗在这里却渗 透着一种慨然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 值之所在 。”词中浸透着的一种凄婉哀伤之情感。 林黛玉以花喻人、借花自比来感叹自己身世的不幸 遭遇,字字带血,声声带泪,在抒情上淋漓尽致,极富 艺术感染力,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也是曹 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 要作品,从艺术表现力上来说是相当成功的。 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说,这是中国文学经典文化 宝库中最璀璨的花朵,任何人都会为之倾倒。“我 自己的体会是,‘一朝人梦,终生不醒’。对电视剧 《红楼梦》的设想以及音乐的构思,确定了音乐的基 调——‘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 电视剧《红楼梦》中《葬花吟》插曲的曲调是d 小调,四四拍,最初的演唱者为陈力。当时陈力的丈 夫已经逝世,所以在演唱《葬花吟》的时候倾注了她 个人所有的情感,听上去犹如来自天籁的悲音,让人 确有肝肠寸断之感。除此之外,全曲最明显的一大 特点就是合唱齐唱和独唱交相辉映,设若由一人独 唱来完成全曲,未免有些一成不变、古板生硬的感 觉。而如此结合便使得全曲情景结合,生动感人。 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 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这四句,演员们用柔和 的声音,以女声齐唱的方式,演绎出了黛玉葬花时, 春之将尽,落花飞满天,柳絮飘满楼的残春之景。在 配乐方面,则主要运用了二胡和琵琶作伴奏,前者哀 怨,后者悲凉,相辅相成,为音乐相应的气氛作了很 好的铺垫。不仅如此,这首《葬花吟》的旋律特点是 频繁运用了符点节奏。这样的旋律特点,既委婉凄 凉,又仿佛如哭泣时哽咽地吟唱,听起来如泣如诉。 到了“一年三百六十13,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 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四句,此时女声的独 唱立刻和前面的齐唱有了鲜明的对比,黛玉就在女 声齐唱的意境中悲悲切切地踱步而来,那声音没有 任何修饰,细腻而且明亮。此时,黛玉的形象便立刻 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而此四句词正是她内心的独白。 借花喻人,花再艳,却不长久,人再美,亦难久长,一 旦凋零,又有谁能知道她往日的繁华? 凄苦委婉 李莹:《葬花吟>音乐艺术探析 ・65・ 的旋律,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黛玉的心情,感人肺腑。 接着唱到“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这两句是以合唱的方式来演绎的,旋律比之前高出 唱出了黛玉对人生人性的感悟。既然天尽头无容身 了几个音,唱出了黛玉葬花的情状。黛玉有心葬花, 却无处寻觅那些飘零之后飞落各地的残花,就如人 般,生时易见,死后却又到何处去找寻?看到此情 一之处,逃避不了现实的残酷,倒不如就此收葬,就此 逝去,用黄土将自己掩埋。她不愿意让残酷的现实 将自己原本纯洁的身心玷污,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逝 而去,她来时是洁净之身,归去之时也一定是洁净之 体 J。因此,曲作家对这一段的处理也是相当到位 此景,黛玉悲愁万分-8 J。“独倚花锄偷洒泪”是男 的。虽然没有了刚才问天的悲愤,却更多了些超脱 声齐唱,“洒上空枝见血痕”则是采用合唱形式。黛 和唯美的成分,将黛玉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表 玉不胜悲愁之感,把花锄放落一旁,独自偷偷落泪, 现得淋漓尽致。 可那哪是泪珠儿,黛玉滴落的分明是心头之血。 短暂的间奏过后,前面主旋律又重复出现了,而 “愿奴胁下生双翼”这句是女声齐唱,之后“随花飞 这一回黛玉的感怀又进一步深人了。女声独唱“尔 到天尽头”是合唱。这四句并没有接着前两句悲怨 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 的情感继续发展,而是稍微得平静了下来,更多了一 他年葬侬知是谁?”接着,刚才的高潮又一次重复出 些愁苦,而此时的配乐也只是用了拨弦的形式来默 现,不过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强一次的咏 默伴奏,为后面的高潮酝酿情绪,做好铺垫。 叹,更深一次的质问。于是,更加具有悲怨艺术感染 接下来,弦乐突然上行旋律把整个乐曲推向了 力的独唱在这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之后,男声齐 高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痛发而出,一泻 唱道“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接着又 而下!这一句正是黛玉对天的质问!曲作家将全曲 由女声齐唱来演绎“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 的最高音赋予了这句词,使女声的独唱更加悲怨,并 不知!”这四句依旧那么凄凉悲苦。最后,黛玉想到 用隆隆的鼓声配乐来渲染气氛。反复两次的演唱, 了花落如人老,春尽似人亡。在男女合唱反复了最 将全曲的悲愤之情达到了极点。 后一句之后,鼓乐在最高音处齐鸣,演唱者则高八度 然后,“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坏净土掩风流”则 以渐慢的方式唱出了全曲最为激昂的悲音——“花 由男声齐唱来演绎,女声用咏叹“啊”来伴唱;“质本 落人亡两不知”! 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由女声齐唱,男 通过歌曲《葬花吟》,黛玉的个性特点与独特魅 声“啊”的伴唱来演绎。配乐也只选用了低音区和 力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而感人的旋律和 高音区弦乐的交相辉映,营造出空灵脱俗的意境。 动情的演绎更成为《红楼梦》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白居易.全唐诗・醉后题李马二妓[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3]龙音希.王立平将《葬花吟》谱成“天问”[J].北方音乐,2007,(4). [4]论语・子罕[z]. [5]刘心武.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6. [6]龙音希.王立平将《葬花吟》谱成“天问”[J].北方音乐,2007,(4). [7]蒋和森.红楼梦论稿[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李晓霞) A Study on the article style of“Zang Huayin” LI Ying (yan’an Revolutionary Memorial Hall,Yanan,Shaanxi 7 16000 china) Abstract:The song of”Zang Huayin”is the episode of TV drama on”A Dream of Red Mansions”.which embod. ies Daiyu Caiqing’S talent.Of course,it also embodies the noble quality of her.So,on the basis of preliminary analyzing Daiyu’S image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of the song,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analysis of”Zang Huay— in”.in attempt to reveal the reason that the song was deeply loved by the people. 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Zanghua Yin;Ariticle styl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