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哗拓教育。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多媒体技术与高效课堂的整合

来源:哗拓教育
(辅导讲座稿)

谈多媒体技术与高效课堂的整合

刘晓峰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本身的需要,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情感体验的特殊性使教学情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把多媒体与教学整合,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亲闻其声,亲临其境,从而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有充分的感知,把抽象的东西变具体,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清,因而易于理解并且记忆牢固,使教学更高效。

一、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意义(一)多媒体技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教师虽然在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改变,但是日常教学中传授式教学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满堂灌”现象还是很严重,普遍存在着教师粉笔加黑板“低效”劳动的悲哀。学生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的传统课堂缺乏现代气息,从而使孩子们不能“钟爱”我们的课堂,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缺失,课 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说,高效课堂急需多媒体技术的支撑。

(二)多媒体技术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解放学生,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去体验自然和社会,才能形成他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因此,实施多媒体技术与高效课堂的整合不失为“减负”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多媒体技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教学方式也很单一,这种教学方式的确使学生有时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大提高学生学

习的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变得高效

教师使学生对上课感兴趣往往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要使学生对上课的内容感兴趣则要显得难些,而多媒体的引进正好可以起到这一效果。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是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组织者和交流者。在组织和交流的过程中,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媒体在传递过程中,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如放大、定格、再现、动画演示等再现相关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应当充分利用声像文字媒介对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媒介进行诠释,进行绘声绘色的情景创设,创造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由“感知展现于眼前的教材文字”转化为“感知融身于其中的图像声音”,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深奥变得肤浅、复杂变得简单、抽象化为具体,学生自然能很快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二)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高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科学,积极探究知识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好学科的自信心。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大屏幕中的多彩画面包含了大量信息,学生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使他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实现视、听、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得知识,创设一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能够帮助突破教学难点,让课堂变得高效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突破难点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多媒体课件就如他们两者之间的一道彩桥,能有效地构建起知识体系。教师通过来源于生活的多媒体视频和图片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配合过渡性导语,使学生马上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要依据信息传递与反馈原理教学的实际需要去设计,依靠多媒体的放大、缩小、定格、再现等技术,使学生开拓思路、引发想象,将媒介、感知与材料“三位”融于一体,在人机交互中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使知识迁移、拓展,突破难点。

(四)能够增加课堂容量,让课堂变得高效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与作用,在规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学任务,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达成育人目标。传统教学中,教师不仅经常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板书,而且单纯的教师讲述还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往往很难处理好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使课堂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成了被动的“听者”和“观众”,这使得课堂教学效益大大降低。运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解决这一难点问题,使课堂容量增加,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

要使多媒体人机对话功能在课堂中充分体现,课件的制作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课件制作,要体现出“傻瓜化”,即课件要体现出字幕清晰、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课件的初衷在于实用,因此课件的设计要面向大众化,课件的程式要具有交互性和稳定性,跳转方便,切不可过于追求花哨和繁难的高技术,以免显得杂乱和繁琐。课件的布排要符合一定的心理认知规律,把训练内容放在学生可注意的范围内,把重点训练的内容着重凸现出来。

(二)课件制作,要体现出“随机化”,即课件要体现出训练内容的多重性、多面性、反复性,尽量做到“生生有差异,次次各不同”——每个人、每次调出的训练内容都不尽相同。“生生差异”,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次次不同”,可以提高检查的效度和信度,把学生学习成绩的深度、广度、正确度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因为机器是死的,学生所给答案的理解思路,不能区分出同一道题不同错误答案的背后因素。教师可以通过答案判断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否粗心、是否误解、是否都不理解等背后因素,以利于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三)课件制作,要体现出“层次化”,即课件不仅要展现出课堂环节的层次,而且同一个课件可以面向知识水平高低不同的学生,做到“人人尽其用”。差一点的学生可以通过该课件获取一些必要的知识;好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在此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认知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不做多媒体的奴隶。教学过程中,应摆正主体与媒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对媒体只是教学有效的辅助手段之一。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关键。教学中应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恰当选用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和谐发展为目标。教师应当把自己从“繁重”的技术操作的枷锁中彻底解放出来,

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课堂艺术上,即点拨、启发上;学生应当把自己从“苦苦”地理解老师的意图的桎梏中释放出来,用自己的学习思维和意图沿着课件提示去探索新知。只有先确立课件是属于师生共有,才能激活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培养学生素质的功能和作用。防止把多媒体当成教师“放电影”的工具,把学生单纯当成观众。

(二)不搞花架子。漂亮的课件的确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如果冲淡了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丰富情感的最终目的,那就事与愿违了。事实上,课件中插入过多的漂亮图片、动听音乐,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效性的课件制作内容要少而精,忌繁杂,求简练,突出课题、问题、材料的应用,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不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媒体运用于课堂,可以改变当前教学中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状,使课堂容量明显扩大。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课堂容量的增大不是我们所片面追求的;学生思维密度增加,才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的介入,是减少了教师的劳动强度,但不是要单方面增加学生的无谓负担。实际操作中,有的教师为了扩大课堂容量,有时一节课设计的内容高达几十幅ppt片。试想,学生怎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全部消化、记忆深刻呢?又怎么会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呢?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实际水平等量体裁衣,做到课堂容量适中,难度适宜,可以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探究,留给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的看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的确让教学手段焕然一新,但是,教学的高效性是最终的目标。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确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2014年6月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