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知识培训
一、什么是消防?
消防是预防和扑救火灾的总称。
二、火灾的定义
火灾系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火灾大多数是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三个方面。一是人为的不安全行为(含放火);二是物质的不安全状态;三是工艺技术的缺陷。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最主要的因素。
三、燃烧的定义
燃烧,俗称着火,系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具有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四、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必要条件——物质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能发生燃烧现象,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但是,并不是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就一定会发生燃烧现象,还必须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固体可燃物三种类别。可燃烧物质大多是含碳和氢的化合物,某些金属如镁、铝、钙等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燃烧,还有许多物质如肼臭氧等在高温下可以通过自己的分解而放出光和热。
(二)、氧化剂: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中游离的氧,另外如氟、氯等也可以作为燃烧反应的氧化剂。
(三)、温度(引火源):是指供给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常见的是热能,其它还有化学能、电能、机械能等转变的热能。
(四)、链式反应: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会汽化,而且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烈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
燃烧的充分条件——(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2)一定的氧气含量:(3)一定的点火能量;(4)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例如:汽油的最小点火能量为0.2raj,乙醚为O.19mJ,甲醇为0.215mJ。对于无焰燃烧,前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即会发生。而对于有焰燃烧,除以上三个条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形成链式反应,使燃烧能够持续下去,亦是燃烧的充分条件之一。
五、燃烧的类型
燃烧按其形成的条件和瞬间发生的特点一般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种类型。
(一)、闪燃是物质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二)、着火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现象。
(三)、自燃是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积热不散引起的燃烧。
(四)、爆炸是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
物理爆炸是由于液体变成蒸气或者气体迅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是因物质本身起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如炸药的爆炸,可燃气体、液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等。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
热传播除了火焰直接接触外,通常是以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三种方式向外传播的。
六、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为A、B、C、D四类(GB4968-85)
(一)、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
纸张火灾等。
(二)、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三)、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四)、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七、灭火的基本原理
物质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根据这些基本条件,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经形成的燃烧条件,或终止燃烧的连锁反应而使火熄灭以及把火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这就是灭火的基本原理。
八、四种基本灭火法
(一)、窒息灭火法
