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4期 新余高专学报 Vo1.11,NO.4 2006年8月 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Aug.2006 诗心,诗情,诗性 周涛与他的散文 ●王桂红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周涛散文的诗性与他本人具有的诗性人格分不开,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他特异的人生体验,形成他诗的眼光和 诗性思维。从诗到散文,周涛的诗性之光一以贯之,强烈的生命意志、思与诗的水乳交融和诗的语言筑成周涛散文的诗 性建筑,赋予他的散文诗性淋漓的诗情。 关键词:周涛;诗人;散文家;诗心;诗性;诗情 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65(2006)04—0050—03 周涛,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生于1946年3月,祖籍山 张扬,显示出他卓异的童稚的诗情。 西,1965年入新疆,现为兰州军区创作室一级作家,新疆作协 九岁时,周涛被命运抛入了一个异质的环境中。那里有 副主席。著有诗集《神山》《野马群》、散文集《稀世之鸟》《游 草原、毡房,可以骑马,可以与维吾尔和哈萨克小朋友玩耍,正 牧长城》《兀立荒原》等。曾获第三届全国新诗(诗集)奖,第 合了他爱玩和向往新鲜事物的天性,那份惊喜自不待言。周 二届、第三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其作品《中华散文珍藏 涛从此把自己融入西域的天空,在自己农耕后裔的血脉中注 本・周涛卷》获鲁迅文学奖(1995—1996全国优秀散文奖)。 入了西域游牧民族的强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一种开阔无垠 周涛先生虽然已经年过六十,但让人感觉他全身洋溢着 的视域,一种坦荡的襟怀,勃发的生命力,成为天之骄子。还 生命的活力,潇洒不减当年,风采不让弱冠。那写在脸上的坦 在北京时,小周涛就经常和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等外国小朋友 荡与从容,更显出他的气度不凡、诗心不减;那双炯炯有神的 一起玩耍,一直是他们的首领,欺负他们似乎成了他的专利。 眼睛,虎虎生威,透出一股年轻人的精明劲儿,倔强与不屑隐 这种称王称霸的经 ,赋予他从高处看待一切的眼光,心高气 于明眸之中;那些激情张扬的文字,让他锋芒毕露,霸气纵横, 傲,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了实现更高人生 仿佛“欲与天公试比高”。分明是一颗年轻气盛的心,或许是 坐标的潜力。从此心在高处,摆脱了凡人琐事的羁绊,达到一 他愈老愈纯真了。 种更高的境界。在短暂的岁月里,周涛几易其地,他不断吸收 读周涛的散文,就好像徜徉在诗的原野里,那里英华缤 新的养分,积极适应周围的新环境。“我发现是文化在左右着 纷,鹰飞马嘶,生气盎然,令人留连忘返,乐不思蜀。“一切艺 我,我的心理和行为都受到了影响。”活生生的异质文化像春 术的最高的境界是诗的境界,它最高的表达是诗的。”周涛散 天鲜活的阳光一样沐浴着小周涛,使他在新奇中感到熨贴。 文以它淳厚的诗性征服了读者。诗性,是贯穿周涛散文的一 接受新奇并融入其中,仿佛是小周涛与生俱来的能力,他在这 条经脉,就像巩乃斯河,濡养了他和他的文章,也滋养着他的 种异质文化的体验和吸收当中,没有丝毫的局促和不安,反而 读者。诗性构成周涛的散文的一个强大的磁场,在你心神荡 如鱼得水,如雁展翅,显示出惊人的天赋。周涛从他生命的朝 漾之际,将你吸附。周涛是从西部展翅,翱翔于中国的一只雄 露里掬出一抹独异的诗韵。 鹰,他把智性之山与感性之水交相融会,把气贯山河的厚重与 青年周涛在伊犁农场贫乏单调的生活中祈望抓住一根救 宏阔无碍的灵动熔于一炉,铸成了他散文蔚为大观的高度与 命草,他抓住了,在一个冬天的雪夜,巩乃斯的马拯救了他,而 深度 他也在与马的交流中喜爱上了这通人性的动物,从此相看两 不厌。马以及以马为背景的草原给了他生的激情、美的享受、 独特的成长经历给了周涛别样的人生。他生于山西,发 力的碰撞,以及灵魂的脱胎换骨。苦难生活中与命运的抗争、 蒙于北京,九岁时随父入新疆,从此扎根新疆,愿与之共老。 对美的发现,锤炼了周涛的韧性和心志,他在命运的摔打中最 周涛出生时令其父如履船出行,大有惊涛骇浪之感;而其发之 终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如果说在此之前,周涛只是生活在新 乌,啼之亮,又令众皆异,似乎在昭示其独异之禀赋。