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第23卷 第1期 (Social Sciences) 系统功能语法中语境与语篇的关 系研究 颉 颃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摘要: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活动的反映。语言中的语境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系统 功能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的社会功能,分析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研究语篇的生成以及语篇结构的 作用和联系。语言存在于语境之中,语篇的形成离不开语境。本文运用系统功能分析法,分析语 境与语篇的制约作用,如语境在上下文、语言形式、话段等方面常见的影响,语境与语篇连贯中的显 性及隐性连贯的关系也会影响语言的表达。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语篇;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由与意义相关联的 还包括各个级阶和层次上的项目。聚合体不仅指词 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 形变化,也指各种项目的聚合体。语言是一个系统 (meaning potentia1),语境对理解语篇意义很重要, 网络,语言运用的过程就是语言系统进行选择的过 是研究语言的一个主要语言学范畴。语境即言语环 程。系统网络的类型主要有合取(co unctive)系统 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由于语篇 和析取(disjunctive)系统。合取系统同时对两个以 是人们进行社会交际的产物,交际是在一定的情景 上的系统进行选择,析取系统是从一个系统选择就 中进行的,所以谈话的内容、交际活动的参与者、交 排除了对相同系统的选择。 际的渠道等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情景构型,称为情景 功能语法包括概念功能(ideationa1)、人际功能 语境,作为整个语言系统的社会环境的语境称为文 (interpersona1)和谋篇功能(textua1)。概念功能指 化语境。 语言用于表达客观世界的关系,人际功能是语言对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谋篇功能是把概念功能与 一人际功能组织成语篇的功能,使语篇与语境形成一 、系统功能语法 个部分。 韩礼德建立和发展的系统功能语法也被称为系 统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有两个组成部分:系统语法 二、语境 和功能语法。 系统语法又称意义潜势,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 语境即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 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 言因素。语境作为一种语言资源被纳入语言模式, 系统语法属于项目与聚合体模式,项目不仅指词汇, 包括环境、社会、文化、周围人物等。语境内部结构 收稿日期:2013—09—15 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系统功能语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2H123) 作者简介:颉颃(1971一),女,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篇分析。 69 是有层次的,不同的语境因素在具体的语用活动中 的作用不完全等值。 克莱姆士将语境分为5种:语言语境、情景语 境、交流语境、文化语境和互文语境。_2 语言语境是 决定某一语言形式的语境,包括衔接与语言形式,即 上下文中可以确定语篇衔接的语言成分。语言交际 的外部环境就是情景语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 和话语方式。交流语境指讲话者和听话者所共有的 和各自特有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文化语境指话语参 与者共有的思想意识及文化背景,文化存在于语言 的运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讲话者 不仅用语言表达,也用语言社团共有的知识、表达方 式说明。互文语境指语篇与其他语篇之间的关系, 语篇分析要考虑其他语篇对所分析语篇的影响。 三、语境与语篇的关系分析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 言整体。韩礼德将语篇定义为具有功能的语言,是 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语篇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图 与文化特征。I3 语篇(discourse)从结构(formal/ structura1)方面看,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Discourse is a unit of language above the sentence.)。 从语言学角度看,词大于词素,词组大于词或短语, 分句大于词组或短语,句子大于分句,语篇大于句 子。从功能(functiona1)方面看,“语篇”是使用中的 语言,语篇的意义是根据语境(context)来确定的, 不同的语境使同一个语言单位有不同的意义。 语言模式图 语言模式图说明语言的使用是在情景语境与文 化语境中进行的。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构成了情景 语境,制约意义的选择与体现方式,即语域。系统功 能语言学认为文化语境包括三方面:(1)实现文化 70 目标的方式;(2)行为方式的期待;(3)共同的态度、 价值观。l4 语类指所有文体的类型。情景语境包括 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它们共同制约语言 的选择与配置。话语基调在语篇中的作用是语气、 情态以及人称代词的选择。话语方式的作用表现为 衔接、主位结构和信息功能。 