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

来源:哗拓教育
患者身份识别确认制度

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确保各项检查、治疗

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医 疗隐患,特制定本制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患者在入院时,护士在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及其它护理操作等活动时,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性别、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2. 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近亲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3. 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患者、抢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在各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医嘱执行单以外,必须核对腕带,以识别患者身份。

4. 填入腕带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腕带”原则上佩戴病人左手,佩戴时,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护士长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5.在实施任何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定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6.需进行手术的患者,护士应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

对患者姓名、年龄、科室、住院号等信息进行确认。手术室与科室交接中重点环节进行准确的有效核对,做好交接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流程图

病人来源 门诊病人 财务人员确认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 医生确认: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号等 住院处人员:核对姓名、住院号、性别、诊断、入住科室、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 急诊病人 住院病人 挂号 身份明确病人 无名身份病人 医生诊疗 启动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接诊护士:核对住院号、床号、姓名、诊断、病情 办理入院手续 责任护士:核对科室、床位、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化验项目、检查部位等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手术部位 确定手术方案 确定术式 病房护士 接病人 手术室护士 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 对病房护士所做内容进行核对 病历、手术通知必须明确写清楚手术部位包括左/右侧 麻醉 麻醉前手术室护士、麻醉医师双人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 手术室护士 回病房 病房护士 交接,双人核对病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 患者清醒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

无名身份患者就诊处置流程

无法确认患者身份的无名患者 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护士长,积极抢救、治疗 逐级上报(护理部、医务处、上级领导主管部门) 通知公安及民政部门协助核实患者身份 其佩戴的腕带必须标明正确的科室、床号、性别、住院号。设定“醒目颜色腕带”作为标记 病人身份明确后必须及时更正身份信息及更换新的腕带 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儿童)手术患者及语言交流障碍患者 能有效沟通的患者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患者家属亲友陪护 使用腕带及患者家属亲友陪护 腕带: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等。由主班护士填写,须经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使用;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转科时要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由转送、接诊护士二人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后按要求做好登记记录,双签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