稍大时, 疆,那么现在,他是怀着被救赎的感激,在感受着新疆,体味着 其眉清目秀、机智、灵气和俊美又每每引人围观、逗乐,成为受 新疆,有了一份惺惺相惜的知遇感。 人宠爱的小天使。年仅四岁,其顽皮、大胆和聪颖之资质令人 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下子开阔了周涛的生活空间, 刮目。五六岁时,更是顽劣异常,任性不已。在学校是个不听 仿佛突然发现并打开了一扇虚隐着的门。西域以其与农耕社 话的学生,只有小人书能够拴住他,只要有一书在手,他就不 会截然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把周涛带进了一个诗意盎然、诗性 知今夕何夕,令其父母大伤脑筋。可以说,幼年周涛的聪明、 漫溢的天地。马的灵动,鹰的威猛,草原的苍茫,雪峰的冰莹 特异已尽显无疑,他的天性和真性情也总是得到趋于极致的 ……在静的浩大无垠的背景上,矫健的生灵以动的生气印下 收稿日期:2006—06—29 作者简介:王桂红(1977一)女,湖北潜江人,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一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第11卷) 王桂红:诗心,诗情,诗性——周涛与他的散文 第4期 它们的剪影。置身其间,使人如人圣境,心灵澄澈。 草原还是个怡人性情的地方。没有都市的喧闹与浮华, 没有田野的平面与呆板,这里有的是“日暮苍山远”的宁谧与 安详,有的是高山雪域下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亲和。在这里,人 会不自觉地以天地之心来观照自己和世界。草原促人昂奋, 也催人沉思;净化人的灵魂,也丰饶人的思想;它使你豪情万 丈,也让你柔情似水。草原用强劲的游牧精神涤荡着周涛的 农耕思想,赋予他在众生喧哗中我自岿然不动的心态和揽宇 宙人我怀的诗性人格。他静听着自己心脉的跳动和天山雪域 传来的神谕,经过感觉的催发和悟性的生发,外化为气雄宇宙 的文章,给凡俗人生中的我们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仿 佛那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神性之光的直接裸露与呈现。 强烈的生命意志筑成周涛散文诗性的风骨。新疆是灵魂 的净化之地,它用高远与空旷来陶冶人,挤出人们的卑琐与委 靡,在他们心中植下崇高与豪迈的种籽。如果说幼时的周涛 有着向往高处的心性,那么,西域的劲风烈日,飞沙走石早已 把他锻造成兀立荒原的一只雄鹰。在周涛的作品中,我们看 不到缠绵悱恻、温言软语,有的是刚劲,是力与美的协奏曲,是 阳刚与雄强的较劲。周涛站在生活的激流中,沙里淘金,撷取 着强力的美。他总能抓住所写对象的魂,以巧夺天工的大手 笔,在纵横捭阖之问深得事物的神韵。年轻的鹰在渺小、猥琐 与邪恶横行的时代里,渴望吸纳祖先强悍的生命力,为了正 义,它在与邪恶的拼搏中悲壮地献出了生命,然而,他留在老 狼身上的铁爪仍以不死的灵魂攫住了老狼,最终完成了与祖 周涛把西部的高山、土地和一草一木的灵魂都为我们勾勒出 来,他对西部山水的熟稔,与它们之问的亲密无问,似乎在暗 示着他们前世修来的缘份。他凭着自己对老朋友的了解品评 它、解读它,主观机智而又不容置疑,因为他把它的五脏六腑 都摸得一清二楚,老朋友的一切都逃不过他锐利的“鹰眼”。 同时,周涛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原文化身份,他把北京,这个中 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文明的辐射地,作为他在文学和文化 上的最高参照物。有了对照,就会有诗性流淌成溪流,成小 河,再汇人大海,那就是《周涛散文》。 周涛首先是个诗人,然后才是散文家。作为诗人的周涛 迈着“灵魂的舞步”徜徉在诗的王国里,智慧的灵光进溅在每 一首诗篇中,愉悦着人们的耳目,提升着人们的精神。诗人的 周涛是凝练的,他凝神倾听西域天空里神的预示,在思想的高 空里把生命的诗意织成天空中的白云,地上的锦缎,诗思铸就 他思维的高度浓缩,目光的锐利如鹰和心灵的敏如矫兔。周 涛用他诗的利刃辟出一个独树一帜的高峰,这是属于周涛自 己的,旁人无法企及的。 周涛说过,“我的散文站在诗的肩膀上。”他又说:“我练 了十年散文,才学习写诗。我发表了十年诗,又开始重新写散 文 ”诗和散文,就像周涛疼爱的两个孩子,没有孰轻孰重、孰 高孰低。散文的周涛造就出卓越的诗人周涛,诗人的周涛又 在更高的起点上成就了散文的周涛。