窒息灭火法就是根据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空气(氧)这个条件,采用适当措施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者采用不燃物质或惰性气体冲淡(稀)空气中的氧含量,使燃烧物缺乏氧气的助燃而熄灭。这种灭火方法适用于扑救密闭的房间和生产装置、设备容器内的火灾。
(二)、冷却灭火法
冷却灭火法就是根据可燃物发生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的条件,将水或灭火剂直接喷洒
在燃烧着的物体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
(三)、隔离灭火法
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的这个条件,将与燃烧物体邻近的可燃物隔离开,使燃烧停止。
(四)、抑制灭火法
抑制灭火法是将灭火剂喷在燃烧物体上,参与燃烧反应过程,使燃烧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的游离基,从而使燃烧终止。
九、灭火器、消防栓的分类和使用方法
灭火器是一种可用人力移动的轻便灭火器具。它由筒体、筒盖、瓶胆、瓶夹器头、喷嘴等部件组成。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使用面广,是扑救初起火灾必备的灭火器材。灭火器分类如下:
(一)、化学泡沫灭火器
1、适用于石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不能扑救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火灾,也不能扑救用电设备的火灾。
2、使用方法:
①、在及时赶赴火场时不得将灭火器倾斜,更不可横向或颠倒。
②、当距离着火点有10米左右时,即可将筒体颠倒过来,一只手紧握提环,另一只手抓住筒体底,将泡沫射准燃烧物。
③、如果可燃液体已呈流淌状燃烧,则应将泡沫由远而近喷射,如果在容器内燃烧,应将泡沫射到容器的内壁,切忌直接对准液体面喷射。
④、扑救固体火灾时,应将泡沫对准燃烧最猛烈处。
⑤、使用时灭火器应始终保持倒置状态。
(二)、二氧化碳灭火器
1、二氧化碳灭火器一般适用于扑救600伏以下的带电电器、贵重设备、图书资料及可燃液体的初起火灾。
2、使用方法:
①、灭火时要将灭火器提出防火场,在距离燃烧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
②、然后拉出保险销,一手握住喇叭筒根部的手柄,另一只手握紧启闭阀的压把。
③、对没有喷射软臂的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把喇叭筒往下成70-90度。
④、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手抓住喇叭筒体外壁和金属连接管,防止手被冻伤。
⑤、灭火时,当呆燃物呈流淌状燃烧时,使用者应将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喷流由近而远向
火喷射。
⑥、如果可燃液体在容器内燃烧时,使用者应将喇叭筒提起,从容器的一侧上部向燃烧的容器中喷射,但不能使二氧化碳射流直接冲到可燃液体面上。
⑦、在室外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应选择上风方向喷射,在窄小的空间使用,操作者使用后迅速离开,以防窒息、中毒。
(三)、干粉灭火器
1、干粉灭火器以高压二氧化碳为动力,利用喷射筒内的干粉进行灭火,它适用于扑救石油及产品、可燃气体、易燃液体、电器设备等初起火灾,广泛用于工厂、矿山、船舶、油库等场所。
2、使用方法:
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时,应撕去头上铅封,拔去保险销,一只手握住胶管,将喷嘴对准火焰的根部;另一只手按下压把或提起拉环,干粉即可喷出灭火。喷粉要由近而远,向前平推,左右横扫,不使火焰窜回。
(四)、1211灭火器
1、适用于任何可燃物引起的初起火灾。
2、使用“1211”灭火器时,首先撕下铅封、拔掉保险销,然后在距火源1.5~3米处,将喷嘴对准火焰的根部,用力按下压把,压杆就将密封开启,“1211\"灭火剂就在氮气
压力作用下喷出,松开压把,喷射中止。如遇零星小火,可采取点射方法灭火。
(五)、消防栓
1、它主要由消防水带、水枪、消防水阀门、专用消防水池、消防水管,报警自动加压水泵等零件组成。
2、使用方法:发生火灾时,先用消防斧击破报警玻璃,然后抛开消防水带,将消防水带的一头套在消防栓口上,另一头接上水枪,抓稳水枪后拧开消防栓水阀门对准着火点喷射。在抛消防水带时,要将水带抛顺,不要有拧、折叠现象;拧消防栓水阀时应抓稳水枪后进行,免于水枪在水压作用下摆动伤人,水阀也应尽量拧开,以保证水枪水压和出水量。
十、四懂四会
(一)、四懂:
1、懂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在实际工作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它常常潜藏着诸如发生爆炸、着火、触电等事故的危险性,为了防止这些事故的发生必须安全用电。①、防止触电;②、防止引起火灾 ;③、防止短路;④、电器仪表要安全使用。
2、懂预防火灾的措施。①、加强对可燃物质的管理;②、管理和控制好各种火源;③、加强对电气设备及其线路的管理;④、易燃易爆场所应有足够的、适用的消防设施,并要经常检查,做到会用、有效。
3、懂灭火方法。①、冷却灭火方法;②、隔离灭火方法;③、窒息灭火方法;④、抑制灭火方法。
4、懂逃生方法。①、自救逃生时,要熟悉周围环境,要迅速撤离火场;②、紧急疏散时要保证通道不堵塞,确保逃生路线畅通;③、紧急疏散时要听从指挥,保证有秩序的尽快撤离;④、当发生意外时,要大声呼喊他人,不要拖延时间,以便及时得救,也不要贪恋财物;⑤、要学会自我保护,尽量保持低姿势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嘴鼻;⑥、要保持镇定,就地取材,用窗帘、床单自制绳索,安全逃生;⑦、逃生时要直奔通道,不要进入电梯,防止被关在电梯内;⑧、当烟火封住逃生的道路时,要关紧门窗,用湿毛巾塞住门窗缝隙,防止烟雾侵入房间;⑨、当身上的衣物着火时,不要惊慌乱跑,就地打滚,将火苗压灭;⑩、当没有办法逃生时,要及时向外呼喊求救,以便迅速的逃离困境。