语篇既是特定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又是在社 会交换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韩礼德认为,语篇 分析不是对语篇进行解读,应该对语篇进行解释。 语篇分析不是要理解语篇表示什么意义,而是要说 明语篇是如何、为什么表达意义的。语篇分析的目 标有两个:(1)语篇分析有助于理解语篇,只要把语 篇分析建立在语法的基础上,这一目标就能实现。 (2)语篇分析有助于评价语篇,能够分析语篇的成 功与否,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理解语篇,更要理解 语篇与语境的系统关系。语篇受制于情景语境,情 景语境制约着人们在语义功能所提供的潜势中的选 择,是语言体现为特定的语言形式。所以,语篇不 仅要表达意义,还要根据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选择 适当的语言。 1.语境与语篇的上下文 语篇的信息递进由上下文表达,主要因素有衔 接,即把语篇中的句子连接成篇,是一种谋篇意义。 常见的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词汇、连接、时 和体形式、语篇模型等等。 2.语境与语言形式 语言形式指语篇结构(discourse structure)、语 篇模式(discourse pattern)、句子类型(sentence pattern)组合。 6 例如文章写作既可用采访形式,也 可用描述形式,还可用叙事形式或其他形式,具体的 选择是受到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的限制的。 3.语境与话段 话段(utterance)是指语篇中的一个交际单位, 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或短语,还可以是 一个句子。 在语篇分析中,话段与话段之间存在着不同的 关系。毗邻应对指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 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是会话语篇的一种结 构形式,它的前面、中间和后面都可以出现话段,这 些话段可能构成毗邻应对,也可以属于插入序列。 4.语境与语篇的显性连贯 语篇的显性连贯是指语篇中句子之间以词汇、 语法特征的连贯形式。语篇的连句方式之所以具有 组篇的功能,是因为在上下文语境中内容能很容易 被识别,使语篇成为连贯的整体。l 从语篇分析的 角度来说,实现连贯必须在上下文语境中寻找被替 代的内容,被省略的从句就必须在上下文语境中有 可理解的内容,省略和替代这两种语法手段受到语 境的制约影响。 (4)A:Peter finished the work better than others. He’S very smart. B:So he is! 衔接是语篇的显性连贯的手段,但衔接手段不 能确保句子之间的连贯性,衔接表现的是形式上的、 语言表层的连接,其连句成篇的作用需要依靠篇章 语境才能实现。 5.语境与语篇的隐性连贯 语篇的隐『生连贯指连贯是通过句子之间功能上 的隐性衔接形式出现。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语境 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情景、文 化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是使语篇得以成为隐性 连贯的语篇的决定性条件。情景、文化语境是语篇 的隐性连贯的必要条件,交际双方通过激活共有的 非语言知识、推导会话含义以及定位言语行为等方 式来间接实现语篇的隐性连贯。 (5)A:It’S eight O’clock.We should take out English book. B:Yes,the teacher is coming. 6.语境与体裁 从语篇分析角度看,语篇体裁分为口头形式的 交际表现(spoken discourse)和书面形式的交际表现 (written discourse)。E9]就语篇形式而言,ILl头语篇包 括:日常会话、演讲、电话交谈、访谈等等;书面语篇 包括:小说、教科书、书信、论文等等。语篇形式根据 交际的参加者人数分为独白(monologue)、会话 (conversation)、对话(dialogue)、多人交谈 (multiperson interchange)等。由于语篇形式多样, 语篇的体现隋况也比较多样。对于一个语篇形式的 确定,要视具体的交际情形而定。所以系统功能语 言学认为不同的语境使同一个语言单位有着不同的 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篇是元功能结构体,语篇功能的意 义是通过词汇语法表达的,功能意义又受到语境的 制约。语篇的基本标准是其意义形成一个整体,与 一定的语境相联系。篇章中的人们在现实中的经历 通过语言来表达,任何语篇都是语境中的语篇,有一 些意义是由语境因素实现的。系统功能语法既强调 语篇使用者的语言选择,也强调语篇与语境的联系。 语境制约着语篇的形式、连贯及衔接,只有把语篇的 连贯衔接和语境紧密结合,从形式、信息等层面进行 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才能全面准确地解释语境与 语篇的关系。 参考文献: l 1 J Halliday,M.A.K.&T.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77—80. [2]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35—67. [3]朱永生.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上)[J].现代外 语,1996(04):10—13. [4]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02):30—31. [5]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2000.59—69. [6]Martin J R,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 Continuum,2003.1—270. [7]朱永生.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下)[J].现代外 语,1997(O1):19—23. [8]黄国文.英语语言问题研究[M].广州:中山大 学出版社,1999.82—90. [9]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 版社,1988.71—80.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