从诗到散文,是周涛写 作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标志着他由诗的生活转向 了散文的生活,由高度凝练的诗之维转向了充分散化的散文 之维,其中一以贯之的是他不绝如缕的诗性之光。从某种程 度上说,周涛是个诗化的人,他对诗的一往情深令人动容。 “让诗成为我精神生活中的一柄剑,用智慧把它磨擦得雪亮生 辉,用理想把它锻铸得挺直锋利,用一生的人格作一长鞘,保 护它,珍惜它,以使它不至生锈……”当周涛驾驭住了诗歌这 匹骏马时,他那浓郁的诗意,就已经为他驰骋于散文的天地作 r充分的准备。他的诗“大多如分行的散文,而他的散文,又 全都是不分行的诗。”当“诗坛像一条大船,漂浮着,喧闹着, 离我越来越远了”的时候,周涛回到了陆地,写起了另一种诗, 由散文的珠子连缀起来的诗。散文,只是他诗的延伸,“是一 条过于凶猛的河流漫出了河道”,如果说,诗赋予年轻气盛的 周涛在多彩人生的聚焦中以刚劲、奔放的活力,那么,散文,则 以它的散漫无羁让不惑之后的周涛执辔而行,在高原上享受 天高地阔、一览无余的豪迈。 充沛淋漓、气势磅礴的诗性是周涛散文奇峰突起的一个 重要因素。诗性是托着周涛在散文天地里自由驰骋的一匹通 灵性的马,将他引向自由通脱、放达无羁的心灵境界,为他的 凡俗肉体披上一件灵动的外衣,给他不假雕饰的灵魂以脱俗 的洗礼,给他的情色人生以超越尘埃之上的观照。对自然与 生命的敬畏使周涛的心灵如人无人之境,他在纷纭的生活中 抓住瞬间即逝的美,以至高至纯至真的真性情去拥抱它们,与 它们切切絮语,在去伪存真、去表求里、去形求神中,一步步接 近生命的本真和存在的本原。 先精神上的沟通。沙漠边缘,一粒顽强的种籽,在生命的禁 区,在与大自然不懈的抗争中,冲破命运的阻碍,长成一棵有 八百年高龄的巨树,实现了生命的最高超越。“户儿家”背景 离乡,在卑贱、屈辱中求生存,最终在戈壁上凿出一片自己的 人生,成为新疆一道素朴、卓异的景观。即使柔弱的令箭荷 花,也不惜以漫长的寂寞为代价,尽美方谢,以瞬间完成了永 恒之美。种种强悍的生命力烛照出周涛对崇高的渴慕,使他 的散文洋溢着一股激天荡地的豪气,一股精神的激流,高贵、 自信、骄傲、博大,在中国散文界普遍缺钙的情况下,他以一束 强大的精神之光横扫一切,洞彻一切。他在那里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造着一座精神的金字塔,为自己,也为中华民族。 诗与思的水乳交融是周涛散文诗性的质料。周涛散文的 基质掩饰不住他那冲决一切的诗的意味。语言的凝练,结构 的跳跃,感觉的铺陈,以及思想的高浓度表达,仿佛都在证明 着一句古老的谚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诗人身份贯通了周 涛的血脉,成为他精神血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他的 思则体现于他对自然、对生命、对历史的多重感悟。“我相信 我心灵的感光胶片不是过期的,我还相信时问的和文化积累 的显影液会使它们显出图像。”周涛对自己的感悟力是自信 的,这种自信缘于他平素的积累和知识的沉淀。生活中点点 滴滴的感触如春天铺满地面的绿茸茸的嫩芽,在周涛心与神 的光照下,经过他观察与思考的灌溉和独特体验的施肥,终于 开出璀璨的智慧之花 周涛直言,《游牧长城》是“凭悟性悟 出的历史”。周涛潜沉人历史的深处,探索游牧民族蛮强好斗 的精神之源,他机智地指出,是马的祖先三趾马的进化造就出 一代代勇武的骑马民族。“是马驮着人类走过来的,也是马推 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游牧长城・山西篇・三趾马和 马》)云岗的佛在岁月的尘埃中微笑至今,可是,当他以同样 的微笑迎接周涛时,却不料这个高大儒雅的人一下子洞穿了 他,用他的睿智破解了这神秘微笑的密码:征服与反征服往往 是一对孪生兄弟,征服的过程也许就是被征服的过程,所以, “越是强有力的持久的统治,就越容易被融汇得彻底。”(《游 牧长城・山西篇・云岗的佛在微笑什么》)对于武则天,中国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周涛出语惊人,“伟大”两字足以让那 些男权主义者目瞪口呆。周涛不是哲人,但他在对历史的审 视中,那灵慧的顿悟恰似天空中的云彩朵朵,任他随意采撷。 发前人所未言、所不敢言,使周涛散文独领风骚。这样的顿悟 之语让人目不暇给,形成一派云蒸霞蔚的壮观景致。 人类意识与宇宙意识是周涛散文中一条隐隐的伏线,它 深藏于文字的背后,遁迹于篇章华美的外衣下,古朴、劲道,浑 圆,然而它又无处不在,召唤你,引导你,以它自由出入于历史 深处与现实的地平线上的洒脱,显示出周涛作为文人知识分 子不甘沉浮于历史地表的纵深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成为托起 周涛散文诗性的基座 周涛游牧长城,解读长城,并不是要长 城与日月同光,相反,它恰恰是想通过游牧和解读,重新认识 长城,定义长城,还它以历史的原形,本真的面貌,去除它对我 们现实人生的遮蔽和重压,轻装前进。