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需有强硬措施

来源:哗拓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30卷 第6期 2008年6月 是曝气过程中消泡不彻底,反应塔内泡沫不断积累, 理尚属较新的尝试,一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 导致床层分割、氧化还原反应停留时间改变,污水未 (1)C10。催化氧化工艺对酸性染料废水的预处 经反应直穿床层下泄,形成液泛喷塔,导致出水 COD上升。 理效果较理想。该工艺在常温常压下进行,相比传 统的高温高压催化系统,其设备费用低、条件简单、 一运行中发现该废水含较多表面活性剂,消泡相 当困难,试用多种消泡剂均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笔者 经多次实验自行研发出一种消泡剂HB—X,取得较 次投资小、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方便且安全。处 理过程中污泥产生量较少。 (2)运行过程中要对进水彻底消泡,且进水pH 理想效果。 1.5 处理成本 废水直接运行费用为24.55元/m。,其中电费为 7.8O元/m。,药剂费用为15.5O元/m。(包括氧化剂 发生原料、消泡剂等),人工费用为1.25元/m。。 2 CIO:催化氧化工艺原理 本工艺采用的Cl()2催化氧化技术是常温常压下 的新型高效催化氧化技术,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同时利 用以活性炭为载体熔人过渡金属氧化物制成的高效 催化剂和C10。强氧化剂,在常温常压下催化氧化废水 中的有机污染物,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 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较好地去除有机物。 C10。分子中具有19个价电子,其中有一个未成 对的价电子本身就像一个游离基,这种特殊的分子 结构决定了其具有强氧化性。 ClO 在水中可发生了下列反应: ClO2+H2O—HC1O。+HC1 (1) ClO2一Cl +O2 (2) Cl2+H2O—HCl+HC1O (3) HC10--- ̄C12+H2O: (4) HClO2+Cl2+H2O—HClO +HC1 (5) 在强酸性条件下,C10。会分解并生成HC10。, 释放Oz,从而氧化、降解废水中的带色基团及其他 的有机物;而在弱酸性条件下,ClO。不易分解有机物 而是直接与废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改变有机物 的结构。总体来看,强酸性更利于氧化效果。但过 酸易造成催化剂失效,因此pH控制中性或弱酸性。 从式(1)至式(5)可看出,C10。迅速分解,生成多 种强氧化剂——HClo。、HC10、C1。、H。O:等,并能 产生多种氧化能力极强的活性基团,激发有机物分 子中活泼氢,通过脱氢反应和生成不稳定的羟基取 代中间体,直到完全分解为无机物。 3 结 语 C10z催化氧化技术应用于酸性染料废水的预处 ・ 1O2 ・ 控制在中性或弱酸性,同时反应塔的供气量要充足。 参考文献 [1]张小璇,叶李艺,沙勇,等.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EJ].厦 门大学学报,Zoo5,44(4):542—545. E2q张毅,王伟,朱伟,等.复合混凝剂处理模拟酸性大红染料废水 的研究E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7(3):40—43. E3q吴志敏,韦朝海,吴超飞.H202湿式氧化处理含酸性红B染料 模拟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4(5):809—814. 责任编辑:黄 苇 (修改稿收到日期:2008—06—02)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需有强硬措施 我国危险废物种类多,处置费用偏高,贮存量逐年增加。 危险废物对环境特别是对地下水和土壤威胁很大,一旦造成 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生态环境几乎无法逆转。因此,在危险 废物污染防治上应比一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采取更为严格 的管理措施。 准确核准危险废物产生量,是加强危险废物防治最重 要、最基础的环节。当前,在一部分单位的排污申报登记中, 危险废物产生量的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缩水”现象。而危 险废物的管理单位,对于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 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行为,仅能处以1万元以 上1O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企业采取非暴力的行为阻碍检 查,则仅能处2 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这样的处罚 措施,显然不足以震慑申报企业的违法拒报、谎报行为。核 准危险废物产生量,需要更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督促企业建 立危险废物产生量、含危险废物污染因子原材料的使用量等 生产指标的日台账,推动现场检查顺利进行。 加快无害化处置危险废物进度,明确危险废物最长贮存 期限。企业利用各种原因,通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以无期限贮存的方式处理危险废物,可以大幅降低治污成本。 这样企业节约治污成本获利,政府为污染买单的一幕又将重 演。应根据不同危险废物性质,划定2~5年的处置时限,明 确企业在注销前应处置全部危险废物。对延长期限存贮危险 废物的单位,应建立按量交纳危险废物处置准备金制度。 加强污染损害评估,严格危险废物违法责任追究。如企 业将危险废物倾倒于偏僻处,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饮用 此地下水的居民出现中毒反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 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 定,显然,对污染造成损失的评估结果,成为这一案例当事人 应承担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科学 的污染损害评估体系,对维护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事件中各相 关利益主体的权利,将起到明显作用。 (贺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