(二)、四会:
1、会报警。①、大声呼喊报警;②、使用手动报警设备报警如:使用专用电话、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键击碎等;③、拨打“119”火警电话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报警。
2、会使用消防器材。(各种手提式灭火器的操作方法简称为:一拔 拔掉保险销 二握 握住喷管喷头 三压 压下握把 四准 对准火焰根部即可)。
3、会扑救初期火灾。在扑救初起火灾时,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救人第一,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4、会组织人员疏散逃生。①、按疏散预案组织人员疏散;②、酌情通报情况,防止混乱;③、分组实施引导。
十一、救火救护知识
一旦发生火灾,面对紧急场面,必须沉着冷静,做到有组织、纪律、有准备、有效及时地扑救。
(一)、报警
一是向周围的人员报警;二是向厂调度报警;三是向当地公安消防报警。(我国的火警电话是“119”)
(二)、救护措施
发生火灾时,如有人被大火围困,特别是围困在楼上和厂房高层时,应首先组织力量,贯彻救人第一,救人与救火同步进行的原则,积极施救。
1、自救方法
①、 发生火灾后,不要为穿衣、找钱财而耽误宝贵的逃生时间,应迅速选择与火源相反的通道脱离险地。逃离火场时若遇浓烟,应尽量放低身体或是爬行,千万不要直立行走,因为烟雾轻于空气,一般浮于通道或房间的上方,以免被浓烟窒息;据调查统计,死于火灾的人70%左右是因为被烟熏死或呛死,所以在火灾中,如何减少自已吸入的有毒烟气是非常重要的,遇火灾时,应及时就近找到水源,用布湿水后,捂住口鼻。如需穿过火墙时,应将自已全身衣物淋湿,以减小因为衣物着火而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②、 如有避难层、疏散楼梯的建筑,可先进入避难层或由疏散楼梯撤至安全点。
③、 如楼梯虽已起火,但尚未烧断且火势不很猛烈时,可披上用水侵湿的衣服或被单由楼上快速冲下;如楼梯已经烧断且火势相当猛烈时,可利用房屋的窗、阳台、自来水管等
逃生,也可用绳子或把床单撕成条状连接起来,一端拴在牢固的门窗或其他重物上,然后顺绳子或布条滑下。
④、 如各种逃生之路均被切断,应退入室内,采取防烟堵火措施,关闭门窗,并向门窗上浇水,以延缓火势蔓延过程,还要用多层湿毛巾捂住口鼻,做好个人防护。
⑤、如在逃生时,遇到门时,在不清楚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打开,有可能火正在这扇门的背后熊熊燃烧,可采取先用手触摸一下门把手,如果温度较高,千万不要轻易打开,可能会导致火势蔓延。
⑥、在火灾现场,如果身上着了火,千万不能随便奔跑,因为奔跑时会形成一股小风,大量新鲜空气冲到着火人身上,就会像给火炉扇风似的,越烧越旺:着火的人到处乱跑,还会把火带到其他场,引起新的燃烧点。身上着火时.一般总是先烧着衣服,这时最要紧的是设法先将衣服脱掉。如果来不及脱衣服,也可卧倒在地上打滚,把身上的火压灭。若有其他人在场,可向着火人身上浇水,将燃烧着的衣服脱下或撕下。
2、 救人方法
①、缓和救人术
当楼房和厂房火灾面积较大,受困人员较多时,可先引导,疏散受困人员到安全地点,然后再设法转移到地面。
②、架梯救人术
利用云梯、曲臂车、三节或二节拉梯、挂钩梯等登高工具,架设在楼房和厂房安全位置
实施抢救。
③、绳管救人术
利用室外排水管或安全绳子抢救被困人员。
④、控制救人术
用水抢控制住楼梯间的火势,引导被困人员迅速冲下。
⑤、拉网救人术
可以张开救生网或用衣服、棉被、帆布等设在地面,以供被困在较低楼层的人员跳楼逃生。
十二、防火灾安全技术措施
火灾原因往往是复杂的,突发的,事故的后果,往往要比其他工伤事故的后果严重的多,它容易造成多人伤亡事故和特大伤亡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给人的生命,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巨大危害。
(一)、防止火灾的基本技术措施:
1、 消除火源:防火的基本原则应建立在消除火源的基础上,生产建筑施工现场到处都是可燃物质。而且不缺乏助燃的空气,只有消除火源才能有效的预防火灾的发生。
2、 控制可燃物:对于生产施工中的容易燃烧的可燃物应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是防止火灾发生的重要措施,对各种不同的易燃易爆物,应专门采取有效措施,分别存放,严格管理,各存放点之间要加以隔离,距离应符合有关安全要求。
3、 隔离空气:将可燃物与周围的空气隔开就能马上使燃烧停止,如不同的灭火剂,湿被,黄沙等,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a) 冷却: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燃烧即可停止,如常用的水浇和干冰进
行降温灭火。
b) 隔绝火源与可燃物:采取措施将火源和可燃物隔离开来,防止产生新的燃烧条件,
阻止火灾扩大。
4、 防火安全措施:
a) 生产施工现场应立消防小组,配备消防器材,在生产负责人和安全部门的领导下,
负责日常消防工作。
b) 建立防火工作档案,定期组织防火工作检查,每年对职工进行不少于一次防火教
育,能掌握防火知识,使用防火器材。
c) 生产施工现场要有明显的防火宣传标志,设置消防通道,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并做到布局合理,消防器材不能任意挪用。
d) 生产过程中搭设的临时建筑应符合防火要求,不得使用易燃材料,不准存放易燃,
可燃材料,因施工需要进入生产现场的易燃材料应计划限量进入,并应采取可靠的防火措施,
杜绝火种以防火灾。
e) 坚持防火安全交底制度,在进行电气焊,油漆及其他危险作业时,要有具体的防
火措施,在作业前要向作业人员认真交底。
f) 冬季施工时,保温材料的存放和使用必须采取防火措施,有关部门确定的重点工