然而,令他感到悲哀的 是,一个秦始阜兵马俑就已经把陕西人压得抬不起头来,黄土 高原的厚重更是使它的人民长年匍匐于它的脚下而不自知。 一5l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新余高专学报 2006(第11卷) 历史是条割不断的绳索,幽灵般浮游于人群之中。阳光灿烂 的天空下,人却把自己隐于历史的阴影里,自得其乐,这是人 类的悲哀,还是历史的悲哀?在周涛眼里,荒沟里的娃JLff]是 “穿了穷人衣裳的小仙童”,(《游牧长城・陕北篇・娃儿们》) 有着浑然未凿的天真,但因为生在穷乡僻壤,他们便注定要拥 有与城里孩子迥异的命运。这是个普通得容易被人遗忘的问 题,然而,这又是个现实得让人随时可以触摸到的问题,甚至 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实。周涛看到了,他情不自禁地为孩子们 的命运担忧。 在周涛的作品中,不乏对自然美的礼赞,对原生态的挖 掘。这里有对人类文化的关怀,对人和人性的关注,对伪与 善、诗与真的透视,对生命底蕴的呈现。鲁臭小就是生活在我 们身边的一个几乎被忽略的人,周涛却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 生动的衰老、一种淳朴的无赖、一个真诚的懒汉,他那质朴的 丑在美的庸俗面前显出的是一种自然的品格,这是一种在都 市里久违了的美的品质。“高榻”上壮硕的人与劲健的马勾 勒出一幅生命力四射的浓墨重彩的油画。夕照下,一匹白马 浮游在罂粟花点缀着的深碧的草原上,大自然与它的生灵契 合于浑然无间之问,似乎是一个漂在草原上的梦幻,让人虚实 莫辨,而又心驰神摇。这一切,无不在暗示着人与自然、与宇 宙和谐共处的高度自由状态,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大美。然而, 这种美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野 心像一道屏障一样,阻碍着这种美的沟通。风度翩翩的红嘴 鸦缓解了漫长冬天里等待春天的人的寂寞,在摆脱不掉被捕 捉的命运时,以死来维护生命的尊严。二十四片犁铧在短短 个月时间里,就以它的冷冰冰的利齿颠覆了巩乃斯草原天 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及生态平衡,无数的生命毁于一旦,这种对 生命的亵渎简直是亘古未有。周涛以人类应有的良知呼吁, “作为一个生命,大家都是平等的。”人、自然、宇宙同是一个 自由的存在,人类要想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就必须以平等 的姿态,善待人类自己,敬畏自然,包容宇宙,只有人、自然、宇 宙的和谐共处才能拯救人类于毁灭,重现大地的生机。周涛 在思索,在期待。 诗一样流淌的语言构成了周涛散文诗性的肌理。“诗性 存在于语言中。”语言是诗性存在的载体,是一个人的情感、气 质、思想境界以及生命发酵程度的最佳体现。语言鲜活了周 涛灵魂深处诗的倩影,赋予它以生命的灵动和美的质感。周 涛的语言充满了想象的张力,它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维度,僭越 了理性的规范,达到了一种自由通脱的大境界。赛里木湖是 “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 (《伊犁秋天的札记》)“而山,绝对走动过了,不然它们老那么 蹲着会很累。在夜间,它们移动,在天亮前重新蹲好一个位 置。”(《蠕动的屋脊》)在周涛的笔下,海洋会流泪,山会走动, 万物皆有情有意!周涛真个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此时的他已经“把对自然的注视和审美转化成生存 方式,转化成他对这块土地和生命万物的理解和亲和。”周涛 语言的丰厚和浓郁的生命气息正源于此。 周涛的语言,“是一种来自于存在的本源,来自于人的内 在根性的本真语言”,质地坚硬,大漠长风般直趋而人,以粗粝 之美与我们的感觉相磨合。特别是《游牧长城》中,周涛的语 言厚实得像黄土地上俯拾皆是的土疙瘩,透出它与长城堪与 一媲美的色泽,带着被历史风化的味道,斑驳、纯正、坚硬,仿佛 周涛本人就是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中的一 个,如果不是目与物交、心与神游,如果不是与这片土地融为 体,周涛的语言很难达到这种高妙的境界。我们被他的语 言牵引着,被他的激情澎湃着,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接近 着黄河的本质,领略着长城的浑厚,古老的岁月跟着城堡、烽 火台一路迤逦而来,遮蔽着现实的天空,同时一层层揭去现实 头上的面纱。 一周涛那“五千汉字与西域文化融合成的独特的语言”,闪 烁着耀目的光芒,将我们深深折服。他从容自如地旋转着汉 字的魔方,于是,那些有着不同音色、不同质地的汉字从他思 想的泉眼里喷涌而出,仿佛晶莹饱满的珠玉,流光溢彩,令人 惊叹。感觉的跃动穿插在种种新奇的比喻中,恰似奇葩点缀 在诗性的海洋中。周涛眼中的细狗“太瘦了,瘦得像一张弯 弓,一个问号。”(《细狗》)简洁明净,形神俱传。“雪原那么白 而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跳跃的火焰”,强烈的色彩对 比将一只狐狸推到雪原的舞台中央,而这簇美丽的火焰正在 生死的边缘逃窜,无助而凄惶。“一团火焰不管跑到哪里,都 会有人要把它熄灭。”(《逃跑的火焰》)注定要被毁灭的美! 使我们和作者一样震悚、揪心!“那么一滴,金黄透亮的溶液, 岩浆似的,钟乳石似的,流动在墙凹的容器里。”(《游牧长城 陕北篇・铜月亮》)多么奇特的月亮呀,我们见过这样的月 亮吗?然而,它就是一枚月亮,由周涛之眼幻化出的镶在陕北 天空里的“铜月亮”,北方以自己的光和色将阴柔的月亮摇 ・身而变为刚性的、冷凝的,与北方的冷峻和凝重融为一体。这 是用鲜亮的个性铸成的有着钢的成色的文字,它的无限包容 的张力和沉甸甸的厚度正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杂交共生的 典范。 周涛老了,但不老的是他的诗心、诗情,是他观照世界的 诗性方式。他游弋在散文的殿堂里,以苍劲之美、坦诚之心和 浩荡之气耕耘着,他的散文吸纳了天地之灵气、人生之精华, 而流泻出别具一格的诗性美,憾人心魄,我们期待着周涛诗心 永存、诗情并茂,实现更大的超越。 参考文献: [1]游成章.周涛大写意[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 [2]乔良.灵魂的舞步——序[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3]周涛.周涛散文[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4]周涛.秋风旧雨集[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 [5]舒乙,傅光明.在文学馆听讲座生命的对话[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曹万生.中国现代诗学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4, (1). [7]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神思第二十六[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2002. [8]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M].南昌:江西高 校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钱耐香) Zhou Tao and his proses WANG Gui—ho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china) Abstract:The poetic nature of Zhou Taog proses is inseparable to his own poetic personalityThe unique growing experience gives him .peculiar life experience,forming his poetic insight and thinking.His poetic nature is embodied in his poems and proses where the strong living will,combination of thinking and poems and poetic language form his poetic building and give full poetic feelings to his prosaic Oems・P Key words:Zhou Tao;poet;proser;poetic heaa;poetic feeling;poetic nature 一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