程和交层建筑不得采用可燃保温材料。
5、 电气火灾安全措施:
a) 正确设计和选择导线截面和设备的保护装置,以及线路长期在超负荷条件下工
作,当熔断器或自动开关用于保护某段线路时,被保护电路可能出现的最小短路电流,应不小于熔丝额定电流的4倍,或自动开关瞬时脱扣电流的1.5倍。
b) 加强电气线路和设备进行情况的巡视和检查,尤其是大电流通过的接头处,如发
现接头松动或过热应及时处理,开关触头等应经常检查,发现氧化,烧蚀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c) 各种电器具应绝缘良好,保证通风散热,开关及熔电器的选择应大于熔丝电流,
功率大于1kw的电动机应有热继电器作过载保护。
d) 电器线路、设备、开关和电垫、照明器具等与可燃物应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以
防电弧,电火花等引起火灾危险场所,应按规定要求架设电气线路和采用防爆电器设备。
6、 电火焊作业的防火安全技术:
a) 从事焊接的操作人员必须进行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严格电火焊审批制度,操
作前必须申请办理用火申请手续,经安全部门审批,批准,领取用火证后方可操作。
b) 用火应采取定时,定位,定人,定措施的管理办法,若部位变动或超过规定时间
仍须继续操作,应事先更换动火证,动火证只限规定时间操作人员使用,并要随身携带,以备检查。
c) 焊割操作不准与油漆等易燃易爆操作同部位和同时间交叉作业,严禁在有火灾,
爆炸危险的场所进行焊割作业。
d) 属架上。
电焊机必须设立专用地线,不准将地线搭接在建筑物,机器设备或各种管道,金
e) 氧气瓶导管,软管,瓶阀及减压阀等,不得与油脂,沾油物品接触,氧气瓶、乙
炔瓶不得倾倒和受热。
f) 在遇有5级以上大风等恶劣气候时,严禁高空和露天的焊割作业。
g) 作业完毕或焊工离开现场时,必须切断电源,气源,并检查现场确定无火情隐患
时,方可离去。发生火灾要先切断电源和气源,然后在符合安全规定的救生物进行扑救。
h) 氧气瓶和乙炔瓶工作间距不得小于5m,两瓶同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不得少于
10m,并有隔离措施,禁止气瓶平放。
十三、防火灾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身体健康和
生命安全,保证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援,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由于事故损失,有效防止、控制事态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 应急组织机构
1、成立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指挥部设在生产调度中心。
总指挥:
副总指挥:
组 员:
值班电话为:
2、岗位职责
组长职责:
全面负责应急处理与协调的指挥,协调各部门、工作组的应急工作,组织对事故抢险工作所需人力、物力等的支援。
副组长职责:
全面负责宣传接待和善后处理及做好有关安抚工作,应在第一时间内向经理部及有关部门报告,同时负责应急抢险时的各种命令及其它信息的传递工作。作为应急抢险工作的现场
指挥员,负责应急期间现场指挥工作。
组员职责:
技术室:组织技术力量对现场救援进行技术支持,指导救援方案的实施,对事态进行监测和评估,配合调查工作。
安全督查室:负责对事故进行判定,认定伤害程度及采取的救援措施。
调度室:按领导指示调动抢险所需车辆,协调工区各部门应急救援工作。具体经办应急物资的组织和运输,协助现场救援组工作,并负责核实物资方面的损失情况。负责对抢险、救援、恢复生产资金的筹措,对损失情况进行统计汇总。
(二)、抢救程序
在得到险情通知后,组长立即布置救援、抢险工作。调度室按制订的方案调动抢险人员、应急抢救设备和物资迅速赶往事故现场进行抢险。由安全督查室对事故进行判定,认定伤害程度及采取的救援措施。
(三)、救援方法
1、镇定第一。首先一定要冷静下来,如果火势不大,可尽快采取措施扑救。如果火势凶猛,要在第一时间报警,并迅速撤离。
2、注意风向。应根据火灾发生时的风向来确定疏散方向,在火势蔓延之前,朝逆风方向快速离开火灾区域。
3、毛巾捂鼻。火灾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的特点,人员吸入后很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中毒。因此,逃离时要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并尽量避免大声呼喊,防止烟雾进入口腔。也可找来水打湿衣服、布类等用以掩住口鼻。通过浓烟区时,要尽可能以最低姿势或匍匐姿势快速前进。注意,呼吸要小而浅。
4、结绳逃生。通道被火封住,欲逃无路时,可利用现场绳索,牢系窗槛,顺绳滑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手脚并用(脚成绞状夹紧绳,双手一上一下交替往下爬),要注意把手保护好,防止顺势滑下时脱手或将手磨破。
5、暂时避难。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应积极寻找暂时的避难处所。若暂时被困在房间里,要关闭所有通向火区的门窗,用浸湿的被褥、衣物等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以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在被困时,要主动与外界联系,以便尽早获救。
6、靠墙躲避。消防员进入着火的房屋时,都是沿墙壁摸索进行的,所以当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向墙边或者门口。同时,这样做还可以防止房屋塌落砸伤自己。
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死里逃生幸